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的基本原則(Antecedent – Behavior – Consequence、A-B-C Model、前因–行為–後果)
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經歷ABC的原則。小嬰兒肚子餓了哭,媽媽就來餵奶。肚子餓是前因, 哭是行為,後果就是有奶喝。 大人的行為也不例外: 老闆要求我們完成某項工作,我們加班完成,老闆給獎金。 前因是老闆要求,加班是行為,獎金是後果。我們透過這ABC的原理,隨著所得到的後果不同,因而強化或減少我們的行為表現,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泛化 Generalization:
兒童是否有在將課堂裡學到的技能在平常生活中也適當的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只在教室裡向老師用完整的句子來要求東西,但在家裡還是只用單詞, 那麼這些技能還不能算是純熟學會了
🔆ABA教學方法
(一)離散試訓教育(Discrete Trial Teaching、DTT)
簡化及結構化的步驟進行教學,將技能分解小步驟再逐一進行教學(一次只教一個步驟),再將分解的技能重新組建
基本步骤:(EX:準備紅色、藍色顏色卡片,溝通者教兒童認識紅色卡片)
1.前提:建立任務的指示,如果沒有指示無法知道要執行什麼任務(EX:溝通者詢問要拿什麼顏色的卡片)
2.提示:是用來輔助教的方法或者工具
A.全手勢提示試驗:溝通者直接示範整個動作、任務給兒童模仿(EX:詢問時手勢直接指向紅色卡片)
B.部分手勢提示試驗:溝通者暗示任務(EX:詢問時手勢在紅色卡片上方指向)
C.獨立完成試驗:在沒有提示狀況下完成任務
3.回應:完成任務、指令時溝通者給予的反應
回應正確結果:根據指令做出正確行為給予獎勵(EX:兒童指向紅色卡片)
回應不正確結果:根據指令做出不正確行為給予忽略(EX:兒童指向藍色卡片)
4.試驗間隔:溝通者與兒童執行的活動後,不論行為是否正確,間隔的時間相當短暫,最多只是幾秒鐘
●注意事項:回應不正確的結果,不給予獎勵,在更正之后也不予強化
(二)隨機教学 / NET-自然環境训練(Incidental Teaching)
評估兒童本身的興趣,跟隨兒童的指引,限制接觸"高動機"物品(產生動機),建立自然學習的環境,讓兒童在學習中更有動機
●技巧使用:
1.捕獲"啟動"動機:
設置沒有火車的軌道在桌子上,透過說出"火車"才取的火車;餐桌上放置食材,透過說出"食物名稱"才得到。如果可以說出物品名稱,可提醒使用完整句子來表示,EX:紅色火車、黃色香蕉
2.設計動機條件:
示範任務後等待兒童請求,有動機後就可以教學,EX:溝通者組裝積木等待請求一起玩積木;隱藏物件等待兒童請求,EX:吃飯時未給予碗筷;執行任務時故意停止動作或執行錯誤動作;要拿碗筷故意走去房間,讓兒童帶領去餐廳拿取,製造學習認識環境的名詞(餐廳、客廳)
(三)語言操作系統/VB–語言行為訓練(Verbal Operants)
針對語言學習和應用,由心理學鼻祖BF Skinner創立,主要是通過兒童的回應來進行相對應的調整和設置
●訓練方式:
1.Mand – 提出請求:
A:主動請求:建立動機無須指令得到結果,EX:玩具放櫃子上,兒童須告知溝通者得到玩具
B:被動請求:使用指令所得到結果,EX:溝通者手指玩具說汽車,兒童說汽車得到玩具
2.Imitation/Echoic – 模仿/複製(回聲):
兒童在溝通者各種不同聲音/語言的刺激下,完成溝通者要求的動作/行為,EX:溝通者把玩具放入箱子時講"收拾",兒童看到時模仿把玩具丟入箱子,久而久之講"收拾"就會知道是拿玩具放入箱子
3.Tact – 命名標籤:
對物品或行為命名一個屬性,EX:會"旺旺"叫的小狗,目標不是"鸚鵡學舌",而是要確認學到的語言是否理解,明白語言背後的涵義(接收語言),是否真的被接收要看是否在未提醒狀況下,可以按照指示或遵守他人的要求,EX:什麼動物會旺旺叫,兒童表示動物是狗狗
4.Intraverbal – 聯想回應:
一個人的回應是基于另一个人所給予的語言提示,提示與物品、動作沒有直接管聯,回應也不是簡單地模仿或者重複,EX:動物園有什麼動物?兒童回應陸地上的有獅子、老虎,水裡面的有烏龜、企鵝
●注意事項:學會了請求、認識物品,下一個步驟就是知道功能、屬性(特性是項目的描述、功能是可執行操作的作用),了解單詞之間的互相關聯,把"接收語言","命名標籤"和"聯想反應"放在一起,兒童才能在實際事物不存在的情況下,回答問題談論事情,完成終極目標:"對話"。
(四)圖片交換溝通系统(PECS)
使用圖片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透過交換圖片快速建立句子的結構,1984年由Lori Frost,MS,CCC / SLP和Andrew Bondy博士開發
●六個階段:
1.如何溝通:使用交換單個圖片來獲得想要的項目或者活動
2.泛化和持續:仍然使用單個圖片,將技能可以廣泛的在不同的地方或人使用、成為一項可持續使用的溝通技能
3.分辨圖片:使用2張或多個圖片,選出需要東西的圖片
4.句子結構:使用"可分離的句子結構",構建簡單的句子,EX:我想要球、我不要球
5.回答問題:使用圖片做出完整句子回答溝通者的問題,EX:你聽到什麼聲音?我聽到小鳥的叫聲
6.解說:做出完整句子回答溝通者的問題,並解釋回答的內容,EX:我聽到小鳥叫聲,小鳥在窗戶旁邊唱歌
(五)正面行為支持策略(PBS)
通過分析孩子的行為,改變環境因素,使用預防策略,教導並強化正面行為
●策略方式:
1.環境策略:
由改變事件的環境因素著手,EX:先讓兒童了解要去什麼地方,會看到哪些人,會做什麼事情,並準備強化物(玩具)做好行為的獎勵
2.預防策略:
以不同策略防範問題行為的發生,像是事先預告活動內容,讓兒童預測會發生的事情減低焦慮;提供多種選擇,EX:問不喜歡看書的小孩用選擇式的方式問想要看三隻小豬還是小紅帽的故事書;以簡單明瞭的語言/方法傳達我們的要求,EX:要求洗手吃餅乾,可以說先洗手再吃點心;安排喜歡活動在不喜歡活動的後面,EX:吃完藥後吃糖果;遇到比較困難的工作時可以共同完成,兒童執行可完成的任務,困難的步驟教給溝通者執行,加強執行意願及成功率
3.教學策略:
使用正面行為代替不良行為,EX:生氣時可使用口頭告知而不是動手打人;確保可以在成功範圍內鼓勵再完成任務,EX:再吃3口飯就可以下去玩玩具;與兒童談判,EX:可以再玩5分鐘,然後就要去洗澡
4.後果策略:
以正面的後果獎勵之前目標行為(口頭的讚美、實質的獎賞或者喜歡的活動),強化我們所期望的行為,但不是全部完成後才給予獎勵,只要有意願嘗試執行,或是做得比上次好都應該給獎勵,忽視小問題,只要不給予注意力即可
(六)功能性溝通训練(FCT):處理負面行為所採用的替代技能
●使用的技巧:
1.選擇溝通形式:
判斷分析問題行為來選擇代替溝通的行為,在兒童尚未有溝通的技能時,要教導如何與溝通者表示拒絕,轉移負面行為代替溝通行為,溝通的方式並非只有語言,手勢也是溝通的一種;在兒童有溝通的技能時,不能讓負面行為代替拒絕,杜絕強化負面行為,改變強化行為的方向
2.教授技能:
目標在於教導技能而不是完成技能,教導過程中不是隨機任何時段教學,主要是確保可以專注執行教導的技能,在不想執行任務情況下,可以先給於休息或離開環境,重點在於"要求休息"的溝通行為代替不良行為
3.練習實踐:
透過練習學習新技能,同時也在改變原有的不良行為,改變習慣獲得新行為需要更多的練習與一致性
4.杜絕強化負面行為:
讓負面行為失去效用,教導有效的溝通方式,在危險狀況下為了安全才使用"延遲強化"
5.重新建購工作任務:
不良行為減少並願意溝通時,可以開始慢慢重建任務要求,EX:再寫1道題目就可以休息,要避免過多的要求導致不願意配合
(七)核心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es Training,PRT)
最早由 Koegel 與 Schreibman 發展,透過自然情境及提高動機幫助兒童習得核心 技能,進而對其他行為(如語言、社會互動、 認知能力等)產生衍生性影響
●四大核心能力訓練:
1.動機:
有動機所帶來的強化是相輔相成,動機提升同時也增加社會性和環境刺激反應,減少互動過程中不適當的行為,EX:提供多重選擇,飲料要喝牛奶還是果汁,增加動機提升學習
2.對同一事物的多個線索做出回應:
訓練觀察很多細節來做出反應,可根據視覺、聽覺、觸覺等等細節來判斷反映,EX:狗狗會跑動、會發出旺旺的聲音、身上有蓬鬆的毛,而不是只是會動的寵物
3.自我啟動:
學習在不同環境中主動提出問題或發表評論,教導如何聽別人說,然後思考別人的對話做出評論,而不是只有等待別人提問才做出回應
4.自我管理:
做出適當行為時可以得到環境中的自然性增強,使兒童在互動過程中更主動,不需教學者經常介入,即能積極參與家庭、教室及社區環境,減低兒童的依賴性,且能類化學習成效至未經監控的環境或不同行為上,EX:學會自己穿鞋子就可以去戶外玩耍,不需要家長的提醒,也能自動自發
(八)行为功能評估(FBA)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它本身的邏輯。行為功能评估就是在試圖理解"行為的邏輯",透過觀察、蒐集資訊、測試,找到行為背後的動機,再制定干預措施來減少不良行為
●具體模式:
1.直接觀察:直接觀察兒童不良行為發生前和發生後的前因後果紀錄
2.信息收集:根據照顧者、學校等等各方面信息,透過訪問或問卷調查取得
3.功能分析:
測試者根據直接觀察、信息收集設定不同的不良行為之前和之後的發生條件,同時記錄以便分析高頻率發生的原因,要注意的是原本有嚴重行為的兒童來說,測試的過程中,會有自我傷害或傷害別人的行為發生,盡可能減少潛在的受傷因素(所有內牆和地面需加置特別的軟性材料以防止孩子撞擊頭部或身體可能引致的損傷)
●範例說明:
小明會撞擊頭部,根據照顧者得知,要求丟垃圾會產生撞頭行為,分析師是假設是家長注意力給予不足造成,每丟垃圾都會家長陪同,如果撞頭未出現表示行為是想要獲取關注,假使還是撞頭,改由家長丟垃圾小明在一旁觀看,結果小明未產生撞頭行為,表示小明用撞頭來停止要求倒垃圾行為(找出原因)
🔆結論:
ABA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每一個方式最後得結果都是讓兒童可以融入社會、與人可以交談,強調用代替行為取代負面行為,盡量不要用處罰的方式,不但破壞親子關係,同時不良行為也未獲得改善,最後學習不只是模仿還要運用,不然就像機器人一樣一個動作一個指令,鸚鵡也只會仿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