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關於遠距醫療、多元文化及雙語的影響
「媽咪,為什麼我沒有辦法好好說話了?」
Denis 是一位將滿四歲的女孩,她非常聰明,時常受到他人讚美。但不過短短的七天內,她開始嚴重的口吃,情況已經嚴重到剝奪了她和媽媽溝通的能力。絕望的母親寫信給作者,尋求建議。
《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的作者 Ehud H. Yairi 在口吃研究領域已深耕超過四十年,為了讓讀者更容易閱讀,在第二版中特別在科學理論加上臨床和個人經驗,期待能加深讀者的知識。
我最喜歡《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的兩大特點,一是將讀者內心的疑問,轉為章節標題,讓讀者可以自行翻閱到相關的章節找答案,增加可讀性;二是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有「學習討論」,邀請讀者為不同治療觀點進行討論,刺激讀者思考、討論,最後形成自己的想法。

誰適合讀這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除了學生、研究人員、語言治療師,因為課業或者工作需要而閱讀外,還特別適合兩種人閱讀。
第一種是口吃者,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口吃,進而能輕鬆自在地說話,這本書能夠幫助你將專家、學者數十年的研究精華,一次吸收。所謂「久病成良醫」,有了這些知識,幫助思考,就能夠產生自己的想法,自然十分了解如何與口吃相處。
第二種是家長,如果你想幫助孩子克服口吃,能夠輕鬆自在地長大,這本書能夠回答你心中大部分的疑問,是一本基於大量實驗、臨床治療集結而成的專書。與其先上網閱讀許多講解片面的文章,不如先以找答案的方式,挑出重點章節閱讀,確保自己不會迷失在資訊海。
《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是一本完整的口吃專書。書中清楚說明口吃現象、並針對學齡前、學齡後、成人的治療方法一一說明。書的架構分為三個部分:「口吃的本質」、「口吃的解釋」、「口吃的臨床治療」。
由於許多內容在其他口吃專書也有談到,為避免內容重複,以下挑選幾個我在其他口吃專書沒看過的研究,與你分享:

口吃與瞎子摸象

作者以一個生動的例子,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現在學者們對於口吃的理論並沒有共識。現今的學者們多觀察到口吃的一部分症狀,並藉由這些症狀推論口吃的成因。由於症狀很多種,因此推論出來的成因更是五花八門。
以下列六種口吃情境為例,左邊是口吃情況,右邊是不同學者的論點:
  • 口吃者唱歌時不會口吃->推論口吃者是嗓音功能失常
  • 口吃者使用節拍器時不會口吃->推論口吃者是說話節律有問題
  • 口吃者延遲聽覺回饋時不會口吃->推論口吃者是聽覺回饋有問題
  • 口吃者以較平淡的語氣說話時不會口吃->推論口吃者缺乏語調等說話技巧
  • 口吃者在口吃時忘了呼吸->推論口吃者是呼吸的問題
  • 口吃者在與他人一起朗讀時不會口吃->推論口吃是心理因素
目前學者們普遍能接受的想法是:口吃工作者應該抱持著多因素、非線性、動態性的觀點,而非由單一原因造成口吃

遠距治療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過著「數位游牧」的生活,不再需要進辦公室才能夠工作、賺取收入。疫情發生兩年後,更是催生了這個現象。當「遠距工作」已不再陌生,「遠距醫療」、「遠距治療」也成為可能。
「Kassel 口吃療法」(Kassel Stuttering Therapy, KST)藉由視訊軟體讓口吃者與治療師互動,是「流暢塑型法」的電腦輔助版。這個療法會將口吃者集中作三周的密集訓練,之後採用軟體輔助,自我練習
「修正發聲間距」(Modifying Phonation Intervals, MPI)治療法,則利用軟體接收口吃者說話的發聲間距,協助達到流暢說話。療程包括四階段:
  • 蒐集資料:蒐集口吃者說話發聲間距的範圍、分布基準線
  • 建立期:協助口吃者建立無口吃的說話方式、密集練習,並進行評量
  • 類化期:口吃者將這套說話方式帶至日常生活,為期五周
  • 維持期:口吃者將這套方法更融入日常生活,為期十六周
這套療法不需要口吃者與治療師面對面,可以完全線上進行。口吃者可以將錄音檔在網路上分享給治療師,由治療師進行評量。

文化及雙語議題:影響口吃者對於治療法的接受度

生長在這個年代,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飄洋過海、追逐渴望的職涯,到了當地,也會有各種醫療的需求,包括語言治療。我們越來越習慣說一種以上語言的人,語言治療師也可能需要為說多語言的口吃者提供服務。
另一個情況是,從小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兒童,有的可能在家裡就是雙語並行、有的在家裡說一種語言,而在學校說另一種,這些多元文化是非常多變的,當中也存在很大差異。
說多種語言的人說話比較容易不流暢嗎?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證實這個說法,也沒有針對雙語口吃者的治療方法。
除了「多語言」,另一個議題是「文化」。語言治療師應該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對於治療方法的接受度可能不同
譬如,口吃者被鼓勵應該要和聽眾保持眼神接觸,但在某些文化中,與地位較高的人說話時做眼神接觸,是不禮貌的;有的文化也不習慣在團體環境下表達深層的感受,因此進行團體治療時就要留心,甚至更換一種治療法。
作者建議,治療師應該要能夠覺察到自己出身的文化背景,和口吃者可能不同。學習對方的文化,譬如,哪些屬於可以公開討論的、哪些比較私密?怎樣的成就會獲得重視?給出的治療方法是否會令不同文化出身的人感到不尊重?家庭成員都怎麼表達對於口吃者的關心?

治療師應有特質:同理心

一位有同理心的治療師,能夠由口吃者的角度去看問題,去感受口吃者的感受。身為一位言語流暢者,應該如何增加同理心?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加入口吃支持小組
學語言流行「沉浸式學習」,面對口吃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要理解口吃者的想法、感受,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口吃者的團體中。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治療師理解口吃者是怎麼看待語言治療與各種療法,也能夠激發治療師的想法,進一步精進治療技巧。
目前在台灣,也有《臺灣人口吃協會》,時常在 IG、Facebook 以及 LINE 社團分享口吃訊息,歡迎加入。

讀、聽口吃者的作品
藉由閱讀口吃者創作的書、電子報等都有助於了解他們的生活,除了書中提到的資訊,我也將自己讀過的口吃者創作整理在下方:
如何治療口吃?25 個方法中的「免費資源」章節,我也列出了由口吃者主持的 Podcast,讓你除了用讀的,也可以用聽的,一窺口吃者的生活。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喔!
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除了以上這些作品外,我也有一個 Podcast,以口吃者的身分分享許多閱讀筆記、與訪談。
你也參考這集專訪,是由口吃者訪問口吃者:
一開始要聽自己的聲音真是很大的挑戰,但為了大家的耳朵著想,我試著聽自己的錄音,檢查有沒有缺漏、或是應該修改的地方,漸漸的竟然也喜歡上自己的聲音了。

PODCAST
如果喜歡這個 Podcast,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給五星評論,你的推薦會幫到需要的人,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體驗式學習:口吃
試著口吃吧!在和朋友對話、公眾場合、講電話,甚至上台發表時,體驗口吃,並觀察自己口吃前、中、後的感受,記錄下情緒反應和生理變化,設身處地的經驗對增進同理心很有幫助。
體驗式學習不只應用在語言治療領域,在商業界,也被拿來當作產品設計的重要一環。為了研發出更好的產品,《銀光經濟》中介紹的「瞬間變老同理心系統」,幫助產品設計師、主管、工程師理解年長者的需要,創造適合的產品。

自我一致
如果治療師能夠展現出對自己誠實、不隱藏感受,將能增加口吃者的的信任。口吃者也可以從中看清自己的樣貌,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
具體要如何實現?可以回想生活中有什麼習慣想要改變的,透過定期紀錄,自我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回頭去看看自己在數個月時間裡的心路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我一致性。

無條件的積極關懷
做過諮商的人,對於那種「被接住」的感覺一定感到印象深刻。當自己傷痕累累的走進諮商室,在傾訴問題前,要先能夠信任眼前的這位諮商師是能夠站在自己這邊、跟自己同一國的。有了信任基礎,我們才能對困境侃侃而談。
語言治療也有相同道理,為了讓口吃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被接受的感覺,治療師應該先讓自己對於口吃減敏,即使聽到口吃也應感到舒適。例如,集中注意力在口吃者說的內容,而非口吃本身
如果在過程中碰到困難,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難以保持舒適?是什麼原因讓我分心?是說話方式比較重要,還是傳達的意思更重要?
此外,盡量放慢說話速度、適當的眼神接觸、少說多聽,如果不太確定自己是否傾聽的足夠,可以記錄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與口吃者說話的比例,如果發現都是治療師自己在說話,就不能夠讓口吃者有足夠的練習機會。

起身行動!從培養同理心開始

就我不負責任的統計,口吃者是很容易內建同理心的一個族群。可能是因為從小到大面對過的負面事件太多、太坎坷,我們確實比較容易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讀到這裡的你,如果是位言語流暢者,也別覺得被排擠,其實同理心是可以培養的,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去幫自己找麻煩、找挫折,矯枉過正了。
除了上述閱讀筆記中的「參加團體」、「閱讀相關作品」、「體驗式學習」,你也可以在下列文章中找到關於同理心的實際例子: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中途筆記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