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大人學 Podcast】關於「比較」這件事的聽後感

最近經由Youtube的演算法,推薦了我「大人學」這個Podcast,在其中一集談到有關於「比較」以及所衍生出的焦慮,究竟要用什麼方法去面對與處理,有興趣的可以試著聽聽看(連結如下)
針對這個主題內容,嘗試透過討論本集內容分享聽後的感想
從小到大的各式各樣比較,有增無減的焦慮感
唸書時期的成績、工作後的薪水、職場上的公平性、買房地點...等,不同時期都有不一樣的比較項目,無論是來自父母或是同儕壓力,甚至出社會後同事間的競爭,每一次的比較如同在心裡疊上一層石板,越來越重,越想逃避壓力與焦慮感就會越大,造成長期的焦慮與厭煩感。
學會與焦慮感共存;焦慮有時候並不是壞事情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花了很多時間唸書但怎麼樣都考不好,嘗試過很多方法寫程式碼,但別人一下就想到解決方式,看到越優秀的人想要越努力趕上的時候,發現怎麼做到達不到,焦慮與無奈感總是深深地打擊著自己。
作者分享要徹底擺脫焦慮感是不可能的,尤其發現越優秀的人焦慮感會越重,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克服這些焦慮感? 沒錯! 學著與它共存,習慣它總是一直陪伴著我們,有時候它會造成我們的壓力,但有時候它同時也是促進我們進步的動力,比較一定是進步的原動力,學會共存,以及將它轉換成促使我們進步的火種,這才是最重要的。
轉換注意力,找出自己「被需要」的價值,減少失敗的負面記憶
有時候執著在一件事情上,但結果往往不如預期,內心越會有恐懼感,這樣的焦慮也許就是造成失敗的主因,在《Happy Stress 壓力是進化你大腦的「武器」》這本書中提到
“在失敗的同時遭到辱罵、斥責,甚至是被毆打,而留下了極度痛苦記憶的人,往往會出現想要逃避那些失敗的反應。從短期的生命需求來看,這是必要的反應。當這個反應相當強烈時,如果加以否定,反而會形成更加鮮明的負面記憶。”
此時,我們要學習著找出「被需要」的價值,例如 :當了父母親後,會花許多心力在小孩上,因為小孩需要「你」才得以生存,此時的你內心也會有種責任感,促使主動去完成照顧的工作,雖然累人但也會充滿成就感,這個時候,根本無心在工作上花太多心力去與他人比較,自然對於工作上就會降低所謂的挫折感,就是一個轉換的成功方式。
向最優秀的人(目標)做比較,善用進步的複利效果
我們常常被比較的對象不外乎是身邊的同學、同事或同齡的親朋好友,因為被比較的這些人,家庭背景、經濟情況基本上都是比較類似的,我相信不會有人去把我們拿去跟郭台銘、比爾蓋茲、巴菲特這些超級成功的人士去進行比較與斥責吧!
我們處於同溫層,眼界上總是圍繞著附近的同儕,也因此看不到更高的層次,喪失許多學習的機會與對事情觀察的角度。因此,如果真的要進行比較,直接找最優秀的人去比,因為這樣才會讓我們去思考他人成功的方法,不會落入同溫層比較,無法進步。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但維持長久的進步,即使每天只進步1%,但在時間複利累積下,最終豐碩的成果,會令我們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