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

今天介紹一本由幸福文化出版的心理學書籍,作者遲毓凱是一位心理學院的副教授,擁有20年的心理學教學經驗,常年在大學為高級經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
作者提到,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他是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對於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亞洲人而言,我們的心理學是人際互動為開端,若是由東方文化下的人創建心理學,他一定會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導致許多人看不進去心理學專業書的原因,所以作者想藉由這本書,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下手,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學習,然後導引出心理學領域的大師與理論,讓這些理論更貼近人的認知特性。
這本書整理了人生常見的20個困惑,引出20位相關的心理學大師及其心理學理念,的穿插他們的傳奇故事,最後從心理學角度給出建議和解決方案,盡量做到有料、有趣、有用。這本書的內容將分為自我與成長、感情與兩性、溝通與社交等三個部分。
「自我認同決定了人生定位」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以上幾個問題都是關於自我認同。這篇介紹到一位心理學家Erik H. Erikson,他認為"我"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與"他人"以一種相互融合的方式存在,"我"只能在"我們"中重建,"我們"被定義為一群分享一致的世界形象的"我"。
自我認同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我身分的確定,在青少年時期,我們對自我的實現與未來、自我的表象與真相一般會產生諸多不確定感,譬如"我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如果這些問題能夠順利得到解決,我們就能在社會群體中展現出忠誠的品質。
但在青少年時期就要明確自己的身分認同並不容易,他認為,人格在一生中一直不斷發展,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發展的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每個人主要的發展任務,若能成功完成發展任務,便會形成積極的品格。所以在人生關鍵期要解決關鍵任務,以養成特定的人格特質。
書中列出這8個時期的關鍵任務,指出在矛盾得到解決與解決失敗會形成的品格,譬如在嬰兒期,如果媽媽依自己的心情對待小孩,心情好的時候會主動抱起孩子親個沒完,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哭個半天也不管,甚至責罵孩子就只知道哭,嫌棄孩子,如此孩子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世界無法信任,形成"不信任"的人格特質。
又譬如在4~6歲的學前期,如關鍵人格問題能成功解決,就能養成為人主動,表現出積極性和進取心,若解決失敗,就可能會養成畏懼、退縮,並產生內疚感和失敗感。
在大學時期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換句話說,上大學時,談戀愛很重要。我們常會聽到長輩說,大學生就該好好念書,談甚麼戀愛,大學時期的戀愛多是無疾而終,不如多考幾個帳照,畢業後找個好工作,到時候再談也不遲啊。
在作者看來,這個時期談戀愛並不一定要所謂的"成功",在這一關鍵期,戀愛中的雙方會在兩情相悅中體驗親密感,見到心儀的人出現才會出現小鹿亂撞的感覺,跨過這一人生時期,年紀大收入穩定了,所謂的成熟了,就很難有當年的感覺了,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任務。
在作者的觀念中,對於青年和中年人,除了工作,愛人孩子最重要。在壯年期,該談戀愛談戀愛,該結婚結婚,該生孩子生孩子,該教育孩子教育孩子,這是人生這段時期最重要的事,做好了這些事情,生活才算完成。
只有把握好人生的關鍵,在關鍵時期做好關鍵事,踏穩人生節奏,順應人生發展規律做事,我們最終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以上這一段,只是書中的一個章節,這樣的舉例與故事總共有20篇,包含了"我們甚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如何找到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點"、"有沒有快速且易操作的減壓方法"、"在職場中遇到心儀的人,該試著談一場戀愛嗎"、"我的孩子究竟在想甚麼"、"別人施壓時,我如何開口說不"、"如何提高你的個人影響力"等等主題。
這本書不只是在講解心理學理論,而是透過不同的人生難題與需求,以故事的方法,搭配適合的心理學理論,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心理學的原理,也借此解決讀者在碰到人生難題時,該用何方式應對。
對這本心理學書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購入閱讀看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裡會分享書本介紹與讀書心得,讓你快速了解這本書的重點,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購買來閱讀完整內容。這個專題不須付費,但也歡迎贊助。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