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永不止息的教育改革?!

教改在台灣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罵人的髒字,至少所有人提到教改都不免會搖頭嘆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教改不是匯聚了眾多傑出腦袋開過無數的會議,動用龐大的社會資源才形成的政策嗎?更令人覺得困惑的是,為什麼當初教改的目標似乎都達成了,但是學生卻壓力愈來愈大,補習班愈來愈多,學生素質愈來愈差,民眾失去對公立學校的信心,有能力的家長不是把孩子送到國外是就是私立中小學,為什麼愈改問題愈多?。
當然,我們可以怪罪很多人,怪那些象牙塔裡的蛋頭學者,怪李遠哲院長,或者李遠哲院長將責任推給李登輝總統,吳京部長。不管是憤怒的家長或委屈的老師,都有他們無可奈何之處,雖然主政的官員也可以振振有詞,從各種國際評比之中,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
比如說,不久前公布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測驗中,我們的學生在全世界七十幾個主要國家中,數學與科學都是全世界第四名。
我們孩子的數學與科學成績的確還不錯,但是PISA的另一項調查卻發現,這些很會考試的學生卻對數學與科學完全沒有興趣。換句話說,我們的學生只是在補習班的反覆練習之下,很會填寫出標準答案,可是反而完全失去了追求知識的熱情!
而且從PASA的閱讀測驗成績這次還倒退15名,也看出台灣孩子的學習危機,無法閱讀PISA測驗中長篇的文章,進行迅速理解與推理、批判的高階學習能力。
如何讓孩子擁有面對未來競爭所需要的能力?
前些時看到一篇前台大教授巫和懋的專訪,他曾經是台大最頂尖的教授,被重金挖角到北京大學後他才敢講實話,他表示,教改希望為學生減少升學壓力,但學習沒有競爭與壓力,到了大學畢業還是馬上要面臨全球勞動市場殘酷的競爭啊!他甚至明白主張不能常態分班,要恢復菁英教育,培養傑出人才。
他的主張是不是非常政治不正確?是不是很剌耳?
不過我也想起李家同教授曾講的:「現在要快樂學習,以後會變得不快樂!」
若問我意見怎麼樣?對於整個教育制度或是否鼓勵所謂菁英教育,我也想不出適用絕大多數人,或符合台灣現在社會氛圍的好方法或好制度,但是對於個別的孩子或家長來說,我覺得答案倒是比較簡單──重點不在於快不快樂,而是孩子的動機。當一個人有動機,再辛苦也能承擔,甚至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花再多時間流下再多汗水,旁人眼中的折磨對他來說都是享受。
因此,想辦法找到孩子的興趣,引起孩子的動機,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才是父母師長應該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廂情願的以減輕孩子的壓力為目標,追求所謂快樂學習。
不過,我倒是對於幾項即將在台灣落實的教育政策充滿期待。
首先是已經開始實施的實驗教育法,允許公立學校採用體制外,不用課綱,自訂課程的方式辦學。
第二是107年起,大學學測國文科選擇題會採用PISA的閱讀測驗方式,將考題長度、難度與廣度都增加,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定律下,可望我們的孩子會被迫大量的閱讀。
第三是107年新課綱實施後,理想上,我們的高中學生就會像歐美高中生一樣,沒有「同班同學」,因為每個學生理論上是「跑班制」,像大學生一樣,自己選自己想修的課程,不再是所有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讀一樣的科目。
不過,這些理想是否能真正實現,還要所有人有共同的認知與體會:時代變了,孩子所面對三年、五年後的未來絕對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與現在,完全不一樣。
面對愈來愈複雜、知識產生的數量早已超乎想像的快速變動時代,孩子必須擁有的能力,不只是現在既有知識的學習,而是能否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態度與能力。孩子是否能主動學習,自律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控權時,他們才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不必再假手外在的督促。
而且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現在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發揮思考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做交換學生、從事國際交流……以及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這種從實際經驗中獲得調整自己,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對全球化競爭真正的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