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世界的建構
你心中有一個理想世界嗎?
在課堂上,我問了學生這個問題。高一的青春臉龐,發著光,他們看著我,小心的捉摸著我想要的答案。在我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後,有些學生說:「我的理想世界就是沒有考試。」也有學生說:「我覺得現在就過得很開心了阿,為什麼要有理想世界?」也有學生說:「想這個幹嘛?又不會實現」
「你心中有一個理想世界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自己以為,有兩種狀況會促使我們想去追求理想世界,第一個是「心中有所追求,希望透過努力到達那樣的景況」,在這方面我們不妨讀讀愛因斯坦〈我心目中的世界〉:(節錄兩小段)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每個人應該被看成一個「個人」來尊敬,但不必被人們奉為偶像。
對我來說,只要能夠做到下面的事,就不再感到遺憾了:去沉思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祕密,去思考那宇宙奇妙的構造,並謙卑地試著去了解那在大自然中展現的知識的最小部分。
而另一個是「對現實世界有所不滿,因此在心中建構一個理想世界,這個理想世界的形貌,恰恰與現實社會互成對應」,在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便是〈桃花源記〉。而這也是今年教〈桃花源記〉,我選擇的切入點。因此在教學上就可以切分成三個部分:
WHY:為什麼陶淵明要寫桃花源記?
WHAT:陶淵明用什麼方法記錄桃花源記?
HOW:我們如何看待理想世界?
說到陶淵明身處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是個亂世,具體有多亂呢?可以看看以下資料:(資料來源:貍想教育築壩閱讀)
陶淵明身處東晉末年,正值晉宋易主之際,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ㄩˊ)之地。除了一次為了抵抗異族符堅侵略而發生的肥水之戰、兩次為了光復失土而發動北伐慕蓉燕與姚秦的戰爭外,短短的二十多年間,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全是因為內部爭權奪利而引發的,連年混戰,加深對人民剝削和壓榨,民生凋蔽,百姓痛苦。
當時東晉王朝實施門閥制度,陶淵明屬於寒門之士的後代,本就壯志難籌,再加上其個性耿直,不願攀附權貴,辭去彭澤縣令後,便長期隱居田園。陶淵明眼見時局敗壞又無法依理想改變現實,唯有歸隱作為反抗,假想人間樂土,〈桃花源記〉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得以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教師)的VS閱讀(學生)節環:
提問一:閱讀上述資料,試列出三個要點,呈現東晉末年的時代氛圍
答:
1.對外以投降為主,兼有戰爭
2.對內因爭權奪利引發內亂
3.門閥制度造成進入官場的起始點不公
提問二:根據上述的信息歸納,試推論陶淵明的理想世界會呈現何種景貌?
答:
1.和平沒有戰爭,與外界沒有聯繫
2.沒有爭權奪利的行為,人人心思單純
3.沒有制度不公平的狀況,人人安居樂業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以及相關預測,我們可以進入〈桃花源記〉的正文。而這部份我想談的是「隱喻」
理想世界的隱喻
文學中的隱喻總是耐人尋味,像是解謎又不像解謎。
之所以不像,是因為即使不解開,情節也是這樣走下去;之所以像,是因為在解開的那一瞬間,彷彿開通了一條路,指向落英繽紛的桃花林。
就拿〈愛麗絲夢遊仙境〉來說,有個橋段是這樣的:愛麗絲喝下寫著「喝我」的瓶子而變小,吃下「吃我」的蛋糕讓她變成巨人的。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奇幻有趣的情節──
但更多人認同的是愛麗絲透過吃食物變大變小的身體反應的是:故現實中,不管你願不願意,每個人都會長大,妳沒辦法自己停下這個過程。
若從「隱喻」的角度來看〈桃花源記〉,將文本的句子與陶淵明身處的社會環境相互搭配,透過表格整理,便可以探知作者在文字間佈下的密碼,以及深藏的思緒。
一、最美的理想世界
在桃花源記的第一段寫得極美,因為一個恍神,進入一片落櫻繽紛的景緻。每次讀到「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段,都覺得時間停格在此處,眼中渲染出一片嫩粉花瓣飄落的景緻。
進入桃花源的路途除了肉眼可及的美麗,也將從現實世界過渡到理想世界的過程精彩描述:需要有出其不意,需要有特殊的景緻,需要有洞口,有光,有物件作為象徵(船)。
而這些東西,可以只是推動情節的元素,更可以是與現實世界互為指涉。
二、最善的理想世界
當漁人進入桃花源,所見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而陶淵對明其的描寫,除了「性本愛丘山」使然之外,也包含對現實世界的反動:桃花源裡平等和樂的景象,一一對應著陶淵明所處社會的權力壟斷和政治勾心。而桃花源人民的熱誠好客,構築此段的人情之善。
三、最痛的理想世界
如果你已經看見過最美的世界的樣子(因為那是你親手建立起來的樂園),但你卻知道它不可能存在,這是一種痛。而如果當世人連去追尋理想世界的意念都無覆存在的時候,那就是痛上加痛了。
「後遂無問津者」是多深的感慨啊。這讓我想到最近在讀房慧真的〈草莓與灰燼〉,裡頭提及集中營的倖存者提及自己飢餓到最後的狀態:
吃,找吃的,是第一要事。遠在其後的,才是生存的其他事,更後更遠的,才是對家庭的回憶和對死亡的恐懼
當作者眼中的世界,是一個連追尋理想世界的行為都不復存在的世界,可以說是時局的腐敗,但我覺得更多的是作者對那些不得進桃花源,終而放棄桃花源的人最深的惋惜。
理想世界的思辨
讀完〈桃花源記〉,我們可以回扣到一開始學生的問題:「為什麼要有理想世界」呢?更進一步的追問:理想世界就真的理想嗎?
其實,若理想世界是基於對現實世界不滿,因而虛構出一個與之對應的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對更多人來說依然不是理想世界。「反烏托邦」小說更近一步將其設置為其他人的惡夢。
對於反烏托邦作品認為烏托邦是一種不符合人性且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例如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以及羅斯的〈分歧者〉:兩部小說都將世界假想為和平無憂,人人得以豐衣足食的狀態——然而和平無憂的背後,是透過將人「命定」為某一族群(且各族群間有權力的不對等)換得的結果。一但有人覺醒,發現之中的不平等,那麼衝突將勢不可免。 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的理想世界應該是人人都平等的狀態,和反烏托邦小說的前提假定不盡相同(雖然我們不知在實際運作上如何達成);但這樣就是真的是全然理想的社會了嗎?陶淵明勾勒的理想世界,有沒有不理想甚至有動亂的危機呢?
根據上述,我們可以將這一課最後的思辨濃縮成一個比較親切的問法:
「『反烏托邦』世界或是〈桃花源記〉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是否就是理想世界呢?為什麼?試論述你的想法。」
附帶題外話,陶淵明必須將理想世界寄託於想像。與之相比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雖然我存在的環境不見得很美好,生活也總是坑坑疤疤——但至少比東晉好——因此我能夠在現實中建構我的理想世界,而我也能夠相信只要我願意,這個理想能夠趨近。
理想世界的建構(學生)
今年(2022)上這一課,我把最後的作業收束在文學創作,題目如下
請你假想自己無意間進入到一個你理想中的世界,試描寫一段你如何進入理想世界的路程(例如桃花源記是迷路,經過桃花林,看到洞口有光。愛麗絲夢遊仙境是掉入兔子洞等等),敘述中必須包含:「景色的隱喻」以及「物品的隱喻」
不過我發現這個作業設計對本班的小高一來說好像有點難度。他們不是很能明白如何設置景色以及物品的隱喻。(從而也看出陶淵明的厲害之處,簡單幾筆勾勒,深意無限)
當然還是有一些可愛的作品,摘錄其中兩篇作文紀錄:
這個孩子的作品情節是很順暢的。平日應該愛看玄幻小說。美中不足的是情節雖能取勝,但看不出來魔劍以及斷頭台的隱喻。
而下面這篇作品,孩子已經能將景色和內在的情緒相互對應。烏雲和內在的焦慮很適合作為一組互為表裡的意象。
完成了落落長的教學記錄,最後當然還是要用一張圖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