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如何應對實際生活世界:從施耐德案例談起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主體如何應對實際生活世界:從施耐德案例談起〉2023-08-04


  在《知覺現象學》的第一部分「身體」中,梅洛龐蒂花了不少篇幅討論一個相當特殊的病例:Gelb和Goldstein對患者施耐德(Schneider)做的研究。


  Schneider的枕骨區域曾經在戰爭中受傷,之後便出現了一些症狀。雖然他的肢體或肌肉並未出問題,但他無法做到某些正常人所能做到的動作。在Gelb和Goldstein的研究中,他們將患者能做到與不能做到的動作,區分為「具體動作」(concrete movements)與「抽象動作」(abstract movements)。


  如從口袋掏出手帕擤鼻子、劃開一根火柴來點油燈這些關聯於生活情境的習慣性活動,施耐德可以不假思索地順利做出;但當醫生透過命令要他移動手腳、伸長或彎曲肢體時,他卻沒有辦法很好地執行。當施耐德感受到蚊子叮咬時,他能夠快速伸手到該部位打蚊子(具體動作),但當醫生要求他用一把尺指出蚊子叮咬的位置(抽象動作)時,他卻無法完成。這兩個從旁觀者看起來並未差太多的身體動作,在這個患者身上完全脫鉤。


  梅洛龐蒂認為,這個病例顯示出,身體上的一個點能夠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向主體呈現:一個是身體癢時可以伸手去抓或觸碰的位置,另一個則是可以被拿一個東西指出來的位置。而古典的心理學與生理學中,卻沒有足夠的概念能表達與區分這兩種不同的身體位置。



  梅洛龐蒂指出,正常的主體有辦法像演員一樣將自己投入到一個虛構或想像的情境之下,讓身體在其中呼吸、說話、展現情緒。而病人卻彷彿被鎖在單一的「實際情境」之中,無法從裡面脫離出來。根據病人的自述,當他做出那些「具體動作」時,他的身體活動經驗像是一連串事件序列的結果,自己的運動就好像整體之中的一個環節,無法查知任何自願性或主動性,彷彿肢體都是自動運作的一樣。


  於是乎,病人可以且只可以透過一種將自己擺放在特定情境的方式來試著做出抽象運動,譬如說當醫生要他做出梳頭動作,他可能需要用另一隻手拿著一面鏡子,才能讓這整體情境調動出他的身體活動。就像做為一個錢包工人,他可以在工具台前流暢地使用剪刀、針線來完成工作一樣。但此時,他所做出的那些動作,便已經不是原先意義下的抽象動作了。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當我們(無論是生病或沒有生病的主體)碰觸自己痛或癢的身體部位時,我們並不需要先在客觀世界中找到那個部位,而能夠直接伸手抵達那一現象上出現感受的位置。這種無須經過「外感官」的連結揭示了身體所具備的一種活的系統,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圖式(body schema)。這個埋藏於存活層次內,而無須經過顯題性意識的連結,使得患者即便無法在客觀座標軸上指出那個部位,卻能夠在受到情境召喚時立即找到它。


  而那些我們在熟練技藝中能夠流暢使用的工具,就如同盲人手杖或義肢一樣,在長時間的訓練下已經整併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羽球與網球選手很自然地知道伸出球拍到多遠的距離能抵達球的落點,棒球選手的手套也明白地向我們表明了:那就是你的一隻更大的手。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在患者的身上,我們能看到這兩種身體運動種類的區分,這也有助於我們更加理解在世存活者應對世界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生病的主體也在進行著這兩種運動。Komarine Romdenh-Romluc在其論文中,錯誤地將這一Gelb和Goldstein對患者動作進行的區分當做了梅洛龐蒂對所有在世存活者行為的區分。她相信沒有生病的主體具有一種患者喪失掉的「對付可能性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得以做到患者沒辦法順利完成的抽象動作。


  然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處境裡面,我們並未做出這些區分。「根據命令做出的動作」與「面對實際處境所做的動作」在我們的實踐生活裡從來就不是兩種能夠截然劃分的動作。我們的實際生活世界一直都充滿著概念性,在軍隊或任何團隊裡面,發號施令者的命令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處境。而我們所理解的「現實」,也從來都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想像、理念乃至於意識形態。「做你自己」這一類宣稱往往同時帶有真實與扮演兩種面向,而非像在患者身上時那樣能被清晰地辨識出來。


  另一方面,當我們在進行一個「模擬的」身體動作時,無論是演員的表演、或運動員的訓練,我們都並非只是在想像中運動身體,而是去將那些模擬時所需要的情境疊加上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的身體直接在「這裡」應對它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就連患者也能透過布置情境來做到那些本來他做不到的「抽象動作」,因為一直以來,那便是人類每時每刻從事著的,應對這一複雜、有著多重實在之真實世界的最主要行動方式。




延伸閱讀:

〈「身體圖式」概念的發展:一塊身體現象學的敲門磚〉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超越超越性〉

〈行動出的知覺:從Noë的「直接經驗論」談起〉

〈前概念的行動背景:Dreyfus 談熟習的非概念應對〉

〈理性抽離的迷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8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作者延伸提問:文章中提到喪失抓取與觸摸能力的病人在移植手術後,有可能重新恢復抓取與觸摸能力,可要是病人為先天便有殘缺的人,是否能透過在移植手術後的練習,具備抓取與觸摸能力呢?
Thumbnail
作者延伸提問:文章中提到喪失抓取與觸摸能力的病人在移植手術後,有可能重新恢復抓取與觸摸能力,可要是病人為先天便有殘缺的人,是否能透過在移植手術後的練習,具備抓取與觸摸能力呢?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2022年8月,我第一個服務的個案, 也是我人生裡照顧親人以外的第一人。 我上班第一天,我就想把這人和這事記清楚, 因為我覺得值得當作回憶紀念。他是一位約51歲男性小兒麻痺個案,原本會行走,後來因為母親在家拖地不甚滑倒撞到後腦出血,從此 右側特別無力,左手只是稍微好一點也沒多好,連舉起自己的手都
Thumbnail
2022年8月,我第一個服務的個案, 也是我人生裡照顧親人以外的第一人。 我上班第一天,我就想把這人和這事記清楚, 因為我覺得值得當作回憶紀念。他是一位約51歲男性小兒麻痺個案,原本會行走,後來因為母親在家拖地不甚滑倒撞到後腦出血,從此 右側特別無力,左手只是稍微好一點也沒多好,連舉起自己的手都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微心世界]解答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 7、10、11、14、20、27、29、33、38、47、48、49、50、60、67、69、70、73、76。 7. (2) 有關行為精神症狀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行為障礙事出有因 B.身體不適會造成行為障礙 C.對有幻覺的個案,應說服這是假象 D.
Thumbnail
[微心世界]解答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 7、10、11、14、20、27、29、33、38、47、48、49、50、60、67、69、70、73、76。 7. (2) 有關行為精神症狀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行為障礙事出有因 B.身體不適會造成行為障礙 C.對有幻覺的個案,應說服這是假象 D.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這位個案是一位失智症的媽媽,這次女兒把媽媽帶來做療癒主要是想針對最近媽媽雙腳時常來回搓動以及嘴巴容易不自主咀嚼的這兩個部分。因為擔心是否是失智症藥物副作用造成,希望我能做些解讀並改善這些症狀。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這位個案是一位失智症的媽媽,這次女兒把媽媽帶來做療癒主要是想針對最近媽媽雙腳時常來回搓動以及嘴巴容易不自主咀嚼的這兩個部分。因為擔心是否是失智症藥物副作用造成,希望我能做些解讀並改善這些症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