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每週分享]1-1確診後想到的事情

前註:

在上一個心靈課程,想將每週的分享貼在方格子裏,方便日後查看改變的軌跡。幾分鐘後,想到,每天寫日記,上課前回看一遍,看有什麼要說的,組織、整理一下,上課時說過一遍了,又要再寫一遍(打字、思考),實在很懶。
這週因為確診,講話會咳嗽,就事先將要說的話打好字,貼在群組裏,並註明上課時我可以回答或回應,話說少一點。既然打好字了,就貼出來。
之後會不會再貼?就再看看了。

意外就在意外之中來了

我一直擔心意外,意外就那麼突然來了。其實我很會應變,安排諸事,很快地就能過日子,沒有混亂的情形發生。
上週六早上我跟女兒line我前一天晚上喉嚨痛的事,說今早我先待在房間,不要碰到她們。她帶孩子回新店,交待我快篩一下,我拖到9點多才開始看說明書,看不懂,看了很多遍才照著做。
T那條很淡,看說明,說很淡也是陽性,怎麼這樣?照相傳給女兒看,我不承認,說:「今晚或明天早上再做一次」,女兒回:「那就是確診,我想想看要怎麼辦?」然後和她各自查資料,找醫院,要找哪家?要怎麼看(現場或視訊)?其他2位孩子也有發言。11點多掛好視訊看診的號,緊張加上發燒不舒服,累死我了。量了一下血氧,和平常一樣,只是心跳90多,嚇了我一跳,原來我那麼緊張,只感覺到「有一點」緊張。
下午等看病,沒接到手機簡訊,一直懷疑我的手機號碼有寫對嗎?我有檢查啊!還是懷疑自己可能打錯了,進去查預約資料,又沒有呈現我的手機號碼。等到終於接到簡訊,點進去等時,才知道,應該是快要看到時才會發簡訊,不是提早通通發完的,不理解他們的程序。
看診很快結束,領藥要6點以後去急診處領。家人領藥回來,有一天吃2次,一天吃3次,6小時吃一次的,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在腦中理清楚。(想到以前我爸爸看病回來,說:「一天吃一次的我吃了」我問:「一天吃3次的呢?」他說:「沒吃」)
晚上接到要填資料的聯結,列接觸家人,花了一些時間在手機上填,有的項目很難理解打勾和不打勾的意思,發不出去時,就是有錯,只好再找哪裏錯了。白天時,我想到女兒和孫女都感染過了,應該不會被我傳染,填資料時看到,染疫3個月以內的接觸家人不用填,超過3個月以上會再被感染,要填,我一算,她們超過3個月了,要填。
快填完時,換到line看一個資料,回來時畫面就不見了,只好重填。第2天我才看到那個畫面還在啊!我就是沒想到將手機畫面上的圖示每個都點點看,唉!
第2天週日忘了在忙什麼?生活安排吧!第3天週一才開始擔心女兒和孫女會不會被染到?還好都沒事,孫女隔離3天,週三去保母家了。

碰到這事,我想到:

一、 這些過程讓我經歷了一些事,還有知識的聯結,
被迫去查原來不會查的東西,使用不熟悉的網站,努力看懂它上面寫的字,還好都順利做完了。好像我需要開始做點事,讓內在的零件靈活運用一點嗎?已經很久沒做事,沒經歷外面的事情,需要動一動了嗎? 
我發現,這幾年在看使用需知、注意事項時常常看不懂,和實際操作時常常連不起來,要重覆看幾次,試幾回才行。但是寫文章、看文章時都沒有問題,這實在很奇怪。

二、 喉輪
我週五晚喉嚨痛時,在想我有什麼話沒說出來?沒有啊!後來再看書,看到綠寶石之光可以幫助「溝通困難」,是,我有溝通困難,許多想溝通的事情沒溝通。再想想,我沒去溝通不是不會說,是想太多,顧忌很多,就沒說,這跟表達困難一樣,表達困難有時候是不知道自己的意思,很多時候是顧慮別人或當下的情境,而選擇不說的。

三、 這麼奇怪地發病,我壓抑了什麼呢?
還有哪些壓抑的事情呢?這還要繼續找。

四、 關於生活上
1.孩子在line群組上問我:「今天有沒有比較嚴重?」沒有,一樣
「下午有比較不舒服嗎?」沒有
「血氧機在妳那裏?」是,我開始每天報告血氧,還有今天身體的情形。過了二、三天想想,這樣不對,我自動報告,他們就不用問我了,所以沒報告,過了半天、一天,有人問我:「今天覺得怎樣?」
2.對於女兒的叫外送,我一直對於樓下按電鈴很緊張,有一次聽到鈴聲,沒動靜,忍不住叫:「有人按電鈴」還是沒動靜。一直跟自己說,那是她的事情,跟我無關,慢慢地,對外送的電鈴這事比較沒感覺了,好像比較放下了。
3.小孩叫、哭,我聽到了,也不能怎樣,就讓她自己去想辦法。就是練習什麼都不用管。
4.想要什麼東西就請她一起訂,第4天她可以出去時,請她買。
5.交待的事老是怕她忘記,總想再提醒一次,還是忍著不要提醒,其實她沒忘記,只是手上的事情沒做完,比較慢而已。我的仔細和多擔心還是很多,要怎麼將它們放掉呢?

今天過完,還有2天,就可以出去了,大安衛生中心有打電話來關切,說我週日(9/4)零晨就可以出去,不用再快篩.我沒去查,就相信她說的(剛剛有上網查了一下,沒錯,說7天後病毒已經沒有傳染力了)。
(2022.9.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