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活泉|﹝天國八福﹞「義」字小詮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太福音》五章第3-10節紀錄耶穌對弟子講述的﹝天國八福﹞,其中第四福與第八福都有個「義」字。第四福說到:「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第八福說到:「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個兩個「義」字,看似不難理解,然而《聖經》真理的「義」與一般所謂的「義」,有其本質的不同,不能望文生「義」,所以也並不容易分曉。
對於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一提到「義」,馬上會聯想到《孟子.告子篇.上》這段著名的話: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與熊掌顯然是個譬喻,說明人面臨「義」、「利」二者無法相兼時,寧願捨生而取義。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揭示一種偉大的情懷,甚至成為古代知識分子行事為人的基本價值。
那麼,﹝天國八福﹞提到的「義」究竟是什麼「義」?首先,這個義是「絕對利他」的,在最高的程度連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例如耶穌上十字架為世人流血贖罪。其次,這個義是一種「生命狀態」,是一種願意捨去一切,成全他人,不倚靠肉體與行為成全,而是基於「靈性的渴慕」,仰賴聖靈來成全。再者,這個義是「因著信而稱義」,力求達到與神的行為相稱與神的屬性相符
誠如保羅所言,這個世界「一個義人都沒有,連一個也沒有。」因為從人類的始祖犯罪以來,世人都虧缺神的榮耀,唯獨耶穌上十字架流下寶血,成就了對人類的救贖,才得以稱義,所以耶穌本身就是義其言行就是義的典範
世人嚮慕基督的義,是為了靈命的飽足。耶穌應許他的門徒:「「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凡勞碌得來的,都能使人心生喜樂、而得肚腹的滿足,門徒何須擔憂衣食。但耶穌曾說:「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太6:33)惟其不被金錢、名利、地位所佔據,單單嚮慕神的義,如飢如渴般追求,才能得著義,甚至當人們為這個「義」而遭受迫害,神的賞賜是大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avatar-img
6.1K會員
657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喜歡上週主任牧師分享的信息。有機會再次思惟《馬太福音》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稱為神的兒子」的意蘊。我們知道上帝曾對耶穌說過:「這是我的愛子」,人們都應聽從祂、敬愛祂,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神的兒子」應指耶穌。:
《聖經》中的「先知書」,記錄先知的話語,慣於使用譬喻(如:明喻、暗喻、象喻、借喻等等)來代言神意。《聖經》經常提及的物產是葡萄,在《以賽亞書》第5章提及的「葡萄」當然有深刻的寓意。神要我們多結果子,而我們這棵「葡萄樹」究竟是「好葡萄」還是「野葡萄」,就至關緊要了。
約書亞蒙召作猶大國先知,先後事奉猶大國四朝,前後約60年。當時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已分裂為「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公元前722年以賽亞親眼見到北國滅亡,臣民被擄,而南國上下的表現,卻仍冥頑不靈,眼看也即將步上滅亡的後塵。於是以賽亞將他得之神的「默示」,勇敢說出來。
作為先知必須聖潔、與神親近、聆聽神的聲音。因此以賽亞蒙召之時,就已自覺必須聖潔;他深刻體認到聖潔是絕對必要的。聖潔也成為以賽亞服事的中心。以賽亞一方面為神說話,另一方面也為以色列記錄歷史;在歷史的序列中,彰顯神的公義審判以及豐富的救恩。
今晚參加晚崇,Alex主任牧師以﹝誰是蒙神憐恤的人?﹞為題分享信息,引發我的共鳴與思考。《馬太福音》5:7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是「天國八福」的第七福。但是,怎樣的人蒙神憐恤呢?一般的理解是:體貼待人、滿有憐憫、滿有同情、有同理心者,必蒙憐恤。
強國不停博弈,戰爭威脅未歇。資源的掠奪、瘟疫的肆虐,持續加溫,使人生活在不確定的氛圍中。2022年,這個亟需「耶和華拯救」的年頭,各個領域都出現不少「達人」,針對未來情勢發出各種預測。在信仰領域,同樣如此。 我看到《彼得後書》第二章有幾段話,非常令人怵目驚心:
很喜歡上週主任牧師分享的信息。有機會再次思惟《馬太福音》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稱為神的兒子」的意蘊。我們知道上帝曾對耶穌說過:「這是我的愛子」,人們都應聽從祂、敬愛祂,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神的兒子」應指耶穌。:
《聖經》中的「先知書」,記錄先知的話語,慣於使用譬喻(如:明喻、暗喻、象喻、借喻等等)來代言神意。《聖經》經常提及的物產是葡萄,在《以賽亞書》第5章提及的「葡萄」當然有深刻的寓意。神要我們多結果子,而我們這棵「葡萄樹」究竟是「好葡萄」還是「野葡萄」,就至關緊要了。
約書亞蒙召作猶大國先知,先後事奉猶大國四朝,前後約60年。當時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已分裂為「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公元前722年以賽亞親眼見到北國滅亡,臣民被擄,而南國上下的表現,卻仍冥頑不靈,眼看也即將步上滅亡的後塵。於是以賽亞將他得之神的「默示」,勇敢說出來。
作為先知必須聖潔、與神親近、聆聽神的聲音。因此以賽亞蒙召之時,就已自覺必須聖潔;他深刻體認到聖潔是絕對必要的。聖潔也成為以賽亞服事的中心。以賽亞一方面為神說話,另一方面也為以色列記錄歷史;在歷史的序列中,彰顯神的公義審判以及豐富的救恩。
今晚參加晚崇,Alex主任牧師以﹝誰是蒙神憐恤的人?﹞為題分享信息,引發我的共鳴與思考。《馬太福音》5:7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是「天國八福」的第七福。但是,怎樣的人蒙神憐恤呢?一般的理解是:體貼待人、滿有憐憫、滿有同情、有同理心者,必蒙憐恤。
強國不停博弈,戰爭威脅未歇。資源的掠奪、瘟疫的肆虐,持續加溫,使人生活在不確定的氛圍中。2022年,這個亟需「耶和華拯救」的年頭,各個領域都出現不少「達人」,針對未來情勢發出各種預測。在信仰領域,同樣如此。 我看到《彼得後書》第二章有幾段話,非常令人怵目驚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