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算「中年」的開始?
按照,發表於700年前的一萬四千多行長詩《神曲》第一行顯示,「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這一年,詩人但丁35歲。
幾歲到幾歲算是中年呢?
電影導演桑弧從1947年開始跟張愛玲合作編寫電影《中年三部曲》,前兩部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設定的中年時間段是35到50歲。
按照劍橋大學獸醫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的說法,40到60歲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
班布里基的年齡段區分基礎,建立在所有生物演化的規律在於「形成」和「退化」兩大階段:你慢慢打造出你自己身體和精神的理想狀態,接下來就會慢慢退化。
現代人在40歲之前,屬於形成的階段,60歲之後一定是走向退化。這樣的說法,合理而且很容易理解。
中年的定義可以很理性地劃分,然而,要理解中年的意義,那就一定要加入感性的分析了。《中年的意義》這本書最有價值的所在是,作者提供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中年人的理性與感性。
大叔阿姨是怎麼來的
講到中年,我們一定會馬上聯想到「中年危機」。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見解很有參考價值:「人到中年之所以會有危機,是因為年輕時對物質的追求,擠佔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物質條件改善之後,人就會希望補足精神價值。
《中年的意義》全書分成三大塊:人到中年所產生的普遍狀態,心智成熟過程的狀態,感性成熟過程的狀態。
作者持續提醒我們這些狀態,都可以從主動接受跟被動接受兩方面,來觀察跟理解。
按作者的提醒來理解榮格所說的中年危機,我們或許就可以明白,所謂的「危機」就是我們在面對已經擁有(主動接受),可能擁有(被動接受),不可能擁有(新發現)的事物的態度。
但丁在《神曲》幽暗森林的入口遇到了母狼(象徵貪欲),獅子(象徵野心),還有豹(象徵逸樂)。欲望,野心,安逸,是人在面對人生所經常出現的三種態度。
《神曲》要讀者切記,人應該聽從自由意志來決定要何去何從。《中年的意義》則是告訴我們,生物的形成與退化都跟我們在接受這一切的同時,是不是能堅持演化有關。
年輕的時候,我們運動,我們長肌肉變結實。中年開始,我們用脂肪取代肌肉,因為我們沒時間,也不想動。同樣的道理,我們為了吸引喜歡的物件,會展開累人而傷神的準備。關係穩定之後,我們就讓自己的身材跟精神放飛。或者,把時間跟精力都拿去,抱怨。
這時候,油膩的中年大叔,情緒起伏變化大的阿姨,就出現了。同時,也被嫌棄了。
你怎麼可以停止進化
《中年的意義》討論中年在邁向理性成熟階段時,可能會出現三種現象:
顛峰喜悅:你選擇出手的時機跟周到的考慮和準備,可以彌補你速度變慢的缺點。
危機臨頭:你在問題出現之前就會發現細微的預兆,責任感和經驗讓你預做準備。
虛假的平坦區:前兩項的優勢都沒出現,因為你只是以老賣老,習慣去得過且過。
作者說中年人之所以在態度跟行為上面變保守,不愛社交,是因為我們會對「變化」很敏感。中年人的不喜歡變化,反而是因為我們的情感雷達累了,我們不要再對變化有太多或太快的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已經接近「完整」了,不需要做調整了。
必須說,《中年的意義》這個提醒真該被刺青到中年人的右手掌的背部,好讓我們只要喝水吃飯就可以得到棒喝:不,你還差得遠呢。你怎麼可以停止進化呢!
凱文·史派西在讓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美國心瑰玫瑰情》裡,飾演一個無趣的中年人,因為被女兒同學的青春吸引,開始健身,開始想做自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的小說《逃離》裡,女主角終於忍受不了同居男友從年輕到中年永不間斷的冷暴力,她逃離了,卻又選擇回到熟悉的環境。但是,她開始堅持傍晚的一個人散步,因為那個片刻,她可以完全做她自己。
中年人想要活出意義,顯然需要勇氣,也需要動力。
再不做就沒有機會了
關於中年危機,我們怎麼可能不談到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
郎才女貌,人到中年,你情我願。老師跟醫生出軌後的選擇固然讓人唏噓,而小說家的質問卻又不無道理:「那曾經倍受祝福,彼此也堅信不移的愛情為什麼這麼短暫而殘忍地消失了?」
《中年的意義》一書問說,對中年人而言,怎麼樣的快樂算快樂?
《失樂園》的男女主角在窗簾後面,享受過短時間的極樂之後,他們希望得到更長久的快樂,但也不希望帶給其他人痛苦。
短暫的快樂,主觀的快樂,都在中年之前被珍視,被追求。中年人所期待的是,幸福。
馬斯洛需求五層次論,我們早就知道: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有人終生追求生理跟社交的滿足,就覺得已是人間至福。
自我實現,跟中年人的距離到底有多遙遠呢?
作者說中年人跟年輕人競爭之所以能勝出的原因,並不是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的「經驗」,而是「洞察力」。
何時才可以出手,出手要多重,需要你在知道全域全貌之後才做出行動。
有洞察力的人,可以做出最有價值的判斷跟行動。
自我實現可以馬上發生,關鍵是,它要能持續累積。
中年人的意義是,我們有可能覺得自我實現,隨時都出現在生活裡,根本不需要特別提及。真能如此,那就真的是幸福之至了。
關於「中年的意義」,我覺得導演李安說得最明晰:「到了中年以後,你才知道人生有盡頭,不可能什麼東西都要,於是有選擇性的,要把握最想做的,再不做就沒有機會了。」
現在問題回到我們身上了,我們最想把握最想做的是什麼?
堅守自己認定的原則
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學的是電機工程,畢業之後也從事相關工作。30歲決定裸辭,做他最想做的推理小說寫作,一直到今天。
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男主角是個40歲的成功證券商經紀人,有天突然覺得繪畫就是他最想把握最想做的事。他拋棄文明世界的所有成就,跑到荒島去畫畫並且終老。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
不管是不是中年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不被理解跟接受。
難道,我們就要因為別人的態度而覺得寂寞孤單冷,並因此而放棄自己嗎?
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要在洞察力消失之前,堅守自己所認定的原則—這就是中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