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清涼池畔》015《靜止的流水》六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為了平定心和清楚知道領受法塵「人」,我們必須去觀察,追隨「覺知者」,訓練「心」直到它清淨為止。你應該使它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假如是真正清淨的話,心應該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這就結束了,這就是修行結束的時候。
人們所謂的坐禪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平靜。可是,即使在這種的平靜之中仍是會有經驗產生的。如果一個經驗生起,就必須要有「人」去覺知它,有「人」去洞查它、質問它和審視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 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你也許會見到有些人看起來非常嚴謹,以至於會認為他們很平靜,但是,真正的平靜並不只是心平靜而已,也並不是說:「願我快樂而絕不經驗任何痛苦」的那種平靜。這種的平靜,最後連達到的喜悅都會變成不滿足──苦的結果。唯有當你能夠使你的心超越「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這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學習的學科,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這一點。
良因曰 :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作過程中,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感到不順心。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與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於順境生貪、逆境生嗔,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中沉醉地愛著,是不是又是一種隨順於我法二執的行為,只是轉換目標呢 ?
面對世間善業的追求,亦復如是。我們在發起慈悲心幫助人時,是否在他人身上強加了我們的喜好呢?還是真的做到了放下執著,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應如何真正的利益眾生。
縱然沒有上述的執著,我們面對種種世出、世間法的功德,也當學習「離法愛」,思惟我們不該迷戀於這些功德的本身,我們要的是假借此功德力,趨向不生不滅的涅境界。
當然,這些都是更高層次的觀照,剛開始的時候,建議還是從擇善固執下手。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要妄談不著相,從本質上講也是執一種貪念而已,換湯不換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法師平日開示法語,俾令見聞者歡喜,普潤法雨。廣度群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