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15《靜止的流水》六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為了平定心和清楚知道領受法塵「人」,我們必須去觀察,追隨「覺知者」,訓練「心」直到它清淨為止。你應該使它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假如是真正清淨的話,心應該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這就結束了,這就是修行結束的時候。
人們所謂的坐禪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平靜。可是,即使在這種的平靜之中仍是會有經驗產生的。如果一個經驗生起,就必須要有「人」去覺知它,有「人」去洞查它、質問它和審視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 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你也許會見到有些人看起來非常嚴謹,以至於會認為他們很平靜,但是,真正的平靜並不只是心平靜而已,也並不是說:「願我快樂而絕不經驗任何痛苦」的那種平靜。這種的平靜,最後連達到的喜悅都會變成不滿足──苦的結果。唯有當你能夠使你的心超越「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這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學習的學科,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這一點。
良因曰 :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作過程中,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感到不順心。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與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於順境生貪、逆境生嗔,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中沉醉地愛著,是不是又是一種隨順於我法二執的行為,只是轉換目標呢 ?
面對世間善業的追求,亦復如是。我們在發起慈悲心幫助人時,是否在他人身上強加了我們的喜好呢?還是真的做到了放下執著,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應如何真正的利益眾生。
縱然沒有上述的執著,我們面對種種世出、世間法的功德,也當學習「離法愛」,思惟我們不該迷戀於這些功德的本身,我們要的是假借此功德力,趨向不生不滅的涅境界。
當然,這些都是更高層次的觀照,剛開始的時候,建議還是從擇善固執下手。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要妄談不著相,從本質上講也是執一種貪念而已,換湯不換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2016.8.16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謂草堂曰: 「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 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 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 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 《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對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2016.8.16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謂草堂曰: 「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 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 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 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 《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對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