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吃的台灣史,食在有意思

吃的台灣史,作者翁佳音,曹銘宗,photo by bookarchery
吃的台灣史,作者翁佳音,曹銘宗,photo by bookarchery
2022年除了迎來最長的梅雨季,還有已然到來的夏天,溫度飆升到令人難以平心靜氣。看到吃的台灣史裡頭介紹台灣早年消暑聖品,仙草,愛玉,粉圓,即便到今時今日仍是許多人的心頭好,甚至粉圓(珍珠)還成為台灣代表文化之一。
粉圓的前世今生也著實有趣,本來是用蕃薯粉作成的白色小圓仔,後來在蕃薯粉中添加樹薯粉,也可加入黑糖做成大顆的珍珠,無怪乎有些日本人會將珍珠唸成tapioca(樹薯),而在歐美因為珍珠的外型似泡泡(bubble),於是說到bubble tea很多人都能心領神會,甚至許多類似春水堂,翰林茶館等茶店就直接叫做bubble tea house,簡單傳神啊!
從吃的台灣史一書裡了解到除了原本的米食文化外,其實早在荷蘭殖民時期,台灣就已開始種植大麥,而在日治時期更是沿著台中到台南的平原種植小麥,也難怪後來會在台中大雅推出小麥文化節,一切皆是跡可循,其來有自。
飲食多元,造就了各種food fusion,源自於印度的咖喱傳到歐洲,而日本明治維新從英國引進咖哩,本以為是日本將咖哩傳到台灣。直到看了本書才知道因為台灣與廈門往來密切,早在清朝時期台灣早已有咖哩雞,咖哩蝦,甚至還有咖哩魚等料理,只是到了日治時期,咖哩才在台灣更加流行起來。
主食之外,該書描述甜品及飲品的地方最吸引我。本書作者放了一張畫家李梅樹先生的「冰果店」(1974)作品,畫中主角的背景是三層的冷藏櫃,櫃上陳列許多玻璃瓶身的汽水。汽水是碳酸飲料,而台灣第一家汽水工廠是由日本人在蘇澳冷泉區設立。
讓人想不到的還有一直以為剉冰是台灣人發明的都被顛覆了,原來是日本曾將冰塊船運到台灣開始後,開創製冰會社,讓台灣進入吃剉冰的時代。爾後台灣更將其發揚光大,光是配料就琳瑯滿目,尤其後來永康街的芒果冰打出知名度後,不少外國友人來到台灣都想嚐嚐所謂的剉冰=芒果冰。
對於茶文化所知有限的我,看了茶金歲月才知道原來台灣茶外銷早就行之有年,只是再看了本書才得知遠在1869年台灣就以福爾摩沙茶(Formosa Tea)之名外銷。台灣茶園在戰後得以復興,八零年代後開始出現泡沫紅茶到如今的百花齊放,成為美食顯學。
雖說吃的台灣史一書榮獲2021年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但大人的我讀起來也是有滋有味,收穫滿滿。柴米油鹽醬醋茶,詩酒趁年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