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驗轉化成舊經驗,得從「我做過」開始成形 文/黃莉莉園長,圖/月婉綺老師

    課程中的動力是孩子們逐漸發展,與動機確定後,彼此交互合作後,而努力的一種過程與顯現。

    小小的手,握著工具,總覺得工具過大,孩子要能使用,得要經過大人再三確認,並且同意後,才有機會。

    像這樣的機會對孩子來講,隱藏著太多吸引力。想要試試看,摸摸看,甚至想要透過使用它來解決各種問題。

    安全當然是必備的條件與原則,破除之外的選項,似乎沒有什麼理由去阻止孩子使用工具。

    我們會看見當老師做了示範,孩子也在安全的範圍內且用正確的方式,解決了腦中所架構與期待中必須完成的,

    對孩子來說,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孩子的心中,會成形一股信念「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這種信念著成形,將會促使孩子有信心去面對自己的下一個挑戰。

    就像製作火車組的小朋友,討論著車廂的材料與輪子的固定。不管是用那一種工具或素材,

    都是有意識的在行使自己的自主權,可以掌握的感覺,對他們來說這種掌握會非常有安全感。

    這是在傳統教育裡,較難看見的。

    這一組的孩子拿著老虎鉗,企圖剪斷粗鐵絲。

    多少力氣的拿捏,心中的掌握度也成為一個極為珍貴的資料。

    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著計劃,設計圖是共同討論出來的,這當然有著一段小小小的歷程。

    這過程所經歷與學習的,會形成他們的舊經驗。這些舊經驗也都在未來需要使用時,透過大腦的整合,自行提取運用。

    分工合作,是方案課程必需有的階段,各自努力,會成為一種氛圍與學習模式,沒有人會閒下來,

    因為每一個人對於工作,所抱持的信念都是「我們有目標,我們要一起完成」。

    這樣的訓練都可能在他們的先天特質中,不斷的加乘上來。

    山洞組的孩子想辦法讓紙箱的山洞站起來,也認為要加上草、樹木、和土。

    孩子的想像力與天馬行空的優勢,創造了課程中極大的趣味。

    總得試試看,比劃與測量是一定要的。

    工作節奏孩子自己設定,老師總是在一旁觀察與記錄著,有時得要是適時介入與引導,

    以確定孩子在工作中突然有困難時,可以視時候給予一些幫助。

    對孩子來說,課程進行時,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是共同協助者。是一個「較有能力的人」在一旁共同參與課程。

    甚至老師也可能只是一個助手,或是學習者。因為有些東西老師也不見得懂。

    不懂時,就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發下學習單讓孩子把問題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商討,或從書中一起找尋答案。

    所以老師的不是「全能者」的角度是被允許的。這跟過去傳統教學裡,老師是「全能者」,總是扮演這教育者的觀點是不一樣的。

    有時候,小組的討論,必須將想法成形,成形的過程一定是處於一直不間斷的討論中,

    就必須要有人說話,要有人紀錄。不要以為這要多大孩子才能做到。

    像這樣的景象,對他們來說,小班時的他們就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了。雖然大人對所畫出來的不太理解,但經過他們的解釋與說明,

    大人往往會從他們所敘述的過程中找到驚喜,「哇!原來他們理解,他們都懂得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所以不要小看小小的方案課程進行中孩子所收穫的。

    每一個組別在運作中不單單只是組別的事。

    每當老師發下學習單,親子互動的結果,總也能有機會讓答案愈來愈清晰,也滿足孩子求知的渴望。

    於是,孩子所提供的資料,就成為他們可以繼續下去探索與研究的其中一個元素。

    就像這一組負責平交道的孩子們 。將舊紅綠燈改成平交道,也在素材的找尋中確定好可以使用的材料。

    準備躍躍欲試的心情,其實也是個誘發學習動機的心理狀態。

    「認真」是方案課程中一定會看見的畫面。他們的所知所行都有著目標與企圖心,

    這種適合挑戰的氣質,也必須從小就開始有著訓練,這當然不是在課堂中念念讀本,乖乖坐著寫寫注音符號就能獲得的。

    這圖像中的平交道的確努力了不少時間。孩子們到底滿不滿意,他們也給自己保留彈性空間,

    或許在過程中,想法會改變,突如其來的變化,通常孩子的接受度也很高。總之小組氛圍的美好,也是繼續下去的動力之一。

    這過程也不是沒有發生衝突,但所有過程中產生的衝突,都是有利於發展的一種途徑。

    真正有需要專家的時候。孩子不會客氣,他們對於尋求幫忙,很習以為常。

    對於尋求幫忙的方式經過多次的鍛鍊,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我覺得這也是發展社會行為的一個小部分。

    這一組做鐵軌的小朋友,跟冀光老師約好,老師也用著正確的觀點在帶領孩子。

    孩子找好木頭,裁切好他們要的大小,也想辦法將鐵軌連接起來。

    有時這樣的過程,專家真的不可或缺。學校的專家,或家長成為專家,都是課程發展很重要的一環。

    對於概念的成形,中班的孩子尚在發展中,我們都期待著有一天孩子當他們有問題需要解決時,

    那經驗中的過程,有著自己的資料庫隨時能提取的能力。對他們來講,並不複雜就是「我願意解決問題」。

    而這之前的訓練與給予,真的不簡單,應該說其實是「夠複雜的」。

    每一天的討論,成為孩子們長期記憶中可以輸出與輸入的一個循環。

    新經驗成為舊經驗,有著一大段極需要運作,與嘗試的實踐。

    成人需要不怕麻煩,且認知必須正確,才不會成為課程中的殺手。

    如果總是擔憂著,討論就一定要有結果,創作就一定要有成品,一切都只為了交差,

    那麼這樣的課程很虛弱,也可能是個學習的假象。

    我們不免要不斷的再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不要急著要交代,或交差了事而太急促完成課程帶領。

    也要叮嚀家長不要看不見就以為沒有,那潛藏的東西,必須仰賴時間的累積,與正向循環中才能逐間清晰明朗。

    若是這兩者倒過來,那麼就算看見了你我所以為的成品就開心,那麼也挺危險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看見孩子,傾聽孩子,遇見未來幸福的起點,就在這裡。 飛玩不可/蒲公英家藝術幼兒園當您…遇見蒲公英… 就將展開一段美麗的……相遇 決定孩子教育的那一刻,是從這個選擇開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