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書】|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聲音版:https://player.soundon.fm/p/f77229d5-7a05-48c0-bd04-5ea7a290e4cc/episodes/6468855c-ca6d-4b1e-8625-2cf55db5bb2c

這篇想分享這本我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名詞解釋,多了份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的會帶入自身經歷跟著反思。

故事的主角是蛤蟆先生,陷入憂鬱、悲傷、沮喪的他在鼴鼠、河鼠、老獾三位朋友的安排下去找了心理師蒼鷺,開始了他的心理諮商。一開始他是為了討好朋友們而走進諮商室,而他原先預設的情況是心理師會直接告訴他如何變好的答案,但心理諮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唯有他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才想諮商時,才能真正的合作。而蛤蟆先生也因為給了自己這次讓自己決定、並且獲得對方全心傾聽的機會,最終恢復了活力。

我沒有心理諮商的經驗,前幾年兩位好朋友因為很擔心我的狀況,想替我安排心理諮商師,但最終我沒有預約走進去。那時覺得生病的人才去心理諮商,而我沒有到那種程度,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是在逃避不願去面對,更沒有勇氣在陌生人面前揭露創傷。

在看完這本書後讓我對諮商這件事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試想有位專業人士在約定的時間以及安全值得信任的空間裡,全心的傾聽你說話,光是這樣就很棒了!而我的一位完成諮商的朋友也和我分享,在現實生活中彼此都很忙碌,有時即使想找朋友傾訴也會覺得不好意思耽誤別人的時間,甚至會害怕說出口的話受到批判,透過和心理諮商師對談去梳理與探索自己問題的答案,理解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雖然在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但看著有勇氣走進去,進而做出改變的自己,真的很棒。

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

在這本書中蒼鷺心理師用的是溝通分析法,其中提到很重要的核心就是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

第一種兒童的自我狀態: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的思考、行為和情緒。

這個狀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自然型兒童,可以直接表達快樂、憤怒、悲傷與恐懼這類與生俱來的情緒。比如餓了會大哭、東西被搶走了會生氣、吃到糖果會快樂等可以直接反映出來的情緒。

下層則是適應型兒童,在兒童時期時父母或照顧者供給我們一切所需、給予愛,幫我們當風遮雨,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去承受他們的情緒,而為了讓自己可以生存倚賴照顧者,孩童時期的我們會去調整自己的基本行為,對父母產生順從、附和、取悅、並為自己的錯誤道歉。而當在感到憤怒時,也會因為無法對完全掌控我們,同時又照顧我們的人攻擊,所以會採取非攻擊性的方式發怒,像是彆扭、嘔氣、任性,以幼稚的方式表達憤怒,降低攻擊性。

看到這邊我才知道原來彆扭、任性、嘔氣甚至退縮都是在釋放憤怒的表現,而這些在童年時發展出來防衛機制,即便在我們成年後仍會因為某些話語或場景而被觸發再次重演。

我們探討的本來就是小題大作的事件。

我想起一個很小很小的事,在我很小的時候,有次爸爸帶我去吃麥當勞,當時我把番茄醬擠到了餐盤角,爸爸很嚴厲且帶有不耐的跟我說要擠在紙上,不可以弄到盤子上,我還記得當時的我坐在麥當勞的椅子上很緊張,緊張到我又擠到了盤子上,之後爸爸沒再理我。

這件事情很小很小,小到我沒有和任何人說過,然而這個犯錯的緊張無措感至今身體還是會記得。

在書中蛤蟆先生問蒼鷺說哭沒關係嗎?他的父親不允許我哭。蒼鷺回答他說:「你可以做選擇,看是要聽從已過世的父親的聲音,或是允許自己做主?」蛤蟆先生覺得討論已過世父親的聲音有點小題大做時,蒼鷺回答他說:「我們探討的本來就是小題大作的事件。」


和蛤蟆先生一樣我經常也覺得我的提問或我的感受是很微不足道、甚至會造成別人的麻煩的,如果用無視或壓抑的方式會輕鬆掉很多,但就像蒼鷺說的這樣的結果就像截肢,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而意識到擠醬汁這件事並不是要回頭去責怪當時的爸爸,而是讓我有機會當下一次有類似的情緒產生時,看懂這個情緒因何而產生,也許我就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對應的方式。

第二種人格狀態是父母型狀態:這個狀態指的是我們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言行舉止。我們會不自覺得像父母一樣的展現批評、憤怒、嚴厲,而這樣的狀態不只是對他人,也會對自己。

再沒有一種批評是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了。

當面對衝突或指責時,你總是會先檢討反省怪罪自己嗎?覺得都是因為我不好所以對方才會如何如何,甚至常常當某件事做錯了,或某個人被指責了,即便不是我經手或跟我沒關係,我都會硬找出關聯來覺得是不是我哪個環節做錯了,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就如書中說的在玩一種「扮演可憐的我」的角色扮演,讓自己落入難堪很蠢的狀況,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造成自己的不快樂。

長久下來,讓自己委屈、自怨自艾,討好他人,形成對自己評價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的「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狀態,甚至覺得自己反正就是倒霉鬼。

你知道嗎?這樣的自我審判、自我懲罰很可能會伴隨一生,就像無期徒刑。

看到此處我們或許可以暫停一下,將蒼鷺問蛤蟆先生的問題不急著做出答案,但可以放在心上:

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以及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第三種人格狀態是成人狀態: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在這個狀態下,我們,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我們能夠考量當下的狀況,並依據事實決定要怎麼做,或是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會立刻駁斥。也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但蒼鷺也強調這並不表示成人狀態是最好的狀態或是比其他狀態重要。

每一種狀態都無所謂好或不好,這只是描述一個人真正的模樣。而我們是否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自己,進而做出改變。

蒼鷺問蛤蟆先生說:「你總是責怪別人害你不快樂,你面對的選擇是:你還要繼續這樣多久?」

蛤蟆先生煩躁地說:「你要我怪自己,我不願意」

蒼鷺回答:「責怪別人是在兒童自我狀態下所做的,但當你處於成人狀態時,適當的反應可能是什麼?」

為自己的行為與情緒負起責任。


從你四五歲開始,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都會對你的人格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經驗會形成你對這個世界特有的看法,除非你決心改變。放下對他人和自己的責怪,負起責任,明白你可以自我掌權,你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溝通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在故事的最後蛤蟆先生從倚賴變成了對抗倚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並且勇敢做出了「你好,我也好」的承諾。


現在的我們已經有能力脫離巨人(父母/照顧者)的掌控,但同時也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負起責任,試著和自己的情緒連結,不要過度審判與責怪自己,因為你&妳已經很努力的長大了。


以上就是看完這本書後擷取出我覺得很有感的部分,而每一次的閱讀也會對自己的一些行為與情緒有了更多的認識與理解,在書裡也還有很多對話和內容是很值得親自閱讀細細思考的。


五顆星推薦給對心理學、心理諮商有興趣或是想更了解自己的朋友:)

📢關於更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794?sloc=main&utm_source=a78627&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307


安安你好IG🔎https://www.instagram.com/itsanntime/





avatar-img
12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安你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分享最近看到的在日本一項有趣傳統活動-「泣き相撲」哭泣相撲~ 想到相撲,是不是會馬上浮現超級壯的大力士相撲選手, 但這個活動的比賽選手卻是出生6個月到1歲半的小嬰兒~ 他們的比賽項目是誰先哭出來www
安安你好 你有聽過「五月病」嗎? 實際上呢這不是一個正式的病名,有點像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
安安你好 如果有在關注日本文化的朋友,應該會對於「www」的網路用語不陌生,它是從日語「笑い」的羅馬拼音「warai」的第一個發音字母「w」所簡寫來的,據說...
「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我的不開心都是你引起的」、「我的不安與焦慮都是你造成的」,這其實是一種我們很慣用的自我安慰手法,就像刺蝟一樣,我們用這樣帶刺的話語保護了自己,但我們也將決定情緒的開關交到了別人手上,同時更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可能。
「一顆一顆像星點般的日常小事, 你可以選擇讓它匯聚成銀河,也可以選擇讓它如隕石墜落。」
最幸運與最害怕的事莫過於遇見一本好看到讓人失去理智的書。 而《國寶》就是這樣一本書。 即使不懂歌舞伎,也能毫無障礙、著了迷般的閱讀下去,餘韻之強大,看完只想再看一遍。
這篇分享最近看到的在日本一項有趣傳統活動-「泣き相撲」哭泣相撲~ 想到相撲,是不是會馬上浮現超級壯的大力士相撲選手, 但這個活動的比賽選手卻是出生6個月到1歲半的小嬰兒~ 他們的比賽項目是誰先哭出來www
安安你好 你有聽過「五月病」嗎? 實際上呢這不是一個正式的病名,有點像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
安安你好 如果有在關注日本文化的朋友,應該會對於「www」的網路用語不陌生,它是從日語「笑い」的羅馬拼音「warai」的第一個發音字母「w」所簡寫來的,據說...
「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我的不開心都是你引起的」、「我的不安與焦慮都是你造成的」,這其實是一種我們很慣用的自我安慰手法,就像刺蝟一樣,我們用這樣帶刺的話語保護了自己,但我們也將決定情緒的開關交到了別人手上,同時更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可能。
「一顆一顆像星點般的日常小事, 你可以選擇讓它匯聚成銀河,也可以選擇讓它如隕石墜落。」
最幸運與最害怕的事莫過於遇見一本好看到讓人失去理智的書。 而《國寶》就是這樣一本書。 即使不懂歌舞伎,也能毫無障礙、著了迷般的閱讀下去,餘韻之強大,看完只想再看一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關於自我覺察及自我療癒的故事。書中的動物角色皆取自膾炙人口的英國童話《柳林風聲》,故事敘述了蛤蟆先生在經歷低落與無助的情緒後,決定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整個故事圍繞在蛤蟆先生的心理諮商過程。
Thumbnail
歷經三個周末終於把這本書看完拉🎉🎉🎉因為看一看就忍不住痛哭,所以花了一段時間平復心情,再繼續慢慢看完。 以下有雷💣 書中藉由抑鬱的蛤蟆先生與心理師蒼鷺的對談,一步一步講述到兒童心理狀態,在我們嬰幼兒時期無法理性地或有意識地思考父母的反應,而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父母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關於自我覺察及自我療癒的故事。書中的動物角色皆取自膾炙人口的英國童話《柳林風聲》,故事敘述了蛤蟆先生在經歷低落與無助的情緒後,決定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整個故事圍繞在蛤蟆先生的心理諮商過程。
Thumbnail
歷經三個周末終於把這本書看完拉🎉🎉🎉因為看一看就忍不住痛哭,所以花了一段時間平復心情,再繼續慢慢看完。 以下有雷💣 書中藉由抑鬱的蛤蟆先生與心理師蒼鷺的對談,一步一步講述到兒童心理狀態,在我們嬰幼兒時期無法理性地或有意識地思考父母的反應,而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父母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