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歷經了許多爭執與衝突後,總會有些心得或發現。
我們會因著這些經驗去尋求正確的方法,隨著經驗的增長,越來越會溝通,
其中最顯著的技巧是「不要帶有情緒」。
不帶著情緒才能讓對方聽見你要表達的訊息。
但我們忽略了一個重點,這個重點是除了經驗的增長外,
我們的年齡習慣也在增長,所以這個重點在於我們個人的「個性與習慣」。
如果我們在學習中已經盡可能完成不帶有情緒的表達,
但或許有些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喜歡發生衝突,所以表達中本就不太會有高漲的情緒,可是在溝通衝突的雙方,若都彼此了解不要帶有情緒去表達,就可以讀到對方的訊息,這之間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沒看見事情的本質,最多是形成沒有強烈情緒起伏的溝通情緒與表達,結果衝突事情的本質依然沒有處理;更有可能發生的是,某一方較容易產生情緒起伏表達的人,認為自己因著情緒較為高漲而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錯了。
上述所說的個人的「個性與習慣」,除了包括自己可能從小就不習慣或不太能表達情緒,所以在我們認知的「不帶情緒的表達」中,站為優勢。
可是我們都忽略了,人卻有可能「腦羞卻不怒」!
「腦羞卻不怒」,實際上就是欺騙了自己,這是人性,因著自己長年的習慣成為事件而產生衝突,這下與生俱來的反應就是「閃避/保護自我」,也導致錯誤的目標出現,然而這就是隱藏的。
彼此想要處理衝突,並非將「閃避/保護自我」列為優先順序,而是『看見事情的本質、將彼此遇見的衝突事件處理到最好的狀態』。
衝突的事件可能是認為自己因為有年紀了,所以這個衝突事件是自己的長年習慣,本就無法或很難改變,所以會有「閃避/保護自我」的直覺反應,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正確,對方應該要接受而不是拿出來指責或將此形成衝突的事件。
若是這樣,永遠都無法完成溝通,彼此都沒有最好的答案,甚至因著某一方的「個性與習慣」,讓對方誤以為這個事件原來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錯,全都隱藏在情緒底下,而滲透扭曲這次事件的本質,讓事件越來越清晰,真理越來越模糊;但我要說的真理並非是一方一定是絕對的錯誤,而是彼此達到一個平衡點最好,因為全世界沒有人是完美的!
然而要繼續相處,就需要彼此真誠的面對「問題的本質」。
可以將這是自己的習慣、個性真誠的訴說表達出來,讓對方了解,但,對於事件的溝通平衡點上,彼此盡可能找到一個最美好的高點。
往往人們常說「彼此退一步」。這句話聽起來沒錯,不過可能在某一方堅持下都可能自己完全沒錯!想要理性的堅守自己認知的真理!要讓自己認知的真理下退一步,簡直扭曲了對世界的認知,產生天崩地裂的感受。
若彼此能真誠的在事件的本質中道出自我的觀點(含個性、習慣、認知等),那麼在這之間彼此能為這事件「貢獻」出什麼?意思依然如『彼此退一步』相似,只是用了『以退為進、彼此為這件事貢獻』,不堅守自己的個性、習慣、認知等,而是確信沒有人是完美的。
這樣才是彼此為衝突事件的本質來進步、改變。
彼此願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本來每個人就不完美,因此才能欣賞到彼此的優缺,也學習改變了自己,當我們都願意為此事貢獻些改變,那麼就能獲得不斷進步所嚐到的甜美的果實。
千千萬萬要意識到在「溝通當下隱藏的目標」。
因為你沒發現,對方沒發現,就會造成你我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