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六)實踐策略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次世代教育」絕非因應數位革命而起的教育,如果我們極力擺脫「產業供應鍊」的束縛後,卻繼續為未來種種革命調整與改變,就仍然不脫一貫被工具化的命運。
「次世代教育」旨在回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擺脫全球產業供應鍊、回復引導世界發展的主體性,以重啟世界發展的永續循環。而其實踐策略,首先必須揚棄僅關注投入與產出的「線性思維」;其次是立即停止將學生繼續物化的「應試教育」,讓學習回到真實的日常社會;再來要積極發展「自組織」、「非同質」、「點對點」等等「去中心化」作為,讓學校不再是「教育工廠」、「職業分配機」;教育不再是為未來培養人才,而是培養創造未來的人。
一、學生學習/從「學科為本」到「社會為本」
「社會為本學習」是相對於「學科為本」的學習。過去我們一直深信「教育是為未來職業的準備」,所以學生從進了小學開始,就展開分科競逐、排名比序的學習生涯,而且一路經過許多紙筆測驗揀定,慢慢被導引、歸類到他「適合」的科別與通道,有時一生的學習與成長,就一直被關在這個垂直、封閉的深井中。
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往往都是只求勝利、不求樂趣;學習只有認知,而無實踐;心中只有個人,而無團體;所有人、所有環境也都在告訴學生:只管把書讀好,將來找好工作,其他都不要管。於是我們看到「繁星」放榜後的校園、「會考」結束後的教室,很多學生幾乎就失去學習的動機與動力,有的甚至開始「不登校」;學校和老師也深刻感受到被「工具化」的無奈。
而如果我們進了學校,是要學習如何和所處的社會互動共好,也就是「社會為本學習」,或許整個學習風景就會全然不同。具體實現,就是在課程教學實施「問題為本學習」;班級生活則推動「班級社企經營」。
(一)PBL問題導向學習
芬蘭在2016年開始提倡「PBL」,是指現象為本的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台南市也於2020年全面推動「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而這裡所說的PBL則是指「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這三種學習雖然有其不同的理論、目標與方法,但大抵都是強調學習應該從真實生活中的現象、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發掘、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求「學用合一」。因此在教育現場可以發展出一套融合三者的學習模式,即是「課程從現象取材,教學過程以問題引導,評量則以完成專題任務」為之。
目前所謂「素養導向課程」的倡議,比較是由學科入手,然後結合真實議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樣的學習雖然較為活化,但學習可能一開始就被學科的範疇所侷限。而問題導向學習則是反過來,以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為起點,然後不斷探究、不斷學習、不斷去統整各領域的知能。所以這樣的學習是以社會為基地、以生活為內容,學習是為了「即學即用」,而不是為了三年後的考試、十年後的就業,相信會讓許多陪讀、趴睡的孩子找到新的機會和舞台。
(二)班級社企經營
學生進了學校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就是「班級社會」,但我們通常把班級當作一個展開各種學習的前進基地,而不是每個人要貢獻所學,讓它變成可以共融共樂的地方;我們年年月月所學所長,也很少想到要對我們的班級有所貢獻。
基本上,臺灣是沒有「班級經營」的,所謂的「經營」大抵都只是「管理」的層次,目前還有許多學校保有「整潔秩序競賽」的管理機制,對「班級經營」的最高要求,就是教室乾淨不吵鬧,然後大家可以好好讀書,爭取好成績。
杜威博士主張「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所以「學校教育」應該提供一種理想的「社會生活」,而「班級」更應該是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也可說是培養未來公民的園地,學生公共參與的興趣與能力,就是從班級的日常事務中養成。
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班級當作一個NPO或NGO來經營,甚至導入商業模式成為自給自足、行善致富的「社會企業」。國中生可以經營「繪本導讀」、「可食地景」;小學生可以致力「廁所美化」、「校園翦影」;高中生可以從事「空間改造」、「心情快遞」等。這種「主題式班級經營」讓學生到了學校是以班級社會的發展來啟動各領域的學習,它讓每個班級成員都有角色與舞台、每天的學習都有問題與任務,而明確的經營目標,也讓班級的所有組成元件產生美好的連結關係,成為一個「班級社會體系」。
二、教師培力/從「同質均一」到「多元育成」
學生學習模式的變革,有賴教師的專業成長,但一般學校都沒有一套體制內的成長機制,大抵在新進教師研習後,教師就進入各領域、各學年的社群去「耳濡目染」,變成是「經驗取向」的有樣學樣,自然就缺少新知的汲取與挑戰的突破。
📷建構體制內的教師成長體系,其實不需要再外加,可以利用現有的各種會議,從「事務議訂機關」轉型為研究發展的「學習型組織」,並且依照教師任教年資(初聘、續聘、長聘),以及各種會議的屬性(全校或領域,日常或年度),規劃出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如下圖),做為學生優質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的強力後盾。
三、行政組織/從「科層體制」到「任務編組」
如果用各種球隊的組成來比喻學校的行政組織,目前一般學校多為「棒球隊」型態,也就是9人9個角色,且職守分明、互相難於替代;因此處室之間壁壘分明的「穀倉效應」(Silo Effect),普遍見於各校。
「足球隊」則是比較理想的組織型態,11人只有4種角色:前鋒、中場、後衛和守門員,職掌的界限比較模糊,彼此替代性高,但「守門員」的角色仍然難於取代,就像有的行政人員只能做「總務」做一輩子,這對未來學校的運作會有很大的障礙。
次世代教育的學校則可以偏向「橄欖球隊」的型態,15人只分成兩種角色:前鋒和後衛,而且完全的去中心化。因應未來社會形態,學校行政應更注重多工、斜槓、跨部門的通用能力,因此可以參考「橄欖球隊」的型態,將行政組織調整為「一線作戰」、「二線支援」的架構;同時一線單位可以細分到組,二線人員則可比照專案經理,依專案性質彈性整合前線各單位,以破除固有部門障礙,讓績效極大化。
四、績效評估/從「靜態結果」到「動態影響」
至於未來學校營運績效的評估,要從「結果檢核」到「過程分析」;從「靜態評斷」到「動態預測」;從「表面績效」到「結果影響」。
目前所有評鑑與訪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把學校當作業員,而評鑑委員則是品檢員,整個過程主要是在檢核學校各項工作的達成度。事實上,學校有做沒做自己很清楚,應該不需委員來檢核;其次,未來這種佐證資料的存取都可數位化,結合元宇宙與區塊鍊技術,學校營運績效一鍵可知(也無從作假)。如此,整個評鑑訪視的重點就可以變成過程的分析與關注績效的影響,而不是只來檢核結果。專家學者可以引導學校去思考投入與產出的CP值,以及有些「好的」結果不一定就會帶來「好的」影響,同時這些績效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變動。
這樣的「學校動態影響力評估」,才能讓學校不再汲汲營營於一些可見的表面效度,轉而致力於學校影響力的經營與擴散。畢竟學校不是教育行政單位的執行機關,而是引導世界未來發展的「影響力製造所」。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次世代教育」,並非如同一味追著變種病毒跑的「雙價疫苗」,而是治本清源、來到上游與前端,甚至另一個維度去防止病毒產生。我們試著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觀三個向度來嘗試建構。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與OECD,又爭著提出對「未來教育」的規格清單,包括各種圖景、特徵、能力、參考案例……等,羅列詳盡,所有「教育工廠」也都跟著備工備料,準備上線生產。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
依據世局挑戰去描繪「未來教育」,無疑又進入另一個「教育工具化」的循環;教育除了消極地解決問題,更要積極地彰顯價值、啟迪人心。因此,對世局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描繪,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來當作「解碼系統」,包括本體論、認識論與倫理觀。
VUCA世代的孩子,正要繼續走向Web3的未來,人工智慧的逆襲、日益迫切的永續危機…….除了「適性」,孩子更需要能預測、準備、應對與適應世局的「韌性」!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教育開始「創造」未來,而不是讓未來繼續「塑造」教育!
所謂「次世代教育」,並非如同一味追著變種病毒跑的「雙價疫苗」,而是治本清源、來到上游與前端,甚至另一個維度去防止病毒產生。我們試著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觀三個向度來嘗試建構。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與OECD,又爭著提出對「未來教育」的規格清單,包括各種圖景、特徵、能力、參考案例……等,羅列詳盡,所有「教育工廠」也都跟著備工備料,準備上線生產。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
依據世局挑戰去描繪「未來教育」,無疑又進入另一個「教育工具化」的循環;教育除了消極地解決問題,更要積極地彰顯價值、啟迪人心。因此,對世局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描繪,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來當作「解碼系統」,包括本體論、認識論與倫理觀。
VUCA世代的孩子,正要繼續走向Web3的未來,人工智慧的逆襲、日益迫切的永續危機…….除了「適性」,孩子更需要能預測、準備、應對與適應世局的「韌性」!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教育開始「創造」未來,而不是讓未來繼續「塑造」教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提出這個深具挑戰性和意義的問題。學校的教育方式與職場需求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提出這個深具挑戰性和意義的問題。學校的教育方式與職場需求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