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再談「飧」與「餐」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如果你跟哪些從大陸來的談起哪些大陸字,他們都會以同一個答案回應,說:那是為了要解決當時的文盲問題。
    呸!當時「新中國」要改革漢字的時候,哪位說過是要解決文盲問題呀?一九七八年說要搞「四個現代化」,老朽當年就質問:為什麼沒有「教育現代化」?難道不想解決文盲問題?
    一九五六年哪個時候,還說要搞「拼音文字」,就是說不用文字了,就用羅馬拼音吧,那是要解決文盲嗎?那是要忘祖滅宗呀!
    大家都知道,經過科學驗證,凡是筆畫多的字,才容易辨析。相反的,筆畫少的,就似是而非了。例如:
    「广」與「厂」,是什麽字啊?小孩能一眼就分辨出來?
    也許又有人說:語文是約定俗成的。
    不錯,語文是約定俗成的。但,是否要搞到一塌糊塗,不倫不類,把「乾媽」變成「干妈」?把「下麵給你吃」,變成…(不好意思,飲多咗!)所以,過去在課堂上,常說:正者自正,俗者自俗。(哪班男生又大笑起來了!)
    不過,話,要公道些。把漢字簡化,並不是新中國的新產物。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了錢玄同《簡體字譜》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不過,翌年二月又通告收回。
    直至中共政權,繼續推行漢字簡化,甚至在1956年左右,還想推行「拼音文字」。那是為了要解決文盲嗎?
    現行的大陸字,把哪些不該簡的都簡,不該改的都「創新」,你說是約定俗成嗎?那是「習非成是」啊!!
    還是哪句話,大陸的語文,必須重新徹底改革!
    (寫於2020年8月15日於海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