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讀~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三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之後,另一本闡述人類經濟行為之非理性面。與前書一樣,也是由兩位作者跨域寫作,有著經濟學的理論與理性,也有著認知心理領域的觀察與推論,讀著讀著欲罷不能。中文書名並未把此書的重點點出,從英文書名(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eans So much?)方能抓住重點,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1. Top 1: 匱乏之思考模式
          好處:匱乏(稀少)的情況下會帶來專注紅利,亦是更有效率、更為專注。
          缺點:匱乏(稀少)的情況會造成目標禁列,也就隧道效應,眼光被設定框架,無法看到隧道外的東西。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佔據認知頻寬(也就是思考與注意力),最後成為惡性循環。例如飢餓的人只想到食物;沒時間的人,腦海裡都是未完成的事;孤獨的人,會特別注意她人成雙成對,自己形單影隻;貧窮知人僅能處理立即性的財務,無暇計畫長遠。
         而認知頻寬並非固定的,卻是可以改變。所謂認知頻寬包含流動智力,就是抽象思辨能力;另一就是執行控制力,如何計劃與專注。當資源變少時,人有效的認知頻寬會變窄,當資源寬鬆時,則會變寬,所以並非不成不變
  2. Top2:匱乏下行為
         匱乏後會有【取捨】,相反地寬鬆則多有【不選擇自由】。前者會有取捨,有時就有短視而無前瞻;至於後者寬鬆的狀態下,人可以不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容許失敗而不介意犯錯。想像富人投資失敗,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一個窮困之人,少了一天薪水就得餓肚子,他哪能停下手邊的工作去做健康檢查?他甚至得忍痛工作,直到沉痾時所需的醫療費用更龐大。
         資源稀少會帶來專注紅利,但作者顯然更側重它的副作用,甚而認為匱乏自己會製造陷阱,循環不已。過猶不及的專注會影響了表現,誠如父母過猶不及的愛,都是不利孩子成長。
  3. Top3: 打造認知頻寬:就是製造寬鬆
         匱乏的狀態下,那些重要但不即時的事就很難落入思考範疇內,所以對付貧窮、常常沒時間的情況,就是製造一點兒寬鬆,就像是前一本書所說的,與人約會早個30分鐘,可以避免遲到時可能導致的焦躁與失禮。或者定期一點兒儲蓄或保險,可以避免意外早成的借貸等連鎖反應。最後期限不如切割成數個期限,可以減少延遲 誤事。


後記:此書閱讀於2018暑假,心得書於2018-08-14,因應新聞台資料遺失,不得不加緊備份工作。

avatar-img
14會員
142內容數
兔走東西南北,所見所聞有感思,紀錄為了將來好回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野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相較家中原本有關大腦學習或認知的書籍,這本比較淺顯、平易近人。 作者以自身經驗,告訴讀者她如何從一位數學低能的人,進而成為數學領域的專家。或許可以說從0到100的過程,她學習理解的策略為何,她一一條列,並輔以簡單的大腦運作模式來解說她的學習策略為何有成效。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咀嚼之書,在第一次囫圇吞棗之後,頭腦中許多混沌思緒懸而未決,因此決定再讀一次。這一次的經驗與所得的喜悅更甚上番,最美妙的喜悅在於我終於感受到信仰存在的意義,也就是真正接受上帝為生命仰望的那顆星。
中文書名【生存的十二條法則】,英文書名是【12 Rules for Life】,在生存與生活上的用字上,在讀此書之後,個人認為中文書名翻譯的書名【生存】可能更貼切。人的存在就是一場場苦難與試煉不斷重複,從一開始哭喊就是在奮鬥,好運的話,含著金湯匙出生,奮鬥歷程會通順,但還是不免老、病與死亡
    此書名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仙杜瑞拉的成功記,畢竟對我而言,南瓜種植、料理與食用的經驗,比不上吃西瓜多。不過吃瓜者眾,種瓜者寡,吃瓜能吃出一本書來不常見,而種瓜處處是哲理,此書將農業上的真理應用在商業經營上,再加上作者頗風趣的文筆,讀起來輕鬆但條理分明,有趣。        
等待一朵花開,需要耐心,也需要信心。 書中描述許多大器晚成者,走過千山萬水,途中所見所聞匯集成養分,原本混沌難明的思緒在某個時間點突然清晰,俗稱開了竅,接下來的就是跳躍般的成長,似乎要補足早些年的空白。但,並非每個晚熟的人經過了年歲,就成大器,誠如身邊有些人就只有馬齒徒長,其他並無長進。
【大器可以晚成】的英文書名是Late Bloomers,表面上說的是那些慢熟慢慢發光的人,副標題其實更貼近作者的思想: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強調耐心在這崇拜早慧社會的重要。
相較家中原本有關大腦學習或認知的書籍,這本比較淺顯、平易近人。 作者以自身經驗,告訴讀者她如何從一位數學低能的人,進而成為數學領域的專家。或許可以說從0到100的過程,她學習理解的策略為何,她一一條列,並輔以簡單的大腦運作模式來解說她的學習策略為何有成效。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咀嚼之書,在第一次囫圇吞棗之後,頭腦中許多混沌思緒懸而未決,因此決定再讀一次。這一次的經驗與所得的喜悅更甚上番,最美妙的喜悅在於我終於感受到信仰存在的意義,也就是真正接受上帝為生命仰望的那顆星。
中文書名【生存的十二條法則】,英文書名是【12 Rules for Life】,在生存與生活上的用字上,在讀此書之後,個人認為中文書名翻譯的書名【生存】可能更貼切。人的存在就是一場場苦難與試煉不斷重複,從一開始哭喊就是在奮鬥,好運的話,含著金湯匙出生,奮鬥歷程會通順,但還是不免老、病與死亡
    此書名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仙杜瑞拉的成功記,畢竟對我而言,南瓜種植、料理與食用的經驗,比不上吃西瓜多。不過吃瓜者眾,種瓜者寡,吃瓜能吃出一本書來不常見,而種瓜處處是哲理,此書將農業上的真理應用在商業經營上,再加上作者頗風趣的文筆,讀起來輕鬆但條理分明,有趣。        
等待一朵花開,需要耐心,也需要信心。 書中描述許多大器晚成者,走過千山萬水,途中所見所聞匯集成養分,原本混沌難明的思緒在某個時間點突然清晰,俗稱開了竅,接下來的就是跳躍般的成長,似乎要補足早些年的空白。但,並非每個晚熟的人經過了年歲,就成大器,誠如身邊有些人就只有馬齒徒長,其他並無長進。
【大器可以晚成】的英文書名是Late Bloomers,表面上說的是那些慢熟慢慢發光的人,副標題其實更貼近作者的思想: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強調耐心在這崇拜早慧社會的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有一個中文字面上很難理解的心理機制「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可以說明許多人遭遇的人生問題。 「雙曲貼現」,是指人類的大腦傾向選擇眼前可快速實現的享受,然後得到滿足。即使一旦做了選擇,就可能會犧牲未來更大的利益。
Thumbnail
現代主流提倡,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生產力高低」,導致「留白」=浪費時間。 生活填滿了各種資訊、分分秒秒都不能錯過的同時 在吃飯的同時,滑著手機 和家人相聚時光,一邊辦公 填滿整個空白 但我們真的沒錯過?
Thumbnail
「匱乏」有時是一種心理上的幻覺。人們常常假定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所以拼了命累積,死命地追著金錢跑。對於妨礙囤積的任何動作,就會被視為是浪費、沒效率。
「注意力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說服的前導。」 我們都知道,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要,「價格」就會下跌;而現在有太多的資訊爭先恐後地想引起人們注意,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Attention)就會下降。
Thumbnail
在生活的洪流中,貧窮思維如同一股無形的潮流,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感知。貧窮本身並不可怕,這可能只是一時的低潮狀態,你該害怕的是否擁有貧窮思維,它不僅會使人蒙蔽雙眼,更可能讓我們低估未來成長和繁榮的無盡機會。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有一個中文字面上很難理解的心理機制「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可以說明許多人遭遇的人生問題。 「雙曲貼現」,是指人類的大腦傾向選擇眼前可快速實現的享受,然後得到滿足。即使一旦做了選擇,就可能會犧牲未來更大的利益。
Thumbnail
現代主流提倡,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生產力高低」,導致「留白」=浪費時間。 生活填滿了各種資訊、分分秒秒都不能錯過的同時 在吃飯的同時,滑著手機 和家人相聚時光,一邊辦公 填滿整個空白 但我們真的沒錯過?
Thumbnail
「匱乏」有時是一種心理上的幻覺。人們常常假定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所以拼了命累積,死命地追著金錢跑。對於妨礙囤積的任何動作,就會被視為是浪費、沒效率。
「注意力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說服的前導。」 我們都知道,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要,「價格」就會下跌;而現在有太多的資訊爭先恐後地想引起人們注意,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Attention)就會下降。
Thumbnail
在生活的洪流中,貧窮思維如同一股無形的潮流,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感知。貧窮本身並不可怕,這可能只是一時的低潮狀態,你該害怕的是否擁有貧窮思維,它不僅會使人蒙蔽雙眼,更可能讓我們低估未來成長和繁榮的無盡機會。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