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禪林寶訓》卷第二 095

2014.11.2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伊川先生①曰:
禍能生福,福能生禍。
禍生於福者,緣處災危之際,切于思安,深於求理。
遂能祗畏敬謹,故福之生也宜矣。
福生於禍者,緣居安泰之時,縱其奢欲,肆其驕怠,
尤多輕忽侮慢,故禍之生也宜矣。
聖人云,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之理。
是知福不可屢僥倖,得不可常覬覦。居福以慮禍,則其福可保。
見得而慮喪,則其得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亂者也。
《筆帖》
【注釋】
①伊川先生: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姓程名頤,字正叔,號伊川,河南洛陽人。曾和其兄程顥學于周敦頤,並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官至崇政殿說書。曾問道於靈源禪師。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程伊川先生說:禍能轉而生福,福也能轉變為禍。
禍之所以能夠轉而生福,是因為當一個人處在災難危急的時候,急切希望能夠平安渡過,千方百計想尋求解脫的辦法,所以能夠心存敬謹,凡事皆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懈怠,福便由此漸漸產生了。
福之所以會轉變成禍,是因為人一向過著安逸的生活,於是便放縱其奢華樂欲,肆意地表現出驕橫怠慢的樣子,尤其做事輕忽草率,待人侮慢失禮,所以禍根也由此而產生了。
聖人曾說:「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意謂一個人經歷了許多患難,正可以磨練他的堅強意志,而一個從未經歷磨難的人,因為無法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反而容易喪失其生命力。
世間往往有得必有失,所以「得」是「失」的根本,「失」也含有「得」的道理。由此可知,人們生在福中應該知足,不能貪得無厭,希望福上加福。
既然已有所得,就要適可而止,不可以貪圖多得。若能居安思危,隨時行善培福,這樣幸福才能保持長久。
知道有得必有失,不如把所得利益施與他人分享,這樣便能隨施隨得。因此,居安必不敢忘危,在治必不敢忘亂,這是君子最得力的明訓。
良因贊曰:
固然修行人應積極斷惡修善,以趨吉避凶。
但同時也應寵辱不驚,正念不失。
於順境中,則應「居福以慮禍,見得而慮喪」,
仍保持戰兢惕勵之心,不沉溺於其中,則不因福反生禍,反能福德日增。
處逆境中,則觀「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
不怨天尤人,並藉此磨練身心,加強正念,則因禍得福。
故「順逆皆方便」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