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事業行有余律:關於溝通跟表達意見

如果傳球是一種溝通, Jason Williams 是怎樣的溝通者呢?
如果傳球是一種溝通, Jason Williams 是怎樣的溝通者呢?

法律及商務知識粉專:四葉有魚-余宗鳴律師 運動話題粉專:余大/烏托邦的運動雜談

一、別人不懂我的無效問題與迷思

我們常常在問「為什麼別人不懂我」,參照「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內的概念,這其實是個「無效問題」,原因在於:
沒有人可以真的懂你,真正該釐清的事情,是你為了什麼目標,而需要讓哪些對象針對這個目標,知道並且確認對方最後理解到多少資訊跟想法,然後去瞭解對方現在已經有的資訊跟既存的想法,去想想在這之間,自己該做出什麼行動跟溝通。
所以重擬問題後,會變成「為了完成或做到某件事情,對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我該有哪些行動跟溝通,好讓對方可以在合適的角色上,協助這件事情」

二、公開表達意見是為了什麼

公開表達意見,有時候是想讓人懂,也有時候是想看誰會懂;所以表達的內容跟方式適合與否,還是取決於目的;這其實跟球場上傳球道理也很像,有時候是要傳到隊友手裡,有時候是要傳到隊友該跑到的地方。
再更細分一點,我覺得公開表達意見,目的至少可以分成倡議傳遞、問題喚起跟號召夥伴
倡議傳遞,重要的可能會是親切易懂;問題喚起,考慮的則側重於感同身受;號召夥伴,也許思考的是要埋下哪些篩選標準。
用清楚這三個溝通類型,也許對一些公開表達意見後得到的迴響,會看得更清楚一點,剛好自己最近在運動自媒體圈也觀察到一些事情,特別在這塊有感而發

三、邀約上的溝通與時間驗證自我

看到商業思維學院的游舒帆兄,有一篇精闢的邀約信件該如何寫的文章,自己也有些想法。
其實,約人參加活動或是聚會,不管是約的人或是被約的人,都有不少劇場跟門檻要去跨越;約的人,偶爾會想,我這樣約是不是很唐突,會不會被認為自己別有目的,人家拒絕會不會很尷尬……,很多很多;被約的人,當然也會有相對應的顧慮,這也都非常正常跟很好理解。
曾經在這個命題上,有過一種「篩選大於說服」的說法,但自己與人相處的個性上,最後還是喜歡回到「時間驗證自我」,這源自於自己對於被邀約者和自己間關係、信任維持的當責感
簡單的說,當曾經被你邀約過的人,都因為你的邀約而覺得在那次邀約有值得的收穫,那就不用做太多的說服,你過去的邀約經歷透過時間累積,就驗證了自我;但是,要做到這件事情,自己對於每次的邀約品質跟適合度,就要更加地去把關,不要為了單純的場面而去邀約,而是當人家真的問你「你覺得我去對我有甚麼幫助」這個問題時,你總是回答而且承諾做到。
同時,更重要的是當對方參與後,自己也要放下一些態勢跟架子,例如自己作為活動主辦人、圓滿落幕後的志得意滿,去跟進跟瞭解,當初自己跟對方討論的那些模擬問答,有沒有在參與活動後,真的落實跟完成期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