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參加《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前幾次課堂,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看見孩子心中的想法和需求
「哥哥,你補習回來很累想放鬆對吧?!但是時間有點晚了,你要不要先去洗澡呢?」
兒子靜默一會兒。
「喔~我五分鐘後就去。」
好~五分鐘,我決定先去做我的事,不要盯著他。
過沒多久,哥哥果然放下手機去洗澡。
以往,我會用指責的口氣說:「你手機會不會看太久?回來就一直看手機!」
兒子就會不耐煩生氣的說:「我上課上一天了,放鬆一下不可以嗎?」
家裡氣氛就會充滿火藥味,弄得彼此不開心。
當我能先站在他的立場,先「同理」他的疲憊想放空的心情,再來跟他「說理」,該去洗澡了。他也就比較能接受我的建議。
老師說,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心裡就多出了空間,可以接納自己,就不會被情緒帶著走而做出應對,就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學習的歷程,就是從「知道」到「做到」。
「知道」之後,要能理解、認同,才有辦法在需要的時候「做到」。看似簡單,但要改變舊有的慣性,建立新的習慣,就很不容易了。
人與人之間的指責,常鑲嵌著我們的需求(未滿足的期待)。
「你怎麼總是把東西亂丟!」→背後意涵:我期待的是,你可以幫我一些忙。
「我講話你都沒在聽!」。→背後意涵:我希望被你看見、尊重。
當我想指責或看見對方在指責時,試著想想:我或對方內心希望真正被理解的是什麼?
常常對方或自己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話到口就說出去了,無法即時辨識思考。事後可以用回顧的方式,去回想當時狀況,但記得不要評價自己。就僅僅是用現在的自己去看當時的狀況,你會怎麼做。這樣下次就有機會調整。
書裡提到幫助孩子提升行動意願的方法:
1.設定明確的目標:定義明確清楚,可以衡量,善用小目標的威力。
2.簡單的行動策略:簡單的任務,建構明確的行動計劃,此刻開始行動,移除干擾物。
3.回饋是關鍵因素:立即性的回饋,指出具體的正向行為,與過往的自己做比較。
過往看書,都覺得很有道理,書本一闔上,就忘得一乾二淨,更別說是要應用到生活上。
展誥老師的讀書會,每一堂課帶領的主題很聚焦,主題之間又環環相扣。幫助我真正的讀懂《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這本書,像ATM行為分析、重新框架、幸福三元素,把書本重點拉出再深入說明,用許多生活實例跟故事,將書中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資料庫。尤其每周課後練習,在生活中運用若卡關,可以再回來提問,由老師解惑說明,對我來說印象更深刻,有很大的幫助很收穫。
展誥老師將他在校園輔導學生的經歷,歸納整理出一套跟孩子、師長溝通的系統。提供給為人父母跟師長,另一個教養陪伴孩子的方法。真的很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給大家。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你常常書看過即忘,在腦袋完全不留痕跡?明明花很多時間在念書,考試的時候,腦筋卻一片空白?或是聽演講躍躍欲試,聽完卻沒記得半點知識?還是參加專案會議講一堆,要執行已經忘光光?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怎麼樣可以記憶深刻,學習得有效率,事半功倍,是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的。 《不敗學習力》這裡買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書書很繩子很長,一個個繩結纏上,奮力想解開,命運卻讓繩結越纏越緊...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你常常書看過即忘,在腦袋完全不留痕跡?明明花很多時間在念書,考試的時候,腦筋卻一片空白?或是聽演講躍躍欲試,聽完卻沒記得半點知識?還是參加專案會議講一堆,要執行已經忘光光?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怎麼樣可以記憶深刻,學習得有效率,事半功倍,是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的。 《不敗學習力》這裡買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書書很繩子很長,一個個繩結纏上,奮力想解開,命運卻讓繩結越纏越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早上和實人老師、夥伴討論到如何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尤其是針對特殊孩子,老師分享完阿祥、天天的例子後,就引導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性,縱使有再多的是非對錯想要跟孩子說,也應該確認學生的狀態是否適合,任何的情緒都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接受進步的機會,甚至會讓老師有誤判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摘錄自武自珍老師的演講,幫助父母親面對青少年問題時,能透過轉移焦點、給予認同、分享擔心、提出目標與承擔後果等方式,引導父母如何建立正面的對話與互動模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自己,並發現自身的優點。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早上和實人老師、夥伴討論到如何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尤其是針對特殊孩子,老師分享完阿祥、天天的例子後,就引導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性,縱使有再多的是非對錯想要跟孩子說,也應該確認學生的狀態是否適合,任何的情緒都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接受進步的機會,甚至會讓老師有誤判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摘錄自武自珍老師的演講,幫助父母親面對青少年問題時,能透過轉移焦點、給予認同、分享擔心、提出目標與承擔後果等方式,引導父母如何建立正面的對話與互動模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自己,並發現自身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