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傳統
從西元前700多年至1948年,流亡世界各地二千餘年的猶太人,長期處於流浪散居的狀態,也曾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壓制,幾百萬猶太人死於非命。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沒有國家的保護,始終能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他們如何做到呢?
猶太人可以維持種族不滅,所依賴的就是文化與傳統,如宗教與婚姻的習俗等。所謂傳統包括:一系列獨特的聖日、節期、禮儀和宗教習俗,成為猶太人生活的準則,造就了這個民族的與衆不同、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成為代代相傳的「傳統」。以婚姻觀為例:
猶太教的婚姻觀
猶太教法規(halacha)及猶太文化傳統中對婚姻的看法:
1. 鼓勵進入婚姻
猶太教認為婚姻是基本的社會制度,人們情感和精神滿足的途徑。在猶太教經典《妥拉》(Torah)中敘述,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並且提到「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於是,神為第一位人類亞當造了妻子夏娃。另一部重要的猶太經典《塔木德》(Talmud)則提到:「沒有妻子的男人過著沒有喜樂、祝福與美善的生活。」
2. 配偶的選擇
猶太人的婚姻與華人傳統婚姻很相似,皆由父親安排,為兒女尋找門當戶對的配偶,如亞伯拉罕派老僕人回本族本家,為兒子以撒尋找妻子。新人對彼此家庭、教育背景和信仰狀況都非常知悉,因此才能結成親家。類似華人「門當戶對」的概念。
3. 家庭的倫理
「傳統」教導猶太人如何吃飯、睡覺、工作和祈禱…;男主外女主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家庭倫理的運作一切也都遵循傳統。
傳統也賦予父親一家之主的權柄,可以決定家中一切大小事,無人敢違反傳統。
這些傳統怎麼來?不知道,凡事照著做就對了!
在兩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流中,顛沛流離的猶太人就是依靠「傳統」的力量,面對所有的不幸與挑戰,堅毅地生存下來,甚至在1948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與世無爭的烏克蘭猶太村
故事發生在1905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境內,在烏克蘭大草原上一個名為「安特夫卡」的村莊,住著一群與世無爭的猶太人。
村子裡有一個賣牛奶為生的猶太家庭,爸爸名字叫泰維,媽媽叫歌蒂。雖然生活清苦,身為一家之主的泰維,仍然謹守祖先教訓,帶著一家人過著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的生活。
泰維常常常抬頭望天,與上帝對話,將心中的喜怒哀樂向神傾心吐意。他也常常引(聖)經據典,為自己的言行辯護,卻常常斷章取義或張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當他兜不轉的時候,就會拿出最後的法寶:「傳統」!堵住他人悠悠之口。
女大不中留
泰維一直渴望有個兒子,但上帝似乎沒有回應他的禱告,讓他連生了五個女兒。不知不覺比較年長的三人,分別是賽朵、哈朵和卡娃都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
情竇初開的女兒們,對愛情及婚姻有許多的渴望和想像,但是生長在窮人家的女孩,她們只能偷偷唱著《媒人》之歌,期待村子裡的媒人婆楊朵為自己找到心目中的如意郎君。
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看著亭亭玉立的女兒,總希望女兒們能嫁個好丈夫,生活有依靠,過著比他和歌蒂更好的生活。
於是泰維打算遵循猶太人的傳統,也就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他自己的婚姻,為女兒們找對象,完成終身大事。
誰知三個女兒對對未來的另一半有著不同的憧憬和期待,她們雖然不敢公開違抗父命,卻也不甘心唯父命是從。泰維萬萬沒有想到他奉以為圭臬的【傳統】,竟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一次比一次離譜。
大女兒與青梅竹馬
大女兒賽朵20歲算是老大不小了,母親心中暗暗著急。其實賽朵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對象,是村裡的窮裁縫康莫特。賽朵催促小康勇敢地向父親提親,但小康沒有自信能說服泰維把女兒嫁給他,遲遲開不了口。
某天村裡的媒婆來替大女兒賽朵作媒,對象竟然是與泰維年齡相近的屠夫伍拉薩。當老伍親自向泰維提親的時候,想到賽朵能嫁得有錢的老公,以後的日子不愁吃穿,而且伍拉薩很喜歡賽朵,未來應該也會疼老婆,泰維也欣然同意這門親事,消息很快地傳遍全村。
泰維夫婦十分滿意這門親事,告訴賽朵準備嫁人,這時小康才著急起來,懇求泰維將女兒嫁給他。泰維非常生氣,因為小康沒有按照傳統,先請媒婆先來說媒就提親,太不合禮數了。
這時小康才老實說出,他與賽朵早在一年前就已經互許終身了。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更讓泰維火冒三丈,婚姻應該按照傳統由父母安排,豈可自己私訂終身?簡直是亂來!
泰維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地自我對話,但是看著女兒充滿希望的眼睛,泰維終於勉為其難的答應了小倆口的婚事。畢竟小康從小在家裡出入,跟著他們家一起守安息日,雖然賽朵未來的日子辛苦,但至少同村,出嫁後還能常常見面。
泰維不只要賣老臉,向老武收回婚約,還要想辦法說服老婆。於是他編了個惡夢,騙歌蒂說過世多年的老祖母指婚,要大女兒嫁給裁縫師,歌蒂半信半疑下,他又甜言蜜語哄著老婆,說年輕人的世界要講「愛情」。泰維趁機問老婆是否愛他,讓傳統任勞任怨的老婆,回想這20多年的婚姻,老夫老妻終於彼此相望,唱出心中的感情:「是的,我愛你!」
二女兒與城市青年
某日一位教士從報上獲知鄰村的猶太人被沙皇驅離了家園,立即向大家提出警訊,但泰維認為他們一向我不犯人,謹慎自守,對於報上新聞的警訊並不以為意。
路旁一位陌生的年輕人,聽到村民的討論,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猶太人不該自掃門前雪置身事外,而是應當趁機有所行動,年輕人也提出前所未聞的共產思維,引起泰維的注意。
原來這位年輕人是基輔的大學生柏奇克,泰維見他是個讀書人,雖然家中經濟拮据,本著接待寄居者的傳統教訓,他主動邀請小柏到家中,免費供他吃住,目的是希望柏奇克能教女兒們識字,以便可以讀懂聖經。二女兒哈朵立刻被這位充滿熱情,侃侃而談的青年所吸引,兩人很快地墜入愛河。
伯奇克為了參加革命活動,必須立刻趕回大城。在臨行前,小柏向泰維表示願娶哈朵為妻,更有甚者,這回不是徵求老爸的同意,而是告訴他,這是小倆口的決定。
猶太人由父母決定兒女婚姻的成家傳統再次受到挑戰,泰維又再度陷入天人交戰的矛盾,他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地自我對話,終於勉強答應小倆口的婚約。哈朵預備等小柏結束活動,就可以接她到城裡完婚。
沒想到小柏被逮捕了,還被送到遙遠的西伯利亞監獄服刑。哈朵勇敢地要去西伯利亞照顧未婚夫。泰維傷心欲絕,哈朵不只是嫁出去了,未來很可能永遠也見不到寶貝女兒了。
三女兒與外族農夫
三女兒卡娃在田邊放牛時,受到一群烏克蘭青年調戲,幸好費耶卡出面制止。費耶卡也是烏克蘭人,但他的善良與風趣立刻吸引了卡娃。兩人常常討論書本,進而論及婚嫁,但這回泰維無論如何再也不肯答應了。
泰維的煩惱不僅如此,他唯一的生財工具—老馬跛腳了,他得自己辛苦拉車到鎮上賣牛奶。當老婆哭喪著臉,追上在寒風中辛苦拉車的泰維,告訴他小女兒離家私奔的消息時,泰維冷冷地回答即將崩潰的妻子,對她說:「回家吧,家裡還有兩個女兒要養,卡娃已經死了,我們會忘記她。」
在沮喪和失落中,泰維的腦中浮現出一幕幕女兒們可愛的身影,和象徵傳統的提琴手在夕陽下共舞,然後一個接著一個被她們自己選擇的終生伴侶:窮裁縫、革命學生、俄國農民…,一個個地離他遠去。
泰維不禁老淚縱橫。接受他們就是否認我的信仰,然而我怎能否認我的女兒呢?這時小女兒哭喪著臉,來到老爸的眼前,懇求泰維能諒解並接納她,陷入二難的泰維揮手趕跑女兒,他怎能為了女兒個人的幸福,背棄自己以及整個民族幾千年以來盡力維護的猶太傳統?
婚宴中的警訊
而附近的駐軍竟然在賽朵婚禮的晚上闖進婚宴示威,之後更放火燒屋,到處破壞,平靜的小村已無安寧之日,百姓生活更加辛苦。
俄羅斯境內四處都是驅逐猶太人的謠言,全村人心惶惶。這日終於到來,治安官奉命要求村民必須在三天內賣屋離村。眾人無法接受要被迫離開居住幾世代的家。莫特問拉比:我們等了彌賽亞一輩子,祂還不出現嗎?拉比摸了摸他睿智的白鬍子嘆道:我們只好去別的地方等祂。
猶太眾人雖然無奈,卻無法扺抗軍隊的威脅,於是在期限之前大家依依不捨告別,各自離開安特夫卡村。出發前三女兒卡娃趕來道別,泰維於心不忍,但是為了父親的尊嚴,他只是低著頭,小聲的祝福卡娃。
泰維極力維護的傳統,遭受到一連串的挑戰和打擊,但這一切若是上帝允許的,也只能順服。面對未來,泰維不知該如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驀地,他聽見荒原上傳來提琴手的樂聲,回頭一望,提琴手正在後邊不遠處對他微笑,泰維綻開嘴,向提琴手使了個眼色,邀他一道同行。泰維相信,他們一定會找到一塊可以永久安身立命之所。
屋頂上的提琴手?
電影的片名取自俄羅斯畫家馬克·夏卡爾(MarcChagall)的作品《The Dead Man》,在描繪葬禮的畫面中,有一個男子在房頂上拉小提琴。
故事主角泰維的自言自語:「一個提琴手跑到了屋頂上!很奇怪是不?其實,在咱們這個村裡,我們自認個個都是屋頂上的提琴手,想拉出一首簡單又動人的旋律,卻不希望摔斷脖子,實在不容易啊!既然這麼危險,幹嘛要站上去呢?那是因為,安特夫卡是我們的家。而我們要怎樣保持平衡呢?原理非常簡單,靠「傳統」!
小提琴優美的旋律,隱含著對美好人生的期待與理想。然而,為什麼優美的旋律不在地面上好好拉,偏要甘冒摔落的風險,站在屋頂上演奏?
寄人籬下的提琴手
泰維老爸用一句話解釋:「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
這個拐彎抹角的答案,其實就是「沒有土地」的意思。從歷史上看,猶太人幾千年來沒有任何專屬的土地,在1948年前也不是一個國家,自然也沒有領土。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拉小提琴,只好站上屋頂,成為寄人籬下的提琴手。
既然寄人籬下,就必須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立場:既不與人為敵,也不受人影響,努力保持平衡的姿勢,才能繼續在屋頂上自得其樂。這屋頂上的提琴手象徵著猶太人千年流散寄居世界各地的秘訣:傳統。
泰維說:「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然而泰維爸爸三個女兒的婚姻,卻成為這個傳統猶太家庭的大挑戰,讓身為父母的泰維和歌蒂無所適從,煩惱不已。
l 打破傳統的挑戰
一、 婚姻觀的衝突:媒妁之言 vs自由戀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每一對猶太夫妻結婚的傳統,從聖經中第一位猶太人的族長亞伯蘭為例,他要為兒子娶媳婦,還派老僕人回老家去找尋未來的媳婦。
然而泰維的三個女兒都是未經父母同意,就選定了自己的丈夫,無論是老大的青梅竹馬、老二的日久生情,或是老三的一見鍾情,都違反了這個傳統。
二、門當戶對的衝突:農家女 vs 時代青年
大女兒雖然打破傳統和青梅竹馬自由戀愛,但畢竟是同村人,從小在泰維家出入,一起過節守安息日。但是柏奇克卻來自大城市的時代青年,開放的革命思想和猶太村保守與人無爭的農村生活,一開始就格格不入;最後他還因為參加革命運動,被放逐遙的西伯利亞。
但柏奇克畢竟還是猶太人,有著相同的信仰和文化。看著老大小倆口的幸福例子,泰維雖然不滿意,還是依依不捨的送走癡情的二女兒,盼望有朝一日,小夫妻倆還有機會返家相聚。
三、 民族觀的衝突:本族 vs 外族
老大和老二的對象小康和小柏,雖然打破了父母作主和門當戶對的傳統,泰維透過正反自我對話,都還找得到理由說服自己,然而三女兒與異族小費通婚,卻成了壓垮泰維的最大挑戰。
因為猶太人自認是上帝的選民,是不和外族通婚的,若和外族人結婚,在傳統的猶太人眼中,他們的父母、家族就要為那子(女)舉行葬禮,當作他(她)已經死了。
l 親情和傳統的拔河
烏克蘭青年不僅是外族,還信奉基督教,這個身分已經不是個人的價值或家世的問題,而是根本性的被拒於民族傳統和信仰之外。
這次泰維拒絕再讓步,甚至無法為三女兒祝福,因為對泰維來說,這個女兒已經死了!
l 在婚姻中的包容和接納
按照傳統媒妁之言成了夫妻的泰維和歌蒂,在25年的婚姻生活中,一起養育了三個可愛的女兒,卻從來不曾想過一起過日子的意義是甚麼?卻因著一次又一次和女兒的衝突對話中,讓泰維重新思想婚姻的意義,特別是他和結髮老妻的關係。
原來維繫二人婚姻的關鍵,不是年輕人嚮往的浪漫愛情,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也在吵吵鬧鬧的唇槍舌戰中,對彼此的認識與包容。例如:泰維為了說服歌蒂同意大女兒嫁給窮裁縫所編造的指婚夢境,讓人又好氣又好笑;卻也看到了夫妻倆面對各樣挑戰時,用智慧化解衝突,也用幽默度過難關。當兩人深情款款地唱出:「是的,我愛你」,他們見證了在樸實無華的婚姻裡,攜手走一生的承諾。
l 政治下的犧牲者
當泰維珍視的信仰受到政治迫害,村民又面臨被驅離的危機時,傳統卻發揮了功能,就像在屋頂上的提琴手,在巍巍顫顫中,依然演奏出優美的旋律。不能留在俄國,就順命的走向世界;族群雖然流亡,卻帶著傳統繼續前行。
l 在傳統外的應變和堅持
在最後的告別中,泰維夫妻帶著二個最小的女兒,出發前往紐約的舅舅家,其他的村民也各自有了去處。經過一連串地風風雨雨,泰維老爸也從孩子身上,慢慢學會了新觀念和新眼光來面對新世界。泰維滿懷信心對老妻說:
- 歌蒂,很快就會團員的:
- 莫特、賽朵跟寶寶,他們都會來;
- 哈朵跟伯奇克,她在工作,他在坐牢,不過很快就可以出獄,然後他們要一起搞革命!
老爸的祝福
面對來道別的卡娃和費斯卡,泰維雖然故意視而未見,不假辭色。但聽說小倆口為了抗議俄帝的不公,主動搬去另一個村莊時,望著小倆口離去的背影,泰維也終於鬆口,輕輕地說道:上帝保佑你們。
永不止息的愛
送走老三,泰維轉身又開始大吼大叫的抱怨家人,但那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其實懷著一個深愛家人的暖男心腸。
不論時光如何流轉,環境如何變遷,即使命運多舛顛沛流離,老爸的愛如同上帝的愛,日昇日落永遠護衛著心愛的兒女,那永不止息的愛,就像傳統,繼續隨著世世代代的子孫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