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1)
今早新聞報導,廣東省代省長朱小丹上周一簽發第一六五號廣東省人民政府令,規定由明年三月一日起在全省實行《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以便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範漢字。閱讀了這則新聞,心裡總是有點不吐不快。其實,這是必然的結果,只是遲早的問題。因為政治的考量是覆蓋所有的價值取向的。回想幾年前,當時的校長何嘗不是屬意中文科推行簡體字(我稱為大陸字),並且硬銷所謂「國情教育」。以區區一間香港中學的校長尚且如此,又何況是一省的代省長呢!
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2)
廣東省規定由明年三月一日起在全省實行《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這個規定的名稱,單從語法上看,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裡的「廣東省國家…」意即亦有「山西省國家」、「河北省國家」、「海南省國家」……,總之就是一省一個國家,這成何體統?這種語病,就是我以前提過「灣仔政府合署」、「北區政府合署」、「離島政府合署」……有那麼多政府一樣。愚認為改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廣東省規定》,那才清晰妥當。
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3)
在香港,對傳統中文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許多的大陸字相對於傳統中文字來說,都是錯別字,例如:規範,大陸字是「规范」;書籤,大陸字是「书签」;竄改,大陸字是「篡改」…這些例子實在太多,不勝枚舉。至於大陸字的設定,也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例如:「爱」而無心、「亲」而不見、「产」而不生、「广」而去黃、「面」而無麥、「运」而無車、有「云」無雨、「乡」裡無郎、「圣人」變成無心的怪人…等等,真是千奇百怪!
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4)
大陸字除了在造形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之外,在讀音方面也有不少規範錯誤,例如:
①敬業樂業的「樂業」,大陸讀作「lè yè」,即讀為快樂的樂,其實正確的讀音為「yào yè」,粵音爻,是愛好的意思。
②忠告,大陸讀作「zhōng gào」,即讀為告訴的告,其實正確的讀音為「zhōng gù」,粵音谷。
③說客,大陸讀作「shuō kè」,即讀為說話的說,其實正確的讀音為「shuì kè」,粵音稅。
④從容,大陸讀作「cóng róng」,即讀為從前的從,其實正確的讀音為「cōng róng」,粵音鬆。
⑤兵車行,大陸讀作「bīng chē xíng」,即讀為汽車的車,其實正確的讀音為「bīng jū xíng」,粵音居。
以上的例子,大陸都錯讀,而且是語委會規範錯讀。還好,香港的中文教師,在粵語上都能正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粵語還保留了大量文言文的讀音!臺灣方面也能正讀,在國語語音學裡,稱之為「破音字」。
關於廣東省禁用粵語有感(5)
許多人以為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更能準確朗讀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蓋古時內地主要通行的語言,其實是北方方言,而不是現今的普通話,當中的方言,在南北朝時沈約發現方言中有四聲,即平、上、去、入,而不是現今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去。換言之,普通話就沒有古時的入聲字。於是,凡是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往往無法讀出古時原本的入聲。同時,凡是用普通話來區分古詩詞的平仄,一定會弄錯的,因為普通話沒有古時的入聲字。例如:
①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的「白」,古時是入聲,屬於仄聲字;但普通話則讀陽平,屬於平聲字。
②杜甫的《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國」,古時是入聲,屬於仄聲字,但普通話則讀陽平,屬於平聲字。
所以,用普通話來區分古詩詞的平仄,就有一種先天的缺陷。僥倖的,粵語則仍然保留入聲字,所以用粵語來朗讀古文詩詞,就可以保留接近原汁原味!
(寫於2011年12月18日於澳洲)
後記:其實現時廣州的電視台,仍然保留粵語的節目的。要保留粵語,其中一個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支持粵曲,推廣粵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行的「大陸字」,筆者一向都不叫做簡體字,理由也說過、也寫過了。要是不喜歡大陸字的,而又說為簡體字的話,很容易與繁體字對立,於是就會陷入於糾纏不清的局面了。再者,支持大陸字的,就會搬出「自古以來」,漢字從繁到簡,就一直在嬗變發展。這樣的話,反對簡體字的,就目瞪口呆了。 看著辦吧!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為什麼不叫簡體字呢?理由: 1、 稱之為簡體,就與繁體對立,好像越簡越方便、越時髦。 2、 有些大陸字,當中筆畫繁多,都沒簡化的。例如:警察、溫馨、篡位、魔鬼… 故此,老朽就不稱之為簡體字了,而直指為大陸字。
    昨天在「薇羽看世間」留帖——為什麼不叫簡體字?有人回應: 趙老爺子:(筆者把對方貼文改用正體字) 跟你這麼說吧,簡體字在提高識字率上有大功勞。這你不得不承認。就是因為它比繁體字簡單。 ②打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這段時期,香港與臺灣都不用大陸字,請問這三個地區,哪個地區的識字率最低呀? 哈哈!
    剛剛收看一個講漢字的節目,主講人說: 哈哈!不懂正統漢字的就笑死!懂正統漢字的就被氣死!三問: 一問:許多固有而又常用的漢字,為什麼在現代漢語字典裡消失呀?比如:規範的「範」;頭髮的「髮」,都被人間蒸發了。還談什麼守護? 另外,趙家人的「趙」,為什麼會變成「赵」呢?個個趙都交叉,多凶險呀!
    許多時候都聽到把白居易的「易」粵音讀成「亦」,甚至引出「君子居易以俟命」句來佐證。其實,白居易的「易」,粵音是讀「義」,是簡易的意思。「居易」,即是過著簡易的生活、安穩的生活。 首先,「君子居易以俟命」句,是出自《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今天方格子有人攻擊我,說: 飧是飱的古字!陣是陳的本字。甫是父的本字、華是花的本字。不懂中文就少來混~~~ 回應: 有點莫名其妙,我文題是講「飧」與「餐」,並沒有提到「飱」,是「餐」,餐廳的餐。上火啦!吃藥了沒有?
    現行的「大陸字」,筆者一向都不叫做簡體字,理由也說過、也寫過了。要是不喜歡大陸字的,而又說為簡體字的話,很容易與繁體字對立,於是就會陷入於糾纏不清的局面了。再者,支持大陸字的,就會搬出「自古以來」,漢字從繁到簡,就一直在嬗變發展。這樣的話,反對簡體字的,就目瞪口呆了。 看著辦吧!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為什麼不叫簡體字呢?理由: 1、 稱之為簡體,就與繁體對立,好像越簡越方便、越時髦。 2、 有些大陸字,當中筆畫繁多,都沒簡化的。例如:警察、溫馨、篡位、魔鬼… 故此,老朽就不稱之為簡體字了,而直指為大陸字。
    昨天在「薇羽看世間」留帖——為什麼不叫簡體字?有人回應: 趙老爺子:(筆者把對方貼文改用正體字) 跟你這麼說吧,簡體字在提高識字率上有大功勞。這你不得不承認。就是因為它比繁體字簡單。 ②打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這段時期,香港與臺灣都不用大陸字,請問這三個地區,哪個地區的識字率最低呀? 哈哈!
    剛剛收看一個講漢字的節目,主講人說: 哈哈!不懂正統漢字的就笑死!懂正統漢字的就被氣死!三問: 一問:許多固有而又常用的漢字,為什麼在現代漢語字典裡消失呀?比如:規範的「範」;頭髮的「髮」,都被人間蒸發了。還談什麼守護? 另外,趙家人的「趙」,為什麼會變成「赵」呢?個個趙都交叉,多凶險呀!
    許多時候都聽到把白居易的「易」粵音讀成「亦」,甚至引出「君子居易以俟命」句來佐證。其實,白居易的「易」,粵音是讀「義」,是簡易的意思。「居易」,即是過著簡易的生活、安穩的生活。 首先,「君子居易以俟命」句,是出自《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今天方格子有人攻擊我,說: 飧是飱的古字!陣是陳的本字。甫是父的本字、華是花的本字。不懂中文就少來混~~~ 回應: 有點莫名其妙,我文題是講「飧」與「餐」,並沒有提到「飱」,是「餐」,餐廳的餐。上火啦!吃藥了沒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好意思喔,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婉轉處處有台腔。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我不懂詩。可是為什麽「粵語入詩」能理解成「白話為主,粵語為從」,而不是「詩為主,粵語為從」?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一般人可能不太會去關切漢字的使用問題, 因為目前大家在使用手機使用電腦時,都有繁體/簡體界面可以自由轉換,非常方便,不必使用者費心學習。然而漢語中文字的認識與使用, 卻仍是兩岸三地 、新馬地區共同關切的問題。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好意思喔,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婉轉處處有台腔。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我不懂詩。可是為什麽「粵語入詩」能理解成「白話為主,粵語為從」,而不是「詩為主,粵語為從」?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一般人可能不太會去關切漢字的使用問題, 因為目前大家在使用手機使用電腦時,都有繁體/簡體界面可以自由轉換,非常方便,不必使用者費心學習。然而漢語中文字的認識與使用, 卻仍是兩岸三地 、新馬地區共同關切的問題。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