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一樣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某天下午會議回來時,一位夥伴把我叫住,跟我說想要要聊聊。他帶著哽咽地聲音訴說著近期感受到的委屈與不平衡,感覺所做的事情不被認同,甚至影響到了工作意願,現在情緒與事件交雜再一起,下一步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出現這樣的情緒,絕對不是一個事件造成,通常都是慢慢累積而爆發;我請他多分享真實情境,再從情境軌跡中去找出根本的問題在哪裡;那天聊了快兩個小時,最後他清楚問題點,也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後,心情比較平復的回去工作了。
隔天接近傍晚,一位夥伴打電話給我,他對於近期發生的一些種種,感覺不舒服,想從我這確認,公司是不是變了? 我聽了他的對於情境的描述與過程,明白問題點到底在哪裡,而他講的情境剛好我也參與其中,所以跟他分享了我的感受與認知;最後他情緒比較平靜。
上述情境,其實都是職場上很常遇到的狀態;到底為什麼這樣的情境會一再出現呢? 我認為,可以將每一次的溝通拆解,讓認知更貼近事實。
確定目的,帶回結果
你有遇過這樣的情境嗎? 在討論的時候有一個人自顧自講一堆,事情描述完立刻句點,如果你問他,希望接下來做甚麼? 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境 1.開始鬼打牆的將事情再敘述一次, 2.當下讓環境瞬間進入冰點;以上兩種,就代表講述者並沒有想清楚這場討論到底目的是甚麼。 因此,開啟每次討論時建議先設定《溝通的目》,並且釐清,這次的溝通是屬於『解決事件,還是解決事情』,最後記得 溝通是需要帶回結果的。
解決事件:可以快狠準,直奔結論,通常花的時間不會很長就能討論完。因此,可以針對事件的點說明,並提出解決選項,選完後得出結果。
解決事情:需要清楚描述情境,並針對想要提出討論的地方重點重述做個收斂,邀請大家一起從各個層面提出想法,進行交流,並找出最適合的方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相信嗎? 同一件事情透過不同的人描述,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每個人用的文字、語調、表情、張力、以及原先對這個人的印象分數都會造成結果的不一樣。
生活中很常會遇到,對方說了一句話,我們會開始陷入『他為什麼這樣說? 是針對我嗎?』這樣的情況時。當有人跟我說出現剛剛有這樣的感受時,往往我都會請對方在描述一次發生過程,並且再用我的理解進行重述,最後詢問『聽我講完後,你覺得這是在描述事實,還是再針對你?』 很常得到的結論是描述事實。
但這到底是為甚麼呢? 其實是因為不小心被情緒干擾而混淆了事實
當被情緒干擾而混淆事實時,最後很容易變成無效討論,尤其是沒有人出來按下暫停回溯鍵時。這時候,說的人一樣一直說他的,聽的人已經陷在剛剛的文字裡出不來了,接下來說的一字一句就像築起一道牆一樣,全部打回,完全聽不進去,或者出現反射性的抗拒。因此,適時喊停,倒帶一下,覆誦一次剛聽到的,並且用自己所理解重述,請對方確認是否雙方認知一致;沒問題再接續往下進行。真的有問題,也才有機會重啟討論,讓彼此能夠再找回認知共識,讓討論有效地繼續往下進行。
如果真的出現強烈不舒服感時,也不要隱忍,說出感受;因為你的忍,不會讓對方知道你不舒服了,只有說出來才有機會彼此說開,避免部必要的誤會。
適時暫停是必要的
當出現溝通沒那麼順利時,當下沒必要爭個輸贏,因為這只會讓情緒越來越被放大,而遮蔽了討論的事實;因此,建議可以先將對話結束,並且記錄當下進行的階段,另外找時間繼續討論。這場會議看似沒結論,但並不是無效會議,因為,硬往下討論可能只會花費更多時間,各自回去進行資訊消化、彙整梳理,才能讓下次討論更收斂聚焦,讓想法與認知拉回同一條線上。
確定了每次溝通目的,當發現認知出現落差時,記得適時喊停對焦,再繼續進行;當確認雙方認知不在同一條線上並且評估需要時間消化資訊時,也可以先將對話結束,另外找時間繼續往下;如果真的不舒服了,也要讓對方知道。讓討論回到事實上,才能讓事情推動更快更有效率,也能避免自己落入情緒漩渦中。
avatar-img
5會員
20內容數
小故事大啟發!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在無形中帶來不同的啟發與學習。 透過平台做為自己的手札日誌,記錄下日常與感受,也獻給閱讀文章中獲得共鳴的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觀、如事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場從早上十點開到晚上十點的策略會議;參加的主管,有些是第一次參與,因此最後請大家透過認領問題的方式輪流回答並發表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了甚麼;『為什麼你有這些想法,都不讓我們知道』就是其中一位主管說出口,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這是許多人在轉職時,常會思考的問題,也是許多社群平台或Podcast常被拿出來探討的議題;必須說,沒標準答案;因為,最後得出的結果需要考量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個性等各方因素綜合而得出
WBC棒球經典賽事第一場從2023/03/08開始。 當天下午,我正在與企業主們分享新創企業發展階段如何著手進行組織團隊佈建。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我認為,每位被選中的人,一定是企業肯定其能力,並且也是公司希望持續一起走下去的夥伴,確認意願並做好心理準備,都是開始交流前事先須進行的確認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這是一場從早上十點開到晚上十點的策略會議;參加的主管,有些是第一次參與,因此最後請大家透過認領問題的方式輪流回答並發表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了甚麼;『為什麼你有這些想法,都不讓我們知道』就是其中一位主管說出口,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這是許多人在轉職時,常會思考的問題,也是許多社群平台或Podcast常被拿出來探討的議題;必須說,沒標準答案;因為,最後得出的結果需要考量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個性等各方因素綜合而得出
WBC棒球經典賽事第一場從2023/03/08開始。 當天下午,我正在與企業主們分享新創企業發展階段如何著手進行組織團隊佈建。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我認為,每位被選中的人,一定是企業肯定其能力,並且也是公司希望持續一起走下去的夥伴,確認意願並做好心理準備,都是開始交流前事先須進行的確認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分享一個內耗的主題,我們常常為了他人想太多,腦子停不下來的問自己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對方那個舉動的意思是什麼?是我說了什麼讓對方這樣做的?對方到底這樣的行為有何意圖?當100個為什麼在腦子裡運作的時候,最可能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相,如經過分析,排除掉對方有意圖傷害我們的舉動以外,只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認知落差可能會對公司產生非常重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下屬無法理解領導者的指示或期望,將會影響工作的進展和結果。此外,這種誤解還可能導致情緒上的衝突和不滿,進而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因此,解決這種溝通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與人對話時說了一堆,結果對方插嘴說:「等等,上次不是說 XXX 」之類的回話,這是因為你們的對話沒有在相同的基礎,別人在你說的很開心時其實是滿頭問號。 如果先說前提對方就會進入狀況,比如:「上週會議中有提到 X 問題你記得嗎?」等對方回神你再繼續說。 在對話中建立共同的語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
Thumbnail
分享一個內耗的主題,我們常常為了他人想太多,腦子停不下來的問自己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對方那個舉動的意思是什麼?是我說了什麼讓對方這樣做的?對方到底這樣的行為有何意圖?當100個為什麼在腦子裡運作的時候,最可能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相,如經過分析,排除掉對方有意圖傷害我們的舉動以外,只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認知落差可能會對公司產生非常重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下屬無法理解領導者的指示或期望,將會影響工作的進展和結果。此外,這種誤解還可能導致情緒上的衝突和不滿,進而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因此,解決這種溝通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與人對話時說了一堆,結果對方插嘴說:「等等,上次不是說 XXX 」之類的回話,這是因為你們的對話沒有在相同的基礎,別人在你說的很開心時其實是滿頭問號。 如果先說前提對方就會進入狀況,比如:「上週會議中有提到 X 問題你記得嗎?」等對方回神你再繼續說。 在對話中建立共同的語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