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校,選系,選工作,向來都是人生大哉問,以致古有明訓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或是今有名言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都說明了這個問題影響有多大。
以個人經驗是,就算是入行了也還是常常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直到有一天發現,投入的成本以及人生階段已經不允許自己重頭開始的時候才會認清事實,人稱腳麻,開始轉為洗腦自己,這個行業待著也還不差啦,既然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認知,然後不再考慮轉換跑道,而是在同一個業內想辦爬往上爬。
但是當然,在有限發子彈的條件下,像是找男女朋友一樣,你沒辦法用找到"最好的"這個思維下去進行,通常就是滿足條件還過得去,剩下靠培養,也是差不多概念。如果硬要用網購買到最便宜的心態下去,很有可能就會變成走完花田卻一朵花也沒摘到的那個人一樣了。
以上是選完了之後的心境變化,而如果可能,我會更希望有人能告訴我一些選前的基礎認知。畢竟當年,我差不多是在擲飛鏢的狀況下選的。
薪水,或者是待遇,雖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但肯定也是其中之一了,同時這也是相對有客觀基準可以討論的,像是如果人生志向是當牧師這種就沒法討論了。
首先,我們得要對自己薪水的來源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你的薪水來自於公司,公司的營收受限於產業,而產業的發展決定於國家政策,而國家政策來自於經濟體的產業鏈安排。每一層往外都會決定你薪水的天花板與地板,這是為什麼同一份工作美國的薪水會比日本高然後又比台灣高,沒得抱怨,戰爭決定國家歧視鏈。日本打輸美國,然後台灣又只是美日保護國,這就是基本盤。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在美元區工作,歐元區工作,還是第三世界或是伊朗這些地方的結構組成都不一樣,產業分布也不一樣。
決定了經濟體,再來是國家,你要在戰勝國工作,盟國工作,附庸國工作,還是保護國工作決定了你的第二天花板。這東西一般人大概沒得選,有點錢的家庭會把小孩送出國就是這個道理,但這未來會涉及一個政治認同的問題,此事後話。
如果你是一個身在台灣的平民老百姓,那麼你的地板,第一和第二天花板已經決定大半了,再來你最重要的選擇就是產業以及公司,最後就是你個人的造化最後或落在哪裡。雖然天花板選擇之後不會改變,但上下限還是挺大的,像是公司總經理和經理和工程師的薪水差距可以超過100倍都有,而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未能碰到自己的天花板。因此,更重要的是地板。
勞動部基本薪資26400,服務業起薪34000,系統廠碩士起薪60000或是半導體碩士起薪8~90000這類型的數字對我們參考性比較大。
不要理會人家說什麼 "也有人XX業,年薪XXX多少","或是強者我朋友也是XX業,年薪XXX" 這種照樣造句的抬槓式言論,極端值永遠都有,但通常和你沒關係,以及,一般來說地板高,天花板就高。
故事說到這裡,有趣的是,並沒有提到工作本身。
這也是我入行才有的一個體會:
工作職稱其實是一個可以泛指很廣的東西,一樣是軟體工程師,有分寫java,寫python,寫c++,有的人是碼農,有的是搞演算法,有人做fintech,有人做bios......總之不一而足。如果拿產業分類比喻成星座,那我個人認為工作分類比較像是生肖,其實沒什麼代表性。有的工作內容和產業是綁在一起的像是板模工,或是工作內容和產業分開的像是會計,有的工作內容是橫跨多種產業的,你如果用橫切去分析他,事情會顯得很混亂。
同時回到錢這件事,你的工作內容並不一定直接和你公司賺錢相關,你完全可以想像amazon的軟工和上銀機械的軟工不是一回事,營收先不管,至少內容就差十萬八千里。所以所謂的選校選系選工作,其實是說,你以此為立足點,未來入行有哪些產業選擇,但從來沒說這些選擇彼此是等價的。聯發科的前端工程師和廣達的bios工程師的差異,可能比聯發科的半導體工程師和TSMC的熱傳工程師的差異還要來的大。
至於幾年前吹得如火如荼的,人人轉軟工的風潮,其實是源自於,各行各業都有自動化以及數位化的需求,導致軟工的出路非常之廣,以及缺口很大。當然缺口這件事情並不一定造成待遇的提升,相信出了社會的人都知道。招不到工我們可以招外勞,以及一窩蜂很容易就再次導致供過於求,拉高待遇基準來競爭性徵才是為了要幹死對手用的,這件事如果沒有發生,其實我們還可以手牽手壓低薪資呢,最好的案例就是中南部傳產年年喊缺人,薪資水平年年被臭,當然這也是因為沒有訂價權的緣故,總之事情不是供需法則這麼簡單就是了。而出路很廣這件事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廣到可以碰得到FAMG,頓時讓大家有一種人人有機會的感覺,這有點像是少年股神或是彩券中獎的故事,故事都是真的,但是數量絕不如新聞報導的多,但是可以像是一個餌擺在那邊讓冒險者前仆後繼地投入。
回到選產業這件事,不同國家的產業結構是不一樣的,像是世界最強的就是美國消費端,而台灣的消費端就相當於可忽略,但是半導體製造端則是強得一塌糊塗,這是產業鏈上分工的結果,其實要不是全球化迎來終結,大家回到區域化貿易的狀態,專注消費與制定規格對美國還真是最好的,沒事也不用來淌製造這渾水。而選產業,首先就要看錢在哪和你離他有多遠。
FAMG賺爛,因為直接接觸最強消費者,滲透率大到直接制定規則,伺服器產業鏈為FAMG提供設備與服務,以此越往下游離錢越遠。半導體產業分手機和電腦,但是製造是同一個TSMC,所以TSMC賺爛,上游手機端消費者分散,除了Apple以外未必賺爛,電腦端通回FAMG,而越往下游離錢越遠。但是同一條鏈上的能比,不同鏈上未必比得出來,這會類似於化學上的能階分裂。像是華爾街的fintech軟工和Google的軟工未必分得出高下, 因為都離錢很近。或是台灣的房仲和科技業其實也未必分得出高下,一個離台灣的資本很近,一個雖然是吃美國資本但是離的可能有段距離,只是房仲給人觀感比較差以及收入不穩定而已,不然離資本的距離獲利減少的程度可不是等差的。通膨對於資本的助力是直接的,竹北房子5年翻倍,傭金跟著翻倍,我倒是想像不出來我5年薪水可以翻倍。
給個結論:
1. 選校選系選工作,要看最後通什麼產業
2. 產業離錢越近,薪水越高,資本世界的錢大部分都是信貸
3. 世界有基本盤,產業有基本盤,各種基本盤決定了你的天花板和地板
4. 最後是造化由人,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沒搆到過自己的天花板,地板重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