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校正之後(2)

全球化的校正之後(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結果,什麼都理解不了,更可說今天世界的困境,相當程度算是戰後嬰兒潮這一世代,當中多數人走向和平時期的官僚訓練,穩定的教育體制下弊病。當然啦,這不代表全部都是特定人的錯,只是這個世代基於自身容易成功的經驗,把油門催下去而已。

看來得拆開慢慢講。

首先,一個人是因為想去做餐飲業才去學廚藝,進而開了一間店,還是先有這個證照,才想去開餐廳?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台灣多數學生挑學校,幾乎都是考到什麼去念什麼,就算是技職體系,也不是因為超愛烹飪才去餐飲科。更多時候,只是因為學生自己也不知道幹嘛,在家做過菜或是喜歡吃東西,感覺好像可以就選了。

要說這是社會壓力,完全沒有自己的興趣?應該說是興趣的佔比高低吧,完全沒興趣的人是不會選的,至於多少比例是興趣,有多少比例是父母壓力、社會眼光,真的很看人。所以筆者不會說鐵定就是A或是B,這都太武斷,尤其經過自己手上幾千個案後,更不能做出如此保證。

入行工作是基於興趣、本職學能還是社會壓力?

先聲明,不是沒有學術研究做這方面,但就個人角度來看,要變成敘事詩還有很長一段路(按:敘事詩 narrative poetry一詞是想表達「一種確定可以流傳的故事」)。

首先,一個學生進入某技職科,出於自願到非自願間有很多程度,但畢業後通常就會口徑統一,變成「當初就是這樣想」。自願程度會影響到的不是修改記憶,是學習態度,對啟發自己進入這行的興趣有幫助,剩下的要看學習能力,天生的技能高低,像有些技藝很需巧手。

raw-image

其次,畢業後,具有相關技能者,就會去找相關工作,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轉行。這也是有很多理由。對於技職出身者,他學了這門技藝當然要用在這邊,不然學這幹嘛?所以常常是到走投無路,才會死心去產線當作業員。

第三,能入行者,成就會受到產業發展、市場大小影響,有些小型餐旅業更有繼承的差異。這些差別能否解釋必然成功?不行,也有狀況是繼承的子女做一陣子受不了,收掉去做其他行業的。

看來好像就跟亂數一樣。

個人的階級環境,限制了你對他人的想像

沒錯,筆者也是很久很久才慢慢能從實際行為,連結到比較大的系統上。就算這樣也不能說了解,只能說案例收集多了,較可以歸納出一些原則。

也就是全球化時說的技術轉型,屬於大概念上的移轉,基本食衣住行類的,不會有根本上改變。麵粉奶油換來換去只是換一家,天然改合成還是奶油,就算換一種食物也是要吃,在機器人時代來臨前總是需要烹調人員。若是過去在談就業機會時,我們會聽到非農就業(編:農業以外的就業人口,與經濟成長衰退有一定程度相關)、製造業、服務業……很多屬於薪資較低的藍領職業。

好像這些人的職業轉移,蓋個職訓所就可以搞定了?

很難啦,筆者必須說,對於能念到大學以上的高手來說,同等薪資職業轉換的困難度,大體上比技職體系要低很多。我們覺得,一份薪水十萬的工作,降轉到七萬很痛苦,但除非過得太奢侈,日子還是能過下去。但是高職出去的薪水如果是三萬五,打個七折就低於三萬了,這對藍領勞工而言是生死問題。

這概念就跟我們會說貧窮限制想像,是往上看。但若反過來從下層往上看中間呢?情況也是一樣。

不是每個人都有慢慢找好工作的資本

這當中還有年代的問題,現在50幾歲以上的勞工,經歷過經濟起飛跟中國磁吸,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房產,退休金低歸低,把子女薪資算進來,加上自己加減打點工,全家人是能過得去,日子變得難捱但還不會走到困窮。

但如果是40歲的勞工,小孩還在念中小學呢?那狀況就是極為慘烈,阿公輩還留有點東西,像是鄉村透天厝,舊歸舊至少能住,生活成本上升,全家人勉強還在可以維持的狀態。倘若阿公沒留東西,那這家庭就真的很緊繃。

所以家庭整體的支持能力,會影響小孩在技職體系出去後,面對社會的風險承受力。這指的不是創業,是挑工作跟忍受惡劣工作的承受度,會大大影響轉業意願,也就是我們說的「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只好一路拖到這行實在做不下去為止,然而十年過去,要轉換也很難了,因為可以找的工作薪資更加糟糕。

raw-image

事後來看,十年前趁年輕早點換工作不就結了?這是幹話,人不是只有求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希望,對未來的期望,就算原本的薪水不高,但至少每個月可以存幾千塊,或轉成讓自己愉快點的娛樂(轉蛋?)。要他在當時立刻轉行,薪水馬上打七折,那一點點希望就會瞬間被摧殘殆盡。

筆者不清楚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對這些生活在線上的勞工而言,幾百塊的娛樂或許就是他能撐下去的動力。

但為何他會選擇這職業?又或者為何決定要跳出去?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0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當快樂變成目標,每個人都不會快樂,因為快樂兩字沒標準,你總找得到更刺激的東西。 前面說過,快樂跟金錢的關係有正相關,但隨著收入變高,快樂增加越少。這也代表,包裝享樂主義的進步分子,是在揮霍世界累積的資產,讓人類走向毀滅。畢竟要追尋更大的快樂,每多走一步就得付出數倍的代價,而這個代價誰要買單?
先來談談,筆者以前念大學時講的全球化是什麼。 第一、遵守共同的市場秩序,具有相同的價值規範 第二、促成更大的經濟利益下,要照顧國內受害的族群 那現在所說的全球化呢?就這些年看起來是: 第一、市場秩序不同沒差,不尊重市場也沒差,成本低能賺錢就好 第二、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欸,這怎麼看怎麼怪吧。
台灣現在人覺得生活難過,並不是虛像,正確的說法是每個年代的人,在每個時代都覺得日子難過。因為人是比較的動物,總會想要日子過更好,故真正的情況是,過不了期待中的日子,就會覺得日子難過。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這裡請讀者思考一下,是「先有技術上的改變,而我們發現這項技術在應用上,可以改善我們生活,促使生活水準提升」,還是「先有技術上改變,而不管怎樣就先去用了再說,生活水準就能提升」?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當快樂變成目標,每個人都不會快樂,因為快樂兩字沒標準,你總找得到更刺激的東西。 前面說過,快樂跟金錢的關係有正相關,但隨著收入變高,快樂增加越少。這也代表,包裝享樂主義的進步分子,是在揮霍世界累積的資產,讓人類走向毀滅。畢竟要追尋更大的快樂,每多走一步就得付出數倍的代價,而這個代價誰要買單?
先來談談,筆者以前念大學時講的全球化是什麼。 第一、遵守共同的市場秩序,具有相同的價值規範 第二、促成更大的經濟利益下,要照顧國內受害的族群 那現在所說的全球化呢?就這些年看起來是: 第一、市場秩序不同沒差,不尊重市場也沒差,成本低能賺錢就好 第二、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欸,這怎麼看怎麼怪吧。
台灣現在人覺得生活難過,並不是虛像,正確的說法是每個年代的人,在每個時代都覺得日子難過。因為人是比較的動物,總會想要日子過更好,故真正的情況是,過不了期待中的日子,就會覺得日子難過。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這裡請讀者思考一下,是「先有技術上的改變,而我們發現這項技術在應用上,可以改善我們生活,促使生活水準提升」,還是「先有技術上改變,而不管怎樣就先去用了再說,生活水準就能提升」?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