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紮根,升職加薪的遊戲規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其實我有一些客戶來找我的時候,開口第一件是,為什麼升職的不是我,我做了很多事情,我經理也肯定我的能力,說會升我,為什麼不是我?
我通常會反問客戶,這幾個問題:
  1. 你們公司升職標準是什麼?
  2. 對你升到下一階層的期待是什麼?
  3. 升職除了你老闆,誰還可以做主?
然後得到的答案,支吾其詞的偏多,比較多的在談自己做了什麼等等。
WAIT A MINUTE!
我們先來搞懂遊戲規則!

遊戲規則1

很抱歉,努力做事是基本的,而且還要”方向要對”,公司的升職標準絕對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除了看帶來的價值之外,也會看你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認知,是不是已經晉級到下一級,和玩遊戲不同的地方是,你已經能在目前等級,穩定表現出越級打怪也沒問題,會穩定產出。
背後的邏輯其實是,一方面要確保你已經準備好了,二方面是若把你升上去,你其實還沒穩定,年度績效考核把你用該職級的要求來評鑑你時,你反而會面臨表現不好、被辭退或放入績效改善計畫內,反而更慘。

遊戲規則2

你不只要跟你直屬老闆維持好關係,退一步去思考職場生態中,誰還有權利決定你的升職,這個系統長怎樣?一般來說:
  1. 你的直屬老闆有權提名你
  2. 你的直屬老闆的老闆會直接指定你

遊戲規則3

上面兩個都支持你,還不夠,通常決定還會被放到直屬老闆的老闆的老闆,也就所謂的總監層級去討論,會是一個非常小的圈圈,這些人會坐在一起來決定會不會升你。

遊戲規則4

如果你現在是非經理職位,就是沒有帶人的崗位,你可以去看在你目前團隊內,有沒有人的等級比你高,如果有,恭喜你至少你知道所處位置不是薪水和等級天花板,但如果沒有,你也知道沒有業務需求(business case)去升你,可以考慮內轉去其他團隊了。
總結以上,向上管理不只要做到現在經理,還要經理的經理,至少要跨兩個維度來做印象和向上管理,才能最大化升職的機會。
那是一段付出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日子?
過了今天,你紮根底層邏輯,先看懂局,再來跟公司下這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an W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想要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很多親朋好友,在聽到我想要幫助20–30多歲的專業工作者找到喜歡做的事和配合找到相對應的工作,都不解,以為是獵頭,所以我今天想要來寫這篇文章解析一下。 Coaching這個服務其實在國外已經流行很久,很多大型的科技公司都會找職業教練來不僅協助持續在工作上找到動力。
其實很多人對於自己的strengths,都不清楚應該怎麼找,不知道定義,也不知道方法,偏偏這題招聘或面試,又是大家很愛問的一題。 優勢為什麼重要,各種公司找人進來都是希望找到不只有能力勝任、做的出類拔萃,還要能夠也享受這份工作,就是做的開心的人。 特別像是外商公司
每週一對一的會議,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會把它當作流水帳來跟老闆說一週做了什麼,吧啦吧啦說個不停,但其實這是很不必要的,五分鐘教會你如何開會開得像個人才!
我在2021年4月錄取了Quantics MBA programme,所以這個突然竄紅,然後錄取錄只有5%的MBA 到底值得嗎,據說跟哈佛一樣的低率取錄?
工作六年,我在台灣和新加坡的Airbnb,到愛爾蘭Meta歐洲總部,一路上遇見很多經理人,有真的善於征戰沙場的領導人,也有和屬下吵翻天碰一鼻子灰的經理。 我這邊紀錄了三種領導人的類型,能夠幫助你看出老闆的層次高低。
我和很多人是一樣的,普通中產家庭,不是富二代,也沒有國外留學的背景。 憑什麼跟上千萬優秀的年輕人競爭?而且我當年還是大學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 Airbnb來台灣招聘時,只找兩人,做社群經理,需要常跟美國和新加坡共事,因為總部亞洲和大本營都不在台灣,所以英語的要求也嚴格。 我除了履歷,我還做了什麼?
我想要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很多親朋好友,在聽到我想要幫助20–30多歲的專業工作者找到喜歡做的事和配合找到相對應的工作,都不解,以為是獵頭,所以我今天想要來寫這篇文章解析一下。 Coaching這個服務其實在國外已經流行很久,很多大型的科技公司都會找職業教練來不僅協助持續在工作上找到動力。
其實很多人對於自己的strengths,都不清楚應該怎麼找,不知道定義,也不知道方法,偏偏這題招聘或面試,又是大家很愛問的一題。 優勢為什麼重要,各種公司找人進來都是希望找到不只有能力勝任、做的出類拔萃,還要能夠也享受這份工作,就是做的開心的人。 特別像是外商公司
每週一對一的會議,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會把它當作流水帳來跟老闆說一週做了什麼,吧啦吧啦說個不停,但其實這是很不必要的,五分鐘教會你如何開會開得像個人才!
我在2021年4月錄取了Quantics MBA programme,所以這個突然竄紅,然後錄取錄只有5%的MBA 到底值得嗎,據說跟哈佛一樣的低率取錄?
工作六年,我在台灣和新加坡的Airbnb,到愛爾蘭Meta歐洲總部,一路上遇見很多經理人,有真的善於征戰沙場的領導人,也有和屬下吵翻天碰一鼻子灰的經理。 我這邊紀錄了三種領導人的類型,能夠幫助你看出老闆的層次高低。
我和很多人是一樣的,普通中產家庭,不是富二代,也沒有國外留學的背景。 憑什麼跟上千萬優秀的年輕人競爭?而且我當年還是大學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 Airbnb來台灣招聘時,只找兩人,做社群經理,需要常跟美國和新加坡共事,因為總部亞洲和大本營都不在台灣,所以英語的要求也嚴格。 我除了履歷,我還做了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這是一個超能力,就像你去找阿拉丁神燈,神燈問你有什麼願望,你說:「我的願望是再要三個願望。」
Thumbnail
「老師,我想問,大學學的知識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多大幫助?」 這是一位學生在我演講時提出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不到 10%。」 這個回答讓全場安靜了一下。為什麼?因為人生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學校教給我們的知識,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它,如何培養技能,甚至更重要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脈經營的真諦,指出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單向索取,並強調提升自身價值才能吸引優質人脈。文章以自身經驗和案例說明如何透過幫助他人、提供價值來建立穩固持久的人際關係,並呼籲讀者應專注提升專業能力,而非參加無效的社交活動。
Thumbnail
別再只追求10%的成長!本文揭露創造10倍價值的3個關鍵:超越競爭對手10倍、跳脫框架思維實現10倍增長,以及專注核心價值,讓客戶成為你的代言人。擺脫原地踏步,成為市場領導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態分佈和指數分佈兩種數學模型在商業世界中的應用,並以此闡述如何在人生賽道中選擇「穩定」與「挑戰」的平衡點。文章以高中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為例,深入分析兩種分佈的特點、風險及增長模式,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時間限制對指數級增長的影響。最後,文章呼籲讀者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賽道並努力達成目標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以前的一個下屬跟我聯繫,提到最近在公司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公司什麼資源都不給,卻只要求他們業績,老闆有什麼想法也不先知會他們,不和他們商量就自己決定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我想起自己剛工作時,也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最厲害,老闆們都是傻子 後來工作越久,職位越高,才發現原來當年老闆這麼做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儲備幹部躍升到外商經理的經驗,強調瞭解使用者行為、管理利害關係人、善用內部資源及實行具體行動的重要性。文章舉例如何透過改變自動化功能的位置提升使用率,如何處理不同國家對新功能的反應,並討論「弄假以致成真」的理念。作者認為,成就不僅來自做好自己的事,更在於能影響並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究竟要不要接受升遷當主管?表面上看,當了主管似乎意味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薪資待遇。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近日,一位資深HR專家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小美,一位30出頭的行銷專員,在公司工作已有5年。她的表現一直很出色,主管也多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這是一個超能力,就像你去找阿拉丁神燈,神燈問你有什麼願望,你說:「我的願望是再要三個願望。」
Thumbnail
「老師,我想問,大學學的知識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多大幫助?」 這是一位學生在我演講時提出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不到 10%。」 這個回答讓全場安靜了一下。為什麼?因為人生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學校教給我們的知識,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它,如何培養技能,甚至更重要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脈經營的真諦,指出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單向索取,並強調提升自身價值才能吸引優質人脈。文章以自身經驗和案例說明如何透過幫助他人、提供價值來建立穩固持久的人際關係,並呼籲讀者應專注提升專業能力,而非參加無效的社交活動。
Thumbnail
別再只追求10%的成長!本文揭露創造10倍價值的3個關鍵:超越競爭對手10倍、跳脫框架思維實現10倍增長,以及專注核心價值,讓客戶成為你的代言人。擺脫原地踏步,成為市場領導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態分佈和指數分佈兩種數學模型在商業世界中的應用,並以此闡述如何在人生賽道中選擇「穩定」與「挑戰」的平衡點。文章以高中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為例,深入分析兩種分佈的特點、風險及增長模式,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時間限制對指數級增長的影響。最後,文章呼籲讀者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賽道並努力達成目標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以前的一個下屬跟我聯繫,提到最近在公司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公司什麼資源都不給,卻只要求他們業績,老闆有什麼想法也不先知會他們,不和他們商量就自己決定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我想起自己剛工作時,也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最厲害,老闆們都是傻子 後來工作越久,職位越高,才發現原來當年老闆這麼做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儲備幹部躍升到外商經理的經驗,強調瞭解使用者行為、管理利害關係人、善用內部資源及實行具體行動的重要性。文章舉例如何透過改變自動化功能的位置提升使用率,如何處理不同國家對新功能的反應,並討論「弄假以致成真」的理念。作者認為,成就不僅來自做好自己的事,更在於能影響並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究竟要不要接受升遷當主管?表面上看,當了主管似乎意味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薪資待遇。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近日,一位資深HR專家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小美,一位30出頭的行銷專員,在公司工作已有5年。她的表現一直很出色,主管也多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