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書封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書封
最近閱讀了丹尼爾席格(腦神經專家)的書。
內容提到:
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象,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
當我們心煩意亂時,總是試圖去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但事實上,引發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受自身的內在經驗所綑綁。
「孩子的某些狀態會喚起我們難以忍受的情緒反應!」這段話讓我開始思考並試圖拆解孩子的哪些舉動是我容忍度極低的情況:
1、掉頭就走
這在2-3歲時很常發生,小孩碰到沒興趣的事的自然反應,當下會讓大人很錯愕,常常問不出個所以然,但這時期,孩子的大腦發展程度正圍繞著自我中心,而且也是正在認識自己情緒的萌芽期,根本不care也無法懂旁邊大人的心情與需求,當我理解了之後就比較能釋懷了。
2、不聽不理我
如果我一直叫小孩,但他都不回應我的時候,我會大聲吆喝住他,看著他的臉,講出我要講的話,在快要生氣之前我會先想想,自己的狀態是因為覺得不被重視、尊重嗎?再看看小孩的狀態,是因為專注在其他事情嗎?是故意不甩我嗎?為什麼我的感覺會那麼糟?有種媽媽處處為你想,但卻有著被辜負的失落感嗎?
3、東西翻倒在地上
現在這件事,我已經免疫了!我總會說:沒關係,再擦乾淨就好!但是在以前,我是會碎唸小孩:怎麼不小心一點,我要清理很麻煩耶!或是指責的口吻:你是故意的嗎?幾次之後,發現小孩只要打翻東西都會很害怕我生氣,那份恐懼已經模糊事件本身了,小孩完全無法去思考為何會翻倒東西,只會在當下害怕得先說: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禁連結到自己小時候也常因為翻倒食物被罵,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心裡,以致於現在的我對這件事情無法忍受,但捫心自問,這其實只是一件小事,真的就是擦乾淨就好,沒有人會故意把想喝或想吃的東西弄翻阿!當我意識到並釐清這樣的情緒是我自己的內隱記憶在作祟之後,就比較不會責怪小孩了!
4、哭鬧
一般的父母能夠接受小孩哭鬧多久?伴隨著哭鬧的不合理舉動總會令人抓狂?!哭、生氣就是不好的不對的嗎?一定要馬上制止嗎?小孩有生氣的權利嗎?大人能否接納小孩的各種情緒表現?尤其是他們自己也還在探索的階段?小孩的哭鬧是否讓我作事不方便?(都已經在趕時間了怎麼處處不配合?怎麼那麼愛生氣?動不動就生氣?)轉移注意力或是各種威脅利誘有用嗎?刻意避開或是讓小孩忽視自己的情緒真的好嗎?
以前的我,總是用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但是後來我學到必須蹲下來,用對等的高度講話,把自己調到跟他相同的頻道(回到自己小時候),試著理解他的心情(各種大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對小孩來說卻是無比的新鮮和需要時間適應),陪他哭一段時間,讓他知道媽媽也了解你的感受,想哭就盡情哭吧!媽媽陪你一起哭,情緒總會過去,哭夠了,我們一起討論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小孩越來越好溝通,你們之間不會再有強迫和不舒服,有的只是願意體諒和理解彼此的默契。
5、暴力
不論是我的小孩被打或是打別人或是打我,都會引起我強烈反彈的自然反應,常常自己克制不住就是秒爆炸!秒爆的意思就是我會產生一種自然防衛機制,罵回去或是打回去!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之後,我忍不住問自己:怎麼了?受了什麼委屈嗎?明明知道打人是不對的,為何還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方式?我在為小時候被打卻無力反抗的自己打抱不平嗎?我察覺到自己會不會把這種心情一併加諸到別人身上了呢?既然已經發現了,那下次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我是不是就有可能不要那麽快反擊?
6、買玩具
我總會告訴旬旬,媽媽買玩具給你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目的,更不會說,你要很乖很聽話媽媽才會買玩具給你。我覺得有一部分可能是從小一定要考試考好或是表現很好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或獎勵,聽起來好像是理所當然,但其實我內心深處真的無法認同這種賞罰分明的方式阿!我只知道為了獎勵我才會認真讀書或在意分數,變得不會去思考讀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當我想讀和不想讀書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事情的本質已經被獎勵模糊掉了!我多麼希望大人買玩具給我只是因為愛我,希望我開心,這樣就好!
現在的我會跟孩子說:媽媽就是很愛看你玩玩具的開心模樣,於此同時,我的內在小孩也被療癒了阿!
7、我的權益受損時
例如為了照顧小孩的需求導致自己無法好好吃一頓飯。張羅小孩吃飽之後,好不容易輪到我可以好好吃飯時,小孩又突然有別的需求需要幫忙或是開始吵著要我陪玩,我曾經大聲得怒吼:可以等我吃完嗎?你吃飽了我還沒吃飽耶!
小孩應該很錯愕:媽媽幹嘛生那麼大的氣?事後回想,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我總是習慣把小孩優先擺在自己前面,所以在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的情況下,很容易把責任歸咎在孩子身上,而事實上,孩子現有的能力就是比大人弱,的確很多事情需要大人的幫助,但是隨著時間,他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好,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當中,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媽媽快樂,孩子也才會快樂啊!
以下摘要讓我感受很深的讀書筆記:
反思自己的人生故事,可以深化自我認識,幫助我們把情感融入生活中,並尊重這種有價值的理解方式。當思維隨著自我反思產生變化時,也許會發現我們和孩子的相處狀態也改變了。
心智模式及其產生的心理狀態,是內隱記憶的重要組成,即使我們注意到它們帶來的心理效應(例:看到貓而感到害怕,因為曾被咬過),卻未必會意識到它們產生的具體原因。過去的議題會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以及對外界和自我感知的方式,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內隱心智模式對我們的心理決策和生命故事所產生的陰影,可以透過專注的自我反思而呈現出來。當你意識到這個過程,就能深化自我了解,改變心智模式,進而打開生活的成長之門。
自我了解會讓我們擺脫過去所禁錮的陰影,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反思這種覺知的偏誤和行為衝動,是如何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和僵化思考的一部分。
看完書之後,我深刻體會到,帶孩子的這幾年,發生了許多讓我不得不去反思的狀況。透過不停的反思,我發現開始慢慢能洞悉孩子在想什麼,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是什麼,甚至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進而理解彼此,然後在孩子和自我的拉扯之間逐漸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後記:
有次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兒子跑過來說:「麻麻,你看完這本書就不會對我生氣了嗎?」
「對啊!」我回答。
「那你可以繼續看了!」
於是,兒子又跑走了!
#讀書筆記
#丹尼爾席格
20220303_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