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前幾次課堂,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哥哥,你補習回來很累想放鬆對吧?!但是時間有點晚了,你要不要先去洗澡呢?」
兒子靜默一會兒。
「喔~我五分鐘後就去。」
好~五分鐘,我決定先去做我的事,不要盯著他。
過沒多久,哥哥果然放下手機去洗澡。
以往,我會用指責的口氣說:「你手機會不會看太久?回來就一直看手機!」
兒子就會不耐煩生氣的說:「我上課上一天了,放鬆一下不可以嗎?」
家裡氣氛就會充滿火藥味,弄得彼此不開心。
當我能先站在他的立場,先「同理」他的疲憊想放空的心情,再來跟他「說理」,該去洗澡了。他也就比較能接受我的建議。
老師說,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心裡就多出了空間,可以接納自己,就不會被情緒帶著走而做出應對,就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學習的歷程,就是從「知道」到「做到」。
「知道」之後,要能理解、認同,才有辦法在需要的時候「做到」。看似簡單,但要改變舊有的慣性,建立新的習慣,就很不容易了。
人與人之間的指責,常鑲嵌著我們的需求(未滿足的期待)。
「你怎麼總是把東西亂丟!」→背後意涵:我期待的是,你可以幫我一些忙。
「我講話你都沒在聽!」。→背後意涵:我希望被你看見、尊重。
當我想指責或看見對方在指責時,試著想想:我或對方內心希望真正被理解的是什麼?
常常對方或自己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話到口就說出去了,無法即時辨識思考。事後可以用回顧的方式,去回想當時狀況,但記得不要評價自己。就僅僅是用現在的自己去看當時的狀況,你會怎麼做。這樣下次就有機會調整。
書裡提到幫助孩子提升行動意願的方法:
1.設定明確的目標:定義明確清楚,可以衡量,善用小目標的威力。
2.簡單的行動策略:簡單的任務,建構明確的行動計劃,此刻開始行動,移除干擾物。
3.回饋是關鍵因素:立即性的回饋,指出具體的正向行為,與過往的自己做比較。
過往看書,都覺得很有道理,書本一闔上,就忘得一乾二淨,更別說是要應用到生活上。
展誥老師的讀書會,每一堂課帶領的主題很聚焦,主題之間又環環相扣。幫助我真正的讀懂《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這本書,像ATM行為分析、重新框架、幸福三元素,把書本重點拉出再深入說明,用許多生活實例跟故事,將書中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資料庫。尤其每周課後練習,在生活中運用若卡關,可以再回來提問,由老師解惑說明,對我來說印象更深刻,有很大的幫助很收穫。
展誥老師將他在校園輔導學生的經歷,歸納整理出一套跟孩子、師長溝通的系統。提供給為人父母跟師長,另一個教養陪伴孩子的方法。真的很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