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龐蒂(下)知覺的世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集提及梅洛龐蒂認為身體與意識的關係,這次來講講梅洛龐蒂論知覺,在<存在主義咖啡館>提及一個例子,桌上放著一個袋子,裡面滿滿圓形彩色的東西,我們會感知那是一個糖果袋,而不是必須經過破解和確認的角度,遭遇現象時我們下意識會依照以往經驗類似的情況來下判斷,這就是視錯覺,我們的大腦對現象出現預期的推理,進而對於原始經驗的忽略,梅洛龐蒂提到胡塞爾的概念「我們必須從自己對於現象的體驗來開始思考哲學,因為視錯覺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現象的原始狀態。」而梅洛龐蒂會提出此觀察,則是約翰.施奈德在大腦受損後感受不到你碰他手臂的感覺(他的手臂仍完整)而有些截肢的患者則仍能在截肢原來的位置上感受到不舒服的”幻肢“感,梅洛龐蒂所要探討的是,人們在體驗事物的本身,自身的經驗、身體、大腦與存在是一種交互影響的關係,梅洛龐蒂提及到”知覺“成為我們感知的重要方式。
龐蒂在<知覺的世界>一書中清楚指明了現代藝術觀看的方式,他以塞尚作為說明,隨著非歐幾何的興起,古典畫派也重新興起新的視角,過往是先描繪物體的空間再進行塗色,而塞尚在塗色的同時就在勾勒空間,以<從貝爾維所見的聖維克托山>來說塞尚用形狀及顏色堆疊出前後對比的形式構圖,幾乎去掉了一切具象,在繪畫的同時就以全景的方式進行繪畫,另外塞尚的靜物畫也可看見去除過往古典繪畫中畫家視角消逝點,從物體的正面、上面及背面的多點透視法,靠形體的疊合關係和色彩的進退來顯示空間,表現事物在時間、運動和變化上的關係,自塞尚以來很多的畫家拒絕了遵守幾何視角的規則,而是融合了自身的知覺經的作畫法,龐蒂說到:緊隨著科學和繪畫,哲學尤其是心理學,也開始發覺我們和空間的關聯,並不是一個不帶肉身的主體與一個遙遠對象的那種關係,而是一個居於空間中主體和他熟識的環境或場所間的關聯。
<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桌子時,我不會不在意這桌子實現桌子功能的方式,正是桌腿承載起桌面的獨特方式,桌腳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獨特運動,正是這些細節體現它在場的樣態。」回來說到現代藝術畢卡索、塞尚的繪畫,將我們帶回到事物本身的觀看,畫家從形式與內容建構了繪畫的知覺經驗,去除了詩意與美感,通過觀看對於藝術品的直接感知經驗,體驗畫家所表述的當下。
<知覺的世界>是梅洛龐蒂於1948年在收音機節目錄製而成的逐字稿,以論知覺和科學、知覺與空間、知覺與感性、知覺與動物性、從外部看人、藝術和知覺、古典世界與現代世界,梅洛龐蒂清楚地從各個面向來解釋知覺與各個的關係,打破了很多我們對過往傳統觀賞及生活經驗的觀念,梅洛龐蒂在這些面向進行深度了解析跟拆解,實際上梅洛龐蒂並沒有得出一個相對具體的答案,在前一篇提到梅洛龐蒂認為存有不再只有二分的概念,是一個綜合、複雜且具曖昧的,他說:「我只是要指出哲學不再應該按造上帝、人、被造物的劃分來進行思考....」從這個層面來看,些許梅洛龐蒂在乎的就是回歸到事物存有的當下,讓我們有更多不同面向且全局的概念去思考,同時這樣的多元性也深深影響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孩子,人的感覺與知覺,就是一種維度的呈現與表徵。你在書中看到的顏色錐形圖,你也可以套用在你們所謂的長寬高的三維數學當中。而第四維並不是時間,而是意識,也就是你們在研究的知覺,心理感覺的歷程。 視覺是你們的肉體運用光的折射的活動現象,撈取並且建築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樣貌展現給你們理解的工具。而看到這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孩子,人的感覺與知覺,就是一種維度的呈現與表徵。你在書中看到的顏色錐形圖,你也可以套用在你們所謂的長寬高的三維數學當中。而第四維並不是時間,而是意識,也就是你們在研究的知覺,心理感覺的歷程。 視覺是你們的肉體運用光的折射的活動現象,撈取並且建築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樣貌展現給你們理解的工具。而看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