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14什麼叫公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就算東西都各買一個也沒有用。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家庭中就是場政治角力,而且是沒有人會滿意的那種。

🍎怎麼了

一般而言,我們會強調給孩子個別專屬的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爸媽的關愛。但是我後來覺得這樣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做法,只在孩子還幼小的時候有用。讓他們感受跟珍惜,有種愛的教育的感覺,但是效果實在太有限了,所以我後來使用別的方法,讓孩子的思考成熟起來。
獨立的個體
首先,為什麼我說沒用呢,是因為孩子的人格正在發展,正在長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想法跟喜好。孩子的想法會慢慢地超出你的想像,但在此同時,他們的思考也還未達成熟,有很多反應跟感受是他模糊知道,但是卻又說不出來的。從我們自身的角度出發給予的東西,不見得是對方真正想要的。所以儘管我們給予再多的愛,也不見得是對方想要的模樣。而孩子還有一點與成人不一樣的,是他可能連自己要什麼都還不清楚
別怕孩子抱怨
抱怨才是溝通的開始,至少孩子想要表達想法跟感受,他開始想思考自己要什麼了。所以除了留時間給孩子,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陪孩子練習說出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別被「媽媽不公平」「爸爸偏心」這種傷人的話語給打倒,因為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成立一個家庭的你,已經處在一個政治結構,早已置身在這種鬥爭核心之中,孩子有了語言,就有尖銳的武器,他想要主導,想要揮舞武器。所以管理的重點不在「按耐」每一個人,而是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自由跟練習的機會,然後從中慢慢認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好好學習「語言」這個武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那到底要做什麼
在說正題之前,有件誤會一定要先澄清,也就是親子溝通的目的其實不是要分誰對誰錯,而是讓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事件中有機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呼應上一段的「認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言之有物,才是語言這個武器的重點。
「我認為」什麼地方爸媽做錯了,所以不公平。
如果我是爸媽,「我會用」什麼方法來處理才公平。
讓孩子提升到這個層次的討論,讓他感受不同角度的難處,那即便最後沒有結果,即便他面子還是拉不下來,但心裡還是能夠閃過那個念頭「爸媽其實沒有那麼不公平」「他們也盡力了」,我們的溝通就前進了一大步。
.

🍎複習一次

  1. 抱怨是來自於成長為獨立個體的思考
  2. 別怕孩子抱怨
  3. 一起思考跟討論情緒背後的想法
  4. 讓孩子能夠學會換位思考
  5. 讓孩子往成熟的方向前進
.
最後,我邀請大家陪我一起想想「自己想要什麼」這件事情
最後會附上一個影片跟一首歌的故事

#書包的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有的孩子很努力唸書,以為自己想要好的未來跟工作,因為爸媽都這樣告訴自己,但是真正認識以後才知道,自己努力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留住爸媽,因為只有在他拿出獎狀跟成績單的時候,父母親的眼光才會停留在他身上久一點。
請大家看看這個廣告
https://fb.watch/kUpW2rcYn5/ (翻譯版本:廣告裁判)
孩子一直都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麼,但也可能因此忘了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的想法。

#草東沒有派對 大風吹

另一個情況呼應了這首歌,是孩子沒有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或許想法也尚未成形,需要我們陪著繼續探究行為背後的理由。
當孩子吵著要玩具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問清背後的理由呢?
好的陪伴是陪孩子想清楚,說出心裡話,這時候我們往回探究,把A前因問得更清楚,就能夠引出孩子期望的C結果,更深層的A前因就更有機會說出。
最後,呼應這段故事,請聽聽草東沒有派對的大風吹,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練習說出心裡話,情緒都能夠被接住。
哭啊 喊啊 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啊
快 快拿到學校炫耀吧 孩子 交點朋友吧
哎呀呀 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啊
那東西我們早就不屑啦 哈哈哈 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孩子生什麼氣 🍎情境 大人總是說「不能生氣」「小朋友怎麼可以生氣」 但到底為什麼不能生氣? 說這句話的人自己不就正在生氣嗎? 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不行? 這社會充滿這種沒有道理的道理 你是否有曾懷疑過這個問題? 🍎怎麼了 我們被這樣養大了,開始複製上一代給我們的這些教條。 因為被說過太多次了,所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
小孩子生什麼氣 🍎情境 大人總是說「不能生氣」「小朋友怎麼可以生氣」 但到底為什麼不能生氣? 說這句話的人自己不就正在生氣嗎? 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不行? 這社會充滿這種沒有道理的道理 你是否有曾懷疑過這個問題? 🍎怎麼了 我們被這樣養大了,開始複製上一代給我們的這些教條。 因為被說過太多次了,所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