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與鋒芒畢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深藏不露,大前題必須要有本事;鋒芒畢露,就是沒多少才要盡露。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老子說:已經完全了解大道,而如愚若晦,自然而然地表現得好像不知道、不了解一樣,平平無奇。不是偽裝的,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沒有成見,沒有預設立場,這是最高明的。
相反的,根本不了解大道,而卻要自炫自耀,表現得好像已經完全了解一樣,這就是心裡有病。
常人說:知道、知道。就是指了解、明白、感悟到那個道,這才叫做知道。當你真正知道,與此同時,你也知道還有很多很深的,甚至是不同觀點的,你是不知道的。
相反的,你根本是不知道,或且只是知道其皮毛,水過鴨背,筲箕打水;但一有機會,就吹虛,就包裝,就張揚,就炫耀,就借名師出高徒,來自抬身價。其實,這就是病,自欺欺人的心病。
按正常的邏輯,你越知道得多,那不知的部分理應是越少的;但,一個謙虛求道的人,一個潛心做學問的人,你越知道得多,卻發現所不知道的更加多。
其實,人一開始,通常就覺得自己知道;可是,當經歷過一段時日的修煉,又好像不太知道;但再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澱反思,自然覺得知道與不知道,都不必知道。(遲些,有機緣的話,會跟大家分享青原惟信禪師的人生的三重境界。)
語云:「世人笑我太瘋癲,我說世人看不穿」。為什麼要守愚如晦?為什麼要自隱無名?為什麼要以知為不知?是深藏不露?明哲保身?
在孔老夫子的人格世界裡,他既不會鋒芒畢露,但也不會深藏不露。他曾對著學生說:「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麼好隱惜的;而只是坦誠地一句話——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寫於2022年3月30日)
下一講:孔子對生命的學問,會留有一手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樣的處世態度,大家怎樣看呢? 講真的,筆者過去是瞧不起哪些「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人,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看風駛舵,牆頭草… 但學習過《易經》,再回過頭來看孔子,在思維上確實有一定的變化。 孔子之後,民間有一段偽作: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 這句話,過去一直都解釋為: 子路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再者,《論語》有這樣評定這幾個學生的資質與性格: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 關於「知」與「行」的關係,陽明先生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陽明先生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總之,知行只是一事。 (寫於2012年1月30日) 下一講:再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據報蔡元培先生安葬於香港仔的墓碑被破壞,實在遺憾。 先生生於1868年,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二十八歲當了翰林院編修。正當開展仕途的那年,甲午中日戰起,國家嘗受失敗之辱。次年戊戌變法運動爆發,先生因同情維新派,毅然棄官歸故里。由此得知,學而優則仕,不難;但學而優卻不仕,難呀! 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這個故事,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 事緣孔子和弟子們呆在衛國多時,一直都得不到衛靈公的任用,理由就是因為南子要孔子先拜見她,藉孔子的德高望重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6】 意譯:要是我有什麼歪念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我的!老天爺會厭棄我的!
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樣的處世態度,大家怎樣看呢? 講真的,筆者過去是瞧不起哪些「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人,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看風駛舵,牆頭草… 但學習過《易經》,再回過頭來看孔子,在思維上確實有一定的變化。 孔子之後,民間有一段偽作: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 這句話,過去一直都解釋為: 子路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再者,《論語》有這樣評定這幾個學生的資質與性格: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 關於「知」與「行」的關係,陽明先生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陽明先生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總之,知行只是一事。 (寫於2012年1月30日) 下一講:再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據報蔡元培先生安葬於香港仔的墓碑被破壞,實在遺憾。 先生生於1868年,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二十八歲當了翰林院編修。正當開展仕途的那年,甲午中日戰起,國家嘗受失敗之辱。次年戊戌變法運動爆發,先生因同情維新派,毅然棄官歸故里。由此得知,學而優則仕,不難;但學而優卻不仕,難呀! 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這個故事,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 事緣孔子和弟子們呆在衛國多時,一直都得不到衛靈公的任用,理由就是因為南子要孔子先拜見她,藉孔子的德高望重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6】 意譯:要是我有什麼歪念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我的!老天爺會厭棄我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