更新於 2022/02/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轉念思考(前傳)

最近因為要上一個節目(暫時保密),開始整理了多年來的各種轉念訓練與方法。
為什麼要轉念思考呢?因為人有時候就是會困住。
雖然說人生遇到困難是必然之事,而且許多問題與困境也不可能馬上解決,但常常光是一件小事情,就可以讓人徹底當機。
旁人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對當事人卻可能是核彈級的災難。
我有個朋友,會因為出門前找不到一個小東西而糾結,進而耗費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翻箱倒櫃去找,甚至遲到或失約也在所不惜,如果找不到他會超級焦慮與恐慌。
另一個親戚,只要不小心接到交通罰單,他媽媽就會一天分好幾次從出門到打手機不斷叮嚀,直到他繳費之後才能逃離奪命連環call。
上面講得情況比較極端,但我們也很可能因為新鞋踩到狗屎,而發生「一日憂鬱症」。
人,就是這麼容易被念頭困住(執念)
「轉念」不但是一種彈性的思維模式,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轉念更是讓我們訓練前額葉,升級成高等人類的修煉法。
而我對「轉念」的觀點是:隨時隨地的心靈脫困之道。
常聽到這句話:「已經發生的事是無法改變的,但怎麼看待這件事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轉念的一種概念,但講起來容易,實際上怎麼做卻不簡單。
尤其這件事如果影響我們很深,那麼要做到轉念就更難了。
念頭,或是說執念,是怎麼形成的呢:
事件在第一次發生時,會刺激我們產生不舒服的生理感覺與情緒(強烈感受),而這些「強烈感受」就對神經迴路做了一次有痕跡的寫入,未來再次遇這個事件時,會更快的刺激我們再次產生同樣的強烈感受,再次寫入這個神經迴路,不斷強化。
最後我們內心就形成了一個函數,未來只要類似的刺激再次出現,就會代入這個內在函數,自動運算出同樣的反應。
濃縮成簡單的方程式,就是:「刺激 —內在函數— 反應」
我們的潛意識裡面,充滿了這樣無數的「內在函數」,這些神秘的方程式幾乎影響到我們所有的學習。
我小學中年級以前,媽媽是全職主婦,所以放學之後她都會盯著我寫功課。
我印象最深的是學寫國字(中文字),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寫國字是要照著課本標準的筆順與位置,「複製」到習作本的一個3x3的小方格裡。
但因為小時候手部的微肌肉還在學習控制筆的方向與力道,所以很容易超出格子、或是寫出來的比例跟標準不太一樣。
當時只要出了一點點錯,我媽就會把這些國字用橡皮擦全部擦掉,叫我再寫一次,有時候甚至寫到習作本的紙快擦破才過關。
還有背國語課文,只要沒背到跟課文每個字一模一樣,就要全部從頭來,分段完成這件事是不允許的。
如果我不順從,就會受到懲罰:不能出去跟朋友玩、沒有點心、不準看電視....記得好幾次寫功課從下午拖到晚餐,感覺永遠無法完成,只能無助落淚。
當時只要我一開始做國語功課,就會自動產生各種複雜感受:厭煩、恐懼、焦慮,同時帶有強烈的抗拒與拖延。只不過我媽媽跟老師對這種反應,總是解讀成「我就是不喜歡國語」或是「我很愛偷懶」
或許有些天分或運氣好,當時這個內在函數並未完全影響學業表現,雖然討厭國語,但其他科目綜合起來,我還是班上前三名,甚至有時還可以衝到第一名。
但沒想到這棵種子,卻悄悄在潛意識長成更巨大的內在函數:完美主義。
未來只要遇到比較陌生或場面比較大的活動,焦慮感跟壓力都會暴增,想要不斷把所有細節都做好,比如我最早開課時,甚至對講義要選用什麼紙質都會考慮進去。
這樣的完美主義對於成功有沒有幫助呢?
當然有,但效率很低,我等於花好幾倍力氣去達到95分,而且還是為了達到自己創造的病態標準。
世界上沒有事情是真正完美的,事前準備可以做到無限精細,但這樣的完美主義並非有效、更不是舒服的一種思維模式。
對於任何一件事,在成本可接受、時限內能完成、並且達到客觀標準,才是有效而健康的態度。
其實「完美主義」也只是影響學習與人生的其中一個內在函數。
直到後來有天發生了一件事,才覺察到生命中好多面向似乎都被某種神秘力量控制,我決定思考怎麼樣才能擺脫這樣的命運,也是研究各種「轉念」方法的開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