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論療癒感在學測備考場域中實踐的可能性

撰文:王中富
去年下半年,我以學測考生的身分度過。已經兩年未曾認真碰觸課本知識,忽回首,決定生涯走向的大考就俟在半年後,再加上模擬考不斷超乎複習進度地來訪,日子就在徬徨無措中揮發。是在這樣令人焦躁的時節,我們得知高看推出年度企劃:療癒感。
備考的學生大概是最需要療癒的——暫停講義、題庫、錯題本以及對冥冥未來的憂懼,先無所不用其極地補充被壓力與情緒膨脹撐大的缺口——而絕大多數的我們好像會趨性式地覓得一個適宜動態調整的平衡,於是冗長繁瑣且沉重的備考過程得以安穩進行。
在心弦拉得最緊、生命教育老師都不敢講有關死亡的課程的秋冬之交,我倏忽發現我好像並不如想像中惴惴不安;而周遭的同袍亦然,雖對模考或拖宕的進度憂心忡忡,卻依然能在各式各樣的時間與地點拿出複習講義奮筆疾書,甚至還有閒暇精力在自習時間相揪踢球。作為第五學期開始才著手複習的考生,我們本應焦慮於起起伏伏的成績及永遠不可能補上的進度,並夜不能寐地顫慄甚至是挑燈夜戰以提升上場時答對的可能性。
然而我們卻如此悠然自得,何也?
回想三年前,作為舊課綱的末兩代會考生,此時的我依然篤信刷題的效力。國中三年都認真向學,加上學校有統一編排複習進度,備考前期的我很快就步上了軌道。不過隨寒假開始,新冠疫情的消息從彼岸飄洋過海而來,政府立即將開學延期三週,而我穩定的成績就這樣掉進這三個禮拜的間隙裡。「撞牆期」,老師們如是說。這道牆綿延三個月,迄於會考。在那期間,我所能做的只有日復一日、朝八晚九的瘋狂刷題,試著忽視我日益膨脹的焦慮感。
而我又遇上了這堵牆,在2022異於常年的莫名炎熱的十一月。牆的盡頭依然不在視野所及,不過這次卻並不焦慮,只是清晰的知道自己複習的不足而沒有多少情緒上的波動。
我猜一定有什麼微小得不引人注目的事物療癒了我。備考期間最可見的變化就是金錢的消耗。每個月扣除電信費用,零用錢總在月底盡數失蹤,還可能需要朋友救濟幾日,賒帳到下次零用錢入袋。
細數帳本,最多消費者當屬學校福利社,次之則是購書。都說考學測會變胖,其實所言不假:當課程逐步進入複習為重的無聊循環,課外活動也不再佔據我大多數的時間,我總想要尋得一些在備考允許範圍內易得的小確幸,而幾乎毋須曬到太陽就能抵達的福利社自然是首選。我能親身驗證糖分對於人精力與動力的補注效果,有飲料相伴之日的複習效率總是奇高,不過此乃非科學驗證,效果因人而異。甚至到了備考後期,歷史老師視上新進度為複習,課堂上幾乎無從提筆作題,我又培養起在歷史課前買一包10元巧克力乾糧的習慣,不僅經濟實惠,又能安撫聽課時閒得發慌的雙手。
相較金額通常不破百的福利社超便宜食物飲品,買書是較大的開銷,定期購買的雜誌〈小日子〉便是其中之一。從高一在圖書館的轉角偶然看到小日子時,就培養起購買此雜誌的習慣。購買的第一冊剛好是小日子第一百號,封面專題紀念第一號發行的「早餐」專題。作為一名猶偏執於「簡約」、「美好」此類廣泛、浮濫而個人化感覺性價值的表面文青,小日子的排版、雜誌定位、選題等都令我著迷,就一路從單月刊買到去年改為雙月刊,直至前幾日我還專程為其第121號雜誌踏出家門,到學校附近墊腳石購入。歷經漲價、改制,小日子雜誌於我似乎已經不止於閱讀的價值,更類似於一種療癒的習慣;我永遠都會以兩個月一回的頻率到書店尋找同樣一本雜誌,而這本雜誌也永遠會以一貫的風格回應我對文青事物的趨性。
對許多人而言,購物應該是極為療癒的過程,尤其是你偏好的那一類商品。對這類商品即使只是瀏覽網頁或window shopping都令人愉悅,更何況是實際購入。對我而言,這種商品就是書,更精確而言是實體書。我極其喜歡把書帶回家、裝配書套、清出空間擺至架上的過程,當然也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書。說來慚愧,高中以來多數陸陸續續來到我書架上的書我都未曾完整讀過,閱讀量與購書量之鴻溝根本無法以外務太多為理由來填補。不過我還是持續進補藏書量,貪戀這種購物的過程及其帶來的療癒感。
備考的半年裡我一如既往地購書。學校每學期都會與業者合作,在校內擺上書展,金額老實說不比網路書店打折後便宜,不過久違的漫無目的地尋書、選定後帶到櫃台購入的過程還是令人不由自主被吸引過去。當週我每日到訪,即便最終只入手三本小說,殘存的療癒感卻填補了兩三個禮拜份量的情緒黑洞。二手書攤購書效果更甚。真正喜歡的書在此比在一般書店更難尋,不過價格相對也更低廉,找到愛書之喜悅也非一般購書所能比擬,屬於高難度高報酬之療癒感來源。
以上開銷使金錢在備考的我手中往往迅速流失,不到月底就揮霍一空。不過我亦相信,錢錢沒有不見,只是成了支撐我備考的療癒感。直至倒數三十日左右,我才發現在我與身旁較認真的同窗之間,好像有一種共通的療癒感,持久地灌溉備考所需氣力。
備考期間的三次模考都結束,剩下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講義等大範圍無差別知識補充的複習總算告一段落,寶貴的時間要留予利用錯題填補缺漏知識點的精緻複習方式。作為前兩年學業荒廢於最後一年才拼命補救且患有「新課綱主題式編排適應不良症候群」之處境十分危急的社會組考生,我決定把時間的籌碼盡數押寶於社會科的賭桌。三學期份的社會科自然不是倚仗自己臨時抱佛腳便能攻克;剛開始寫題目時,訂正總字數看上去比題目總字數還多,其中許多甚至連詳解都讀不懂,只能求助老師。向老師提問的外部效益便是老師在解題的關鍵點外,還會額外補充許多相關內容,複習效率絕不是埋頭苦讀複習講義所能及。開始寫題目與問問題後,我發現有班上有兩三位同學亦知曉問問題的效果,就習慣性的在課前寫過大量題目,再準備問題請教老師。
考前一週,我們問遍各版本題庫的各類難題,甚至彼此先後問以至於老師都背起題目;不過錯題也漸漸少了,後來老師都詫異當節課我們竟然沒有準備問題。這本是件好事,畢竟「少錯幾題」是最初我們開始問問題時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但當手頭終於沒有問題請教老師時卻突然有股莫名的悵然若失籠在心頭,彷彿原先有錯有問有學的穩定備考生活突然洩了氣,動力的破口等待療癒、填補。
於是我在此稍歇,將複習進度都放下,在用以調整作息與心態的最後一個星期回顧備考的過程。八月的愁緒凌亂、不知所措,九月試圖以進度束縛自己卻終究失效,十月讀讀停停,又因文學獎趕稿停擺了一個多禮拜;十一月大破大立,拋棄過去的複習進度、各科從頭複習,乃至十二月與一月總結成果、只針對錯題提問、複習。在諸多感嘆、懊悔之餘,我驚喜地發現,將我運上軌道、填充燃料、推進衝刺的關鍵除了消費的快感外,影響更大的竟然是「學習」一事本身。
伴我三年的歷史老師在我們仍掙扎於重心自外務轉入課業的時候曾預言:「你們考完升上大學、出社會之後,會懷念還能夠讀書的這段時光的。」時下我正愁苦於學測範圍太大無從複習起,只一笑置之;當學測終於近在眼前,我發現使我不斷學習的,恰是「讀書」所帶來的的知識的大量補注。國中時我悉心準備每一次段考,於是我在並未流失多少國一、二範圍知識的狀態下就開始備考,複習自然容易,不過一遇到低潮期便容易缺乏探索的動力而難以跨越那堵「牆」。高中則反之:學業被我拋諸腦後,備考時反而因進度落差使每次複習幾乎都是接收新知,問問題亦成為擴展課綱外知識量的重要來源,而這種持續且大量填補新知的感受老實說十分療癒,使複習的無聊與焦躁也容許忽視。我也相信那幾位與我共同在備考後期艱辛地拾起好幾本書輪番諮詢老師的同學們也享受這樣的療癒感,因他們在問問題時那不屬於備考後期煩悶考生的雀躍神情。
我撰稿的現在恰是元宵節隔日凌晨,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已隨昨日與除夕遙相呼應的此起彼落的煙火聲終了,等候著我們這群高三學子的除了對政府試圖以一千兩百元補貼收買我們多八個月役期的忿忿不平或無可奈何,還有對接下來半年無學業壓力的空白期該做些什麼乃至這期間需描繪、定稿之生涯規劃的茫然。於我而言,我深刻體會自身閱讀量的匱乏,因此想盡可能在接下來的半年間多看點書,不過自學測後三週以來,我只看完一本散文集與一本清末志士的革命史,效率遠不及想像。其實在學測以後,圍繞著明確的考試目標的生活型態瞬間湮滅,我嘗試找回半年前的高二生活型作為模板試圖重塑之,卻發現我始終缺乏如備考時起居間都清楚知道自己應辦事項和目標的龐大動力——或許就是缺乏大量且顯著的知識補充產生的療癒感,才無法逃離惰性與旁生枝節使人分心之科技的泥淖吧。
確實有些微小得不引人注目的事物——僅只是考生生活本身——療癒了我,於是慌亂無措的學測生漸漸找到備考的節奏,最終難能可貴地於考前讀完學測各科範圍。雖然早已預計我的生命裡將再不會出現如學測這樣全國普遍性的升學考試,但我冀盼類似的療癒感可能終有某天會重新到訪,再次治癒我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