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是有。應如色等,從緣而生。
生定歸滅,則非常住。若非緣生。
應如兔角,無勝體用。何名為我。
又念念滅,所以非常。相似相續,所以非斷。
如是佛子。遠離二邊。悟入緣生,處中妙理。
又請觀音經云。
地大,地無堅性。地若是有者,為自性有。他性有。共性有。無因性有。四種中隨計一性,即是有見。若謂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義,是性,是主義也。若檢四性不得。此為見地是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亦有亦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是非有非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性,是主。若於此四句有所計執者。即是性實,是剛,是主。
金剛般若經云。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也。若不取四句,則是觀地無剛性。若無剛實,則無主無我。故說是身無主,猶如地也。
經云。是身無我,為如火。亦作兩釋。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計有神我。云何知耶。見身能東西馳走,及出音聲。故知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約火一法,破其兩計。所以者何。火燒野草。亦能東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燒著竹木,出諸音聲。亦是有神我也。
次約內觀釋者。火為三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是無火也。今身為名色所成。身無定性。若身無定性,即無我也。復次此身中諸煖即是火。若外火無我。內火亦無我也。
又請觀音經云。火大,火性從因緣生。若從緣生,即無自性。無實,即無我。破性,及四句。類地可知。經云。是身無壽,為如風。亦作破內外觀釋。破外人者。外人計有壽者,云何知耶。若無壽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續不斷。內人破曰。出入息者但風相。外風無壽者。內風豈是壽者也。次內觀解者。風相觸擊。故輕虛自在。遊中無礙。有何壽命。大集云。出入息者,名為壽命。若觀此出入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經遊。去無履涉。如空中風。求不可得。風既非壽。息亦何得是壽也。
又請觀音經云。風性無礙。今以四句觀風。若言有性有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礙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觀風。風不可得,即是無礙。無礙故,即是入如實之際。觀身三事,息非壽命如風。故說是身無壽,為如風也。
經云。是身無人,為如水。此約水種破人。亦作破外人內觀解。初明破外人者。外人計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無神。何能慈恩潤下。曲隨物情也。內人破曰。我見水能下潤。隨器方圓。水無神無人者。而汝能恩潤順物。亦無神無人也。
今明內觀解者。水為三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無水。三事成身。無有定性。無性即無身。無身即無人。故說是身無人。為如水也。
又解,如小兒水中見影。謂言水裏有人。入水求人,終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見,謂身是人。深觀三事,不見身相。即無人也。
又如請觀音經云。水性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圓,礙之即住。非水有住性也。今檢人亦如是。隨諸法得人,名無定性。若四句檢水。有性有著。即是住義。若檢水四句。無性無著。即是無住。無住故,入如實際。
經云。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此是總約四大破我。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云。若身中無實有神我者。今現見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實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現見六情依四大住。無別我神之所依也。
若約內觀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應在四我住。若一大我住,三大應無假名身。若各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離四句,約四大中檢身不得。故知身無有實。若不得身實,即身見破。身見破,即我見十六知見皆破也。
經云。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約空種破,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有我所。若無神我,何得所有。國土人物是實。所若見實,當知我亦是實。內人破曰。若爾。所是空,我亦應空。如身中空種。空種及一切外空是所。所空故,我亦空也。
若約內觀解者。即是正約空種破身見也。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離空即無身。若外內空不名身。今約空種檢身不可得,即身見破。身見破,即離我我所也。
經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者。此是第三檢識種破我。是知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云。若身中無神,那得知四時氣序等事也。內人破曰。如草木瓦礫,亦猶陰陽氣候,逐時轉變。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令身雖有知。如草木瓦礫,無神知也。
又外人計身內有神。神使知知之。內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復誰使神。知遂無使。神何須使。若無神使,即無知者。無知者,即如草木瓦礫也。
若約內觀。的觀識種。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煖無知。知只是識。若謂識能知者,過去識已滅。滅故不能知。現在識剎那不住。無暫停時。亦不得知。未來識未有。未有之識,豈得有知。三世求識,知不可得。離三世無別有知。故說此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
經云。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次約風動,助成破識有作。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身內有神我。故能執作施為,作一切事。內人破曰。此非神作。身有所作,皆風力轉也。
若約內觀心解。妄念心動,身內依風得有種種所作。故大集經云。有風能上。有風能下。心若念上,風隨心牽起。心若念下,風隨心牽下。運轉所作,皆是風隨心轉,作一切事。若風道不通。手脚不遂。心雖有念,即舉動無從。
譬如人牽關棙。即影技種種所作。捩繩若斷,手無所牽。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也。今觀此依風,不自生。亦不他生。若無生,即是空。尚不能自有。令三事成身不可得。誰是作也。
釋曰。夫外計內執我者。皆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中,及身內識煖息三事等起執。今觀六大三事內,唯是識之一大。世多堅執以為實我。今只用於內外三世中推,自然無我無識。內外推者,只如執識實在身內者。
且何者是識。若言身分皮肉筋骨等是識者,此是地大。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識者,此是水大。若言身中煖觸是識者,此是火大。若言折旋俯仰言談祗對是識者,此是風大。除四大外,唯是空大。何者是識。各各既無。和合豈有。如一砂壓無油。合眾砂而豈有。似一狗非師子。聚群狗而亦無。此四大種,現推無體,即是內空。死後各復外四大,一一歸空,即是外空。內外俱空。識性無寄。
又內推既無識,應在外者。外屬他身,自無主宰。及同虛空,有何分別。內外既空。中間奚有。以因內外立中間故。但破內外。中間自虛。
若識內外空者。應在心世。何者。因三世以辯識。因識以立三世。若無有識,誰分三世。若無三世,何以明識。以此三識,若不思過去,即想未來。過未不緣,即住現在。離三際外,更無有識。故祖師云。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今則念念成三世。念念識不住。念念唯是風。念念無主宰。
故金剛經云。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未亦無生。互檢互無。徹底空寂。但有微毫起處,皆從識生。今推既無,分別自滅。分別既滅,境界無依。如依水生波。依鏡現像。無水則波不起。無鏡則像不生。故知非關法有法無。但是識生識滅。
如金剛三昧經偈云。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
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如是洞達。根境豁然。自覺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經偈云。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是以世間麁浮。不於自身子細明察。
妙觀不習。智眼全盲。執妄迷真。以空作有。若能善觀。即齊諸聖。
如圓覺經云。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淨室。常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淡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所以凡夫迷夢,怕怖生老病死。以二乘偏見,厭離成住壞空。若頓悟之時,不厭不怖。全將生死法,度脫於群生。以生死性空故。
如釋迦如來,不離不著。生則王宮降誕,演獨尊之文。老則壽八十年,示遷壞之法。病則背痛偃臥,警泡幻之身。死則示滅雙林,顯無常之苦。令小根者悟其遷變。俾大器者頓了圓常。故知生老病死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內,俱可證真。豈同怖厭凡小之見乎。
《宗鏡錄》 卷六十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