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飲食價格的文化

    我們走進一間吃東西的地方,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不就是吃東西嗎?
    對,沒錯,這可能是實際目的,也是初始目的,但在這個食物大多沒有匱乏的現代社會,應該不是主要和唯一的目的。
    市集小吃
    市集小吃
    回顧前陣子朋友來的那幾天,發現手機裡照的很多都是食物,有外面坐下來吃的、有外帶回來吃的、有自己買食材回來煮的。其實我們一直都是用食物來記錄、感受我們去到異地的文化、跟親朋好友相處甚至互動、聊天的回憶。
    市售犯團

    食物,一直都不只是食物。
    今天跟朋友聊到食物的價格,跟他分享我前一陣子聽的講座,作者從一本最新譯作開始,先從飲食與政治有關的國外例子講起,接著談到為什麼台灣的料理大多淪為「小吃」,進得了廚房,卻出不了廳堂,無法成為「高級料理」。從近代的戰後中國國民黨,以及隨著國民黨來的中國人在台灣統治的政治影響文化、經濟等層面談起,發現在刻意與不刻意的情況下,高級料理的區位被中國各省的江浙、川菜等佔了去,使台灣料理多只繼續邊緣在便宜的小吃之列。
    從之前鬍鬚張的高價滷肉飯,到前一陣子台南某間海鮮粥幾乎快到200塊一碗的爭議,都可以窺見,以前只把台灣食物當作小吃的主流觀念,慢慢開始有那麼一點點鬆動,這可能跟近20年內台灣主體意識逐漸發展有關,而我想的是,這些不同的食物類型,在塑造價格時,塑造出的是什麼樣的飲食模式。
    餐廳早午餐
    舉例來說,大家幾乎從不質疑咖啡甜點店的甜點很早以前就逼近$100甚至以上,或是義大利麵一客 $200以上的現象,但對於滷肉飯、海鮮粥的類似價格卻很有微詞。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有部份是這些飲食所象徵的文化意義。傳統上來說,所謂台灣小吃,都還停留在用來填飽肚子的功能,但義大利麵、甜點等,卻是用來慶祝、交誼、放鬆,甚至代表悠閒、上流品味等功能。而後者的功能常會讓人在餐廳呆上2-3小時以上的時間,因此消費者對於從口袋掏出多少錢的意願,也會隨著心裡盤算滿足什麼樣的需求而定,換句話說,其實價格其中有一小部份,是反映了食物在我們心裡認定的價值,也是由我們對於某種食物(滷肉飯 vs. 義大利麵)的功能取向所決定,而食物的功能及其象徵的意義會怎麼形塑,也跟社會的發展方向,以及由誰(哪個群體)主導發展有關。
    甜點店蛋糕

    這就是飲食就是政治的意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黃懿翎 light and breeze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