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
前言:關於工作坊
本系列文第一篇提過:工作坊在日本有人解釋成體驗式學習,因此參與者的體驗、討論跟發表是主體,而常作為跨族群溝通的手段使用,成果則用於都市計畫、社群建立與決策協調、組織建立。以最小單位做議決的工作坊這個名詞,相對於重視效率與大量複製的工廠,是由下而上的典型手段。
課程中常常會放入工作坊作為進行手段,而單次的工作坊,除了讓參與者們相互刺激、學習以外,所產出的成果也會被主辦單位作為材料來用在各種計畫或設計中。
工作坊的設計絕對不是參加過一次照抄去用就可以順風順水,事前規劃、流程進行、事後資料庫建構步步都需要講究,而進行中的小組帶領者跟引導師更是需要不斷學習與磨練。
我在接觸到工作坊初期覺得「啊這不就是分組討論嗎?我只要把流程跟角色記住,回台灣也可以弄個一樣的」但隨著一次兩次操作,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工作坊開始之前的話題提供,怎麼讓完全陌生的人們在分組討論中能輕鬆開口,事後產生的結果該怎麼被有效彙整,這些事一件都馬虎不得。
工作坊中最缺的就是人手,以下我介紹最基本的“工作坊的人力循環”讓大家參考。
召開工作坊需要的角色
1.引導師:負責整場活動進行,類似主持人,但主要工作是讓自己講話比例降到最低,來賓與參加者講話比例提高,營造出適合對談的環境
2.副引導:負責與主引導搭配,講話太乾了就接話,講話冷掉就吐槽,引導師講太爽就要打斷負責把發言權丟給下一個人,是個必須看整體進行發言的角色
3.控時:發言人超過時間的時候要提醒,常常叮嚀主講人與參加者們時間掌握,如果超過要隨時做微調,並且公佈在大家看得到的地方
4.講師:主要話題提供者,主講人會跟引導師配合進行工作坊開始前的知識建構,有些講師講話有點無聊、有點乾,這時候引導師會適時發言救場
5.圖像紀錄:把討論跟課程內容以圖像形式記錄下來的人
6.機動組(暗樁):參加者遲到的時候負責告訴他們進行到哪、分組討論的時候擔任組長,在太乾時負責帶話題,配合引導師與講者掌控現場氣氛
7.工作人員:負責設備清點與測試、簽到、收錢、發問卷、場地佈置、場地復原等等雜事
因為辦活動常常預算有限,一人身兼多職,或是一兩人全包的狀況也不是沒遇過,但一人身兼越多職工作坊的品質就越低,就算來的人多效果也不好。講師跟引導這兩個職位一定沒辦法砍掉,其他我覺得日本很重視但台灣沒那麼重視的就是機動組。
“分組灑下去每組一定都要有人帶討論!”
這點太重要了,但人手常常不足的狀況下怎麼克服?通常以我知道的工作坊就會請學長姐來無償幫忙,因此工作坊結束後的社群建立就很重要。學長姐來幫忙有什麼好處呢?
1.免費聽講:同樣的理論,但每次請來的講師陣容都不同,反覆聽就賺到了
2.練習引導:負責帶領小組討論其實就是一種引導的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想跟幾個陌生人就某個話題作討論,可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3.擴展人脈:參加課程認識的朋友比起去外面聯誼什麼品質都還要好
4.保持知識鮮度:同一套理論,要是沒有在各種情況下被驗證,各種觀點下被詮釋都會生鏽。大家所學的知識需要透過不斷討論跟驗證才能抱持最新版本,就像軟體需要升級才能符合當今使用者需求一樣。
如果能維持學長姐跟學弟妹們互助社群的活性,那無論工作坊找暗樁,活動要找人支援,甚至辦新活動需要新梗都不成煩惱了。
常常會有人覺得工作坊這個手法沒什麼用,或是輕視工作坊帶來的成果,那我只能說:不是工作坊沒用,是你的工作坊沒用(被毆)。總之掌握工作坊這件事絕對不是那麼簡單,大家還是要踏實一步一步來啊。
以下繼續本文內容。
石川觀光創造塾
【主旨】
石川觀光創造塾主打的是:打破傳統公部門官辦課程只教專業知識的框架,主張觀光需要的是異業結盟,共存共榮,因此上課方式、師資跟學員篩選上都下了一番工夫。
除了單純的課程以外,大量的工作坊、討論、校外教學等等都包含在內。強調培養“能適應產業變化的能力”,因此教學內容強調”面對任何情況都可以靈活利用橫向連結,隨時組成策略聯盟的能力“,除了老師們以外,同學們也都是彼此的老師。
石川觀光創造塾是由石川觀光聯盟主辦的研修活動,石川觀光聯盟盟主是前石川縣縣知事谷本正憲。這位谷本知事是日本在位最久的知事,直到他自己不想做了才退位,一路從1994連任到2022,有這位喊水會凍結的知事帶頭,各業界的大佬們自然是相挺,挑出來的師資跟學員都是一時之選。(偶爾也有我這種混進去的啦)
【師資】
大學教授、專業引導師、負責觀光政策的公務員、大公司的專家(就是以前畢業的學長姐)
【進行方式】
通常課程的模式是以講課、實作交錯進行。而為了讓每個學員充分交流,每次的分組也都刻意安排不同成員,如此在討論時,針對單一問題可以聽到不同業界的看法,能了解其他學員工作內容,也能了解每個業界的難處。
以第一堂課會議進行來舉例:老師先丟一個問題給每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討論、發表,之後再教討論跟會議時該怎麼進行,角色怎麼分配,發言立場該怎麼調整等等,接著再丟一個問題去讓每個小組討論、發表。
這時老師不會強調「不要忘了剛剛教的喔!」「你們這樣做不對喔!」之類,強迫大家遵從上課內容來進行討論,而是讓所有小組自由發揮。有些小組乖乖按照上課內容,有些則不一定,最後發表時老師也不會評斷每組給出的結論誰好誰壞,而是公平的給予讚美與建議。強調“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過程,也是讓人感到自在且獲益良多的原因。
課程內容包括:觀光系統概論、引導演練、地方學(資源盤點田野調查)、專案管理(案例研究)/觀光接客論/觀光地域企劃論/案例研究/實踐型行銷/資金籌措...等等。
包含兩次過夜的校外教學,每天從10:00~17:00,共14天。過夜的兩次校外教學則額外安排;中間會跟其他官方研修單位一起聯誼或做聯合發表,最後的發表如果得名老師說縣可能會投資每個小組提案的商業模式。(我自己那組應該是有得名,沒有第一也有前三,但最後提案書不知道被弄到哪去了)
然後作業是每次都有,但沒交也不會有人罵(除了最後一次最大的分組報告一定會有同儕壓力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次作業是研究金澤觀光名勝近江町市場,有同學反應公開資料跟數據太少,老師就說:「你們都不是學生了,不要只會上網google還是把功課交給下屬去寫,沒資料就用你們的社會關係去找資料吧!」然後下次上課發表只能說很精彩,每組都有人從不可思議的地方調到了有趣的資料或訪問到一些關係人士。
【參與學員】
加賀屋旅館系列店的支配人、觀光案內所負責人、餐廳老闆、生態體驗公司老闆、創業百年以上和菓子店的接班人、巴士公司老闆、高速公路公司主管(日本高速公路是民營的)、大手旅行社主管...學員來自各行各業。
開學前大家就會拿到一本厚厚的資料夾,裏面每個同學的公司、個人資料、自我介紹都寫得清清楚楚,在每次分組時翻一翻就可以知道這次上課組員是什麼來頭。(小組成員由經營團隊決定,每次都會換)
【心得】
我在石川觀光創造塾實在學到太多了,打個系列文都沒問題。第一課老師就提了成人的學習,上課佔一成、跟同儕討論佔兩成、最後七成是在實踐中的內化,學而不用,一定忘光。
課程中只能提供三成,最後的七成還是要靠大家自己畢業後的努力。
接著是領導者的重要性,以前昭和時代的組織跟現在的組織運作方式跟需要的領導者類型不同,在第一次案例研究裡,幾乎所有小組得出的結論都是「因為領導人太無能才會導致該案例的現狀」,每次小組發表大家結論都很發散,難得有一次大家那麼統一。
領導人該硬的時候不硬,組織內部派系走向惡性鬥爭,就會讓很多決策執行率下降。除了對外協調跟制定策略以外,內部組織跟向心力也非常重要,我自己沒待過大組織,但看每個同學在那課講到結論時大家不是笑得有點尷尬就是一臉凝重,就覺得這課大概提供了他們思考的契機吧?
還記得當時同組組員是某知名旅館支配人,老師講到一半就吐槽「你是支配人,有沒有常常想支配大家,不聽下屬的意見啊?」他聽了只是笑笑說「沒有啦,其實我反而覺得自己常常被大家支配,也不知道我能支配什麼」大家聽了一陣爆笑,但簡單的對話就顯示出社內政治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的。
中間發生的趣事實在太多。
第二次案例研究也讓我印象深刻,那次研究對象是多田屋;當天大家下午在加賀屋會議室聽課、分組討論,晚上住在多田屋,第二天又回到加賀屋發表,這兩間都是當地知名的溫泉旅館。
當時只見大家翻著厚厚的資料,研究繼承人怎麼為老臣帶頭反抗這件事頭痛,上課時老師也提供了紀錄片跟專訪影片,當下我才知道多田屋的繼承人故事還被拍成過日劇!(不過主角是老闆娘)
做案例研究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又是一個在東京完成學業後想要自由自在,結果爽到一半就被抓回家接班的小胖仔(影片比上面的圖片還要腫一點)」之後閱讀他面臨的困境,家族跟公司壓力,另一方面也了解溫泉旅館內部工作型態跟轉型面臨的難處,整天密集討論跟沈澱下來,感想就是:我實在沒辦法羨慕這種被決定好的人生。
第二天發表會,題目是:面對旅館轉型跟內部派系鬥爭,我們如果是接班的小老闆本人要怎麼處理?
提案時每組各出奇招,有些想到跟地區其他小店家組成聯盟,靠讓利來彌補旅館服務不足的地方,藉此跟周邊店家組成聯盟跟老臣對抗;有些是想辦法提高員工滿意度增加小老闆在公司內的盟友跟話語權;還有個學姊說應該派個內奸去色誘反對派的老大w
一般上課大家應該會覺得這種意見很不得體,但沒有規則就是規則,沒有正確答案就是答案,所以這當然也OK(當然她們那組還有色誘以外的配套啦)。
其中發言最有自信的就是和菓子店接班人所在那組。
人家也是百年老店,也有接班經驗,發表時講起話來就特別大聲「我跟你們說,這就是接班人太沒魄力了,有時候該硬就是要硬起來,我那時候接班吼(下略)」只見他邊說,這次發表會的評審委員也慢慢走向台前。
全部發表結束時,老師接過麥克風說:「讓我們歡迎這次的特別評審委員,多田健太郎先生!」全場以掌聲歡迎這位故事主角登場,大家也時不時轉頭去看和菓子小開有什麼反應,當下他也很機靈,顧不得發表會程序,馬上站起來跟多田大聲道歉「剛剛晚輩失言了還請前輩多包涵!!」
多田身為當地商界的學長也只是笑笑的回應說「沒關係啦!我那時候真的太年輕了很多事都不懂,你說的很好喔!」然後他接過麥克風一個一個回應每組的提案,並詳細講述當時他遇到的狀況,發現他當初幾乎能試的都試過了,只差沒去色誘,他還特別說「色誘我還真沒想過欸」
在這樣活潑、又充滿多樣性學員的環境中,雖然課程份量重、難消化,但令人可以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
而分組討論跟發表的競爭中,會看到力求表現的年輕主管氣焰旺盛,上台報告就是一副要碾壓四方的氣勢,面對老師跟其他組的建議總想做出完美回應過關斬將(就算沒有名次跟分數);而老闆或年紀比較大的主管們,面對不同意見則傾向討論跟傾聽,每個人個性都很強烈,能力也強,跟這些跨越世代跟業種的強者共同學習,是我一生難能可貴的經驗。
最後報告的時候,我跟加賀市觀光案內所主管、自然學校老闆還有遊客販售中心老闆一組,搜集資料、擬搞、調整簡報順序到預演完成所耗工時很短,我沒遇過效率那麼高的組員,很難想像是臨時成軍,發表會上的戰果也令我驚訝。(那是課程中唯一一次有排名的報告,我們應該是第一名吧?有點忘了)
【社群形成】
畢業以後大家偶爾會聚餐,有些人直接有商務配合。只要是誰上了新聞或專訪、開設什麼新服務、或是學校經營方要開新課程、新活動都會有通知,去年大家還有一起去烤肉。
痛苦指數★★★☆☆
如果全程都非常認真參加,功課都非常認真做的話痛苦指數應該有四星,放輕鬆的話就是三星,不過無論幾星,這個課程我都覺得非常值得。
小結
上述是個人在加賀市役所任職三年內最重要的幾個課程跟工作坊,從中我獲得了兩種意識的轉變。
第一是習慣上的轉變。
開始了解學習的樂趣,不畏自己日文程度,能毫不遲疑參加那些我有興趣的課程。石川觀光創造塾跟創業週末我都是在同事強迫下半推半就參加的,參加前我就知道除了大量日文授課內容以外,還會有大量的日文討論,最後需要用日文做作業、做報告。
如果換成中文,我是個樂於討論與發表的人,但在日文環境下,常常會擔心“這是不是講過了我沒聽到?” “我這樣理解對嗎?” “我跟不上大家講話速度怎麼辦?”隨著上課跟討論經驗一次次累積,我掌握到的除了保持平常心以外,也掌握到自己在小組中另一個角色,傾聽、彙整、還有那個唯一會做簡報的人。
當然用PPT做簡報大家都會,但會用AI把圖像跟文字排得整齊乾淨,該圖像化的部分可以用圖解,這就不是每個人都會了。我不算是頂尖,頂多就是自學,但以平均水準來說,應該有超過一點點。
第二是想法的轉變。
以前我常常站在個人、利己跟質疑的角度上做思考,但參加完這些課程後發現,利他的出發點都是利己,尋求利他跟利己的平衡點,並進一步發展合作跟組織共創才是社會發展該走的路。
以前完全不會站在一個階級,或是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思考。覺得那應該是有權有勢的人的問題,能掌握資源才能改變世界,那我什麼都掌握不住,想辦法餬口就差不多了還想什麼社會系統、想什麼階級崩壞?但上了課之後,才發現很多事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需要非常多擅長協作跟整合的人才,而我希望自己是其中一個。
我的學習之路才剛開始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