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夏天必然種節瓜

■ 袁易天(香港)
今年夏天,一直在下雨,行文之時已是八月尾,坊間開始叫買中秋月餅了,仍然在下雨。而且今年的熱帶氣旋也叫人不爽,都在南海形成,有一個低壓槽在香港以東出現,差一點點就成為熱帶氣旋。這些小風暴,形成時間短,不似以往的颱風,在太平洋慢慢轉過來,有一星期或十天時間讓你準備。小風暴幾天就吹到大門口,姑勿論風力是否強大,但是必然又帶來最少一星期的雷雨。
由四月到八月,我不停落種籽,希望在每次三到四日短暫放晴的空間,善於在潮濕氣候生長的瓜瓜豆豆可以成長。然而四個月了,看著各種作物在漫長的雷雨中淋溶,就算是長豆角、青瓜、絲瓜和茄子,收成期縮短到祇有兩個星期左右,植株便開始衰老。唯獨是節瓜,它成為了今年濕季節的經濟支柱。
從小到大,夏天都種節瓜。節瓜又稱毛瓜,嫩瓜皮色清翠,帶有不規則白花斑,表面長滿剛毛,頗剌手。早春落種籽。在室外,需要保溫。清明節前後,乍暖還寒。四月初,瓜苗可以移種,等著它們抽蔓,摘側芽。然後挖開田壢施入大量固體肥料,回泥;再在土表鋪上厚厚的一層稻草,既護土又防雜草。
就這樣又一個星期,瓜蔓在地上茁壯成長,便需要用竹枝搭好瓜棚。老一輩農民,因應不同的瓜豆生長特性和需要,搭建不同的棚架。長豆角有人字棚,冬瓜有冬瓜棚、青瓜有青瓜棚,節瓜有節瓜棚,形態不一。
之後,開始引蔓上棚。同一時間,所有瓜蔓如長蛇上竄,一路繞著竹枝往上爬,朝氣勃勃。這時候,有部份瓜蔓長出了雄花。如在地上長出雌花,一般都會打掉,不容許長出地腳瓜;希望它們能夠將生長的能量,盡量施放在在伸展藤蔓,以便長出更多果實。
進入五月尾,天氣漸漸炎熱,節瓜也開始上市。小時候,家裏在雞鳴過後的凌晨採摘嫩瓜,在五時左右必要運到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在六點便會散市,所以稱之為天光墟。十歲小孩凌晨時份睡意正濃,被叫起來工作,心情肯定不快;如果遇上下雨的日子便更可憐。半夜三更採收,要在額上帶上頭燈,像個曠工。節瓜長在瓜棚頂,利用頭燈照明,抬頭尋找。雨下得一塌糊塗,落在臉上的雨水會沿著兩腮往下流;伸手摘瓜,又好像有意舉高袖口,盛接冰涼的雨水。雨水沿著手肘,一下就流到了腋下。雨衣外在淌水,雨衣內也有涓流,好像是自己作弄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現在說到節瓜,總會想起這些不爽快的日子。等到節瓜藤縮葉老,結出的節瓜也不再精神亮麗,節瓜的季節也近尾聲了,差不多立秋。立秋氣候便轉,秋風會起,日夜溫差會拉開,通菜都開始長出花蕾。雖然學校才開始放暑假不久,在農田上,便要換季。芥蘭可以培苗,準備中秋移種。
不過今年,八月尾聲,我開始再培節瓜苗。以前的經驗,九月種秋茬葉菜,天高氣爽,該落的雨都落完,要打的季風都登陸大陸並且消散。這幾年呢,六、七月未必打風,等到九月、十月、十一月才來熱帶氣旋。秋冬葉菜播種時間,需要看著風雨後移。以前九月有節瓜出墟,稱之為尾水瓜。要是遇上早來的寒露,很快凋謝。
今天,九月,我的節瓜才四葉齡,雨還在下,整塊田七天會淹一次大水。由早春開始,將節瓜種在網屋內,懶得每天跟瓜蠅鬥早起床,不想每賣出一條瓜,都擔心客人打電話留言說瓜裏滿是白色的小蟲。用網屋,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幫節瓜人工授粉。因為人工授粉,每天都把節瓜長出雌花的節奏看在心裏,每一條成長待收的節瓜位置也在心裏。今年一共種起了三批節瓜,每一批出貨的時間和數量都掌握得到。好像突然間明白了節瓜,以前,好像不太了解、不太關心它。
今年的品種是七星仔,是一個我老爸教曉我的節瓜品種。七星種是廣東傳統農家品種。老爸由大陸逃到香港,後來在新界種菜。母親說,老爸找了七星種回來種。我覺得這個名字挺有氣勢,問老爸點解叫七星仔?他說第七節便開花,產量高。他種的七星種沒有留下來,我見種籽公司有售,買回來試試。老爸早移居加拿大,九十多歲這幾年開始有腦退化了;種七星種節瓜,一些好像不太重要的回憶會浮起來,不太重要,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但好像,是自覺想有這種不太重要的回憶……唔,算了吧。種節瓜,想到夏天半夜的豪雨,由手肘流入腋下的不愉快記憶,但卻說不出七星仔田間的表現。今年近距離地觀察,第七節,不會結果。但,七星仔都算豐產,雌花很多時是兩個前後接著出現的。
在種籽店看到有七星仔種籽,好像褪出視野的傳統品種,再次冒出頭。我喜歡歡傳統品種,可以自己留種。現在的種籽價格愈來愈貴。可是,這間種籽生產商的水平一般,一包種籽出來四個形態,形態之間的差距令人吃驚。有長條形、葫蘆形、圓柱體,以及上窄下闊的飛彈形。為何混亂如此?模不著頭腦。
我便選了稍為飛彈形的留種,或者要幾代下來才可以穩定?或者說,這個七星仔與以前的七星仔,可能根本是同名不同種。留種的位置多數選第二或第三雌花,結果位置多在瓜棚的半腰位。留種瓜需要大量養份,所以它的產量會受影響。一般都會讓留種瓜生長到整棚瓜完成採摘為止。
通常採收嫩瓜,重量大約4百克左右,8到9英吋長,直徑最寬度約3英吋。一個完全成熟的節瓜,通常有15到20港斤重,表面披上白粉。從外觀難以分別它是老節瓜還是大冬瓜。要把瓜切開來,從種籽分別。節瓜的種籽扁圓,像瓜子,但周邊有一個明顯的摺骨,但冬瓜籽身圓嘴尖,容易辨別。
節瓜和冬瓜,我說它們有血緣關係,太似樣。大冬瓜品種,一籐祇留一瓜,大品種40到50斤重為常態。但是冬瓜正常一蔓不止長一瓜,農夫以摘芯方法祇留一瓜。但選定唯一目標之前或之後,又總會有其他雌花出現,為了不影響目標冬瓜壯大,小瓜必須摘去。有時捨不得,讓多餘的小冬瓜長大到巴掌大才摘去。因巴掌大,外觀一如節瓜,所以可以混到節瓜裏一起出售。就我經驗而言,小節瓜有節瓜特有的清香味,但小冬瓜祇有相近的口感,卻沒有節瓜特有的清香。有趣係,留種節瓜當冬瓜賣,老身節瓜會失去了年輕時特有的清香,味道像冬瓜,可是常常帶有淡淡的酸味,這種酸味冬瓜卻不會有。在市場買冬瓜,冬瓜切開零售,因為夠成熟,可以從種籽外觀確認它是冬瓜還是節瓜。但是小冬瓜扮節瓜,卻有時因為種籽未完全發育,要留神才可確定身份。
對於老香港,節瓜和冬瓜各自有不同的味道和口感。要是你知道誰是誰,在烹調上是絕不會亂來的。一般來說,冬瓜會在大小暑前後上市,香港人會買冬瓜煲湯,以清暑氣、退熱火,加入薏米、懷山藥、蓮葉等等中藥材助興。所以冬瓜性味偏涼。
然而節瓜沒有這個明顯的功效,消暑湯不會用到節瓜,但是烹調的方法卻比冬瓜變化更大。節瓜可以煮湯,可以合上肉類燜燉,也可以把節瓜切成扁平的圓柱狀,豪華地加上元貝絲隔水清蒸,都是可以在食肆品嚐到的菜式。近年,我喜歡單用節瓜加一片昆布滾一個清湯,加點鮮薑米、鹽趜就是一碗賞心悅目的上湯。夏天,就靠它開解鬱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