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1、內容與人距離太遠 2、介紹不會感動到受眾 3、無法找到潛在的受眾 4、沒有提到受眾可以得到什麼 最近有機會在醫院出入,頻繁的看到了醫院人員公告他們即將舉辦的講座,很明白清楚的把講座中的內容「羅列」出來,便認為達到廣告的效果,會吸引到需要的人來報名!這樣的想法可能進入到社會就行不通了! 圖片|來源 過去從機構中出來的我們習以為常認為,只要東西貼出去自然有人會來,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在於,機構常常公布出來的課程都是免費的,機構的名氣之下,去參加不無小補,為了這些課程,機構還提供小禮物或午餐便當,作為參加獎!為什麼不去? 所以我們的只要把題目寫出來,再加上幾個網路上的醫師、護理師、聽診器、藥物的圖檔,就可以吸引到期待中的人數,有時人數不足時還找一些不同單位的同事好友來充充場面領獎品。 這些講座往往是被上級、計畫要求辦理,所以內容常是書中或網路上剪剪貼貼,比較少吸引人之處,一次性的活動,也沒有永續的概念,在聽眾記憶中只有當天的便當(甚至有時還會抱怨便當的菜色不好),嚐鮮(領完參加獎)之後,多不會記得課程內容,因為大家是因為禮物而來的,也更不用說他會因為你講座內容需要而來第二次(當然有少數好學、針對某些特殊的疾病也有可能),多數卻有可能因為你送小禮物而來第二次,這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不太會能夠成為你的忠實粉絲。這種情況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將會非常沒有競爭力。 如果以上面的方法推動促銷一場講座或課程在社會上使用,這樣非但不會有人來,即使對這個內容有興趣的人,也不見得會來,有幾個原因: 1、內容與人距離太遠:文字表達使用公告模式,有題目,時間,地點,其他什麼都沒有,羅列所有需要知道,看起來很豐富,實際上卻很生硬。 2、介紹不會感動到受眾:一但使用公文教條式,生硬的語句和內容的呈現,資訊的單調,沒辦法讓人願意來參加,更不用說要讓人花錢的課程。 3、無法找到潛在的受眾:只寫題目的公告,對於受眾只有看到表面上的內容,也無從所知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這樣是很划不來的事,花了不少心血計畫好的事,來的人卻都不是為著講座內容而來。 4、沒有提到受眾可以得到什麼:在課程中,將會有什麼收穫?特別是知識的傳遞,因為是知識沒有可以拿得到看得到的物品(便當和小禮物不是講座的內容喔!),所以提到他們上完課的收穫是更加的重要。 總之,在社會上,要做吸引大眾參加的講座或是課程,特別是要付費的(不付費的文案也一樣要小心),需要有特別的方式去呈現它。 加入臉書"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到不一樣的社會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