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知道你的不知道:打開重新思考的力量──《逆思維》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自己的知識、侃侃而談,甚至一定要在社群媒體上跟人戰個你死我活才爽快。他們期待的是得到眾人的認可,因此不斷捍衛自己的信念,蒐集符合信念的證據,好證明自己是對的。
不過,當我們不願意去更新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就離真正的知識越來越遠。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就指出,若我們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學習「重新思考」的能力,以謙遜的態度開始,抱持著懷疑與好奇心,去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發現新的事物。他藉由大量的故事,分享重新思考帶來的力量,讓我們脫離檢察官(執意拆穿與懷疑他人)、傳教士(捍衛自己的觀點並視為福音)與政治人物(在意人氣勝過精確度)的模式,讓我們能以科學家的思考更開放地接納未知(雖然現在很多「科學家」也是固執地在捍衛自己的理論就是了)。

比起不知道,「一知半解」更危險

我們往往都滿足自己「已經知道」什麼,卻忽略了「要去知道」的事物。因此,學習重新思考的藝術,首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當我們在一個領域從新手進入到業餘者時,我們時常爬上作者稱的「愚蠢山」。我們因為一點點的知識而讓自己自以為「懂了」,可以對某個主題高談闊論,卻忽略了自己站的峰頂背後還有更高的山頭。就像是覺得自己讀了一些書或文章,就以為自己真的懂了「元宇宙」、「疫苗」、「伊底帕斯情結」、「斷食」、「典範轉移」,或對一些法律與政策侃侃而談。
相較於沒有知識,「一知半解」反而才是更危險的事情。因為它會讓我們自負,陷入過度自信的泥淖中。書中就有舉例,新進的住院醫師似乎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導致七月份醫院的死亡率增高。

培養自信的謙遜,離開盲目的自負

不過,為了避免自負,有些人則跳到另一個極端,凡事懷疑自己。但作者指出,真正的謙遜不代表自信過低,而是「關乎腳踏實地,認清我們也有缺點,容易犯錯」(頁76)。重新思考的核心在於,我們要培養「自信的謙遜」我們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也了解自己可能沒有正確的解決方式。「盲目的自負」為相信自己的能力,又對於唯一的解決方法執迷不悟;「自信的謙遜」則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對於解決方法抱持開放的態度。
作者提到,願意承認自己不懂某些事、願意修正自己信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表現更好;願意承認自己的弱點的領導人,反而越能辨識並超越自己的極限。
承認自己會犯錯,來點自嘲或許不錯。書中提到橋水基金的創辦人雷‧達利歐(Ray Dalio)曾說過:「假如你不自我反省,並且心想:『哇,一年前的我還真蠢。』那麼你這一年來肯定沒學到多少。」
我自己的做法是,「欣賞」你在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回顧」。如果你覺得自己過去怎麼那麼蠢,那恭喜你,你長大了。享受這樣的幽默感,可以讓我們更樂觀地去擁抱自己的錯誤。

異議網絡讓我們成長

不過,自己要從事重新思考,難免會陷入盲點。這時候,就很需要夥伴的協助。作者指出,我們需要「異議網絡」,「一群我們相信會指出我們的盲點,並且協助我們克服弱點的人。他們的角色是藉由督促我們謙遜以待自己的專業、懷疑我們的知識,並且對新觀點產生好奇,進而啟動重新思考的循環。」(頁130)
書中提到,通常高表現的團隊都有很強的異議網絡,因為他們不是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同在工作,而是實事求是地透過「有建設性的衝突」來獲得更好的答案。在一個重視學習成長、接納錯誤的組織文化中,人們更能擁有「心理安全感」,勇於坦率承認自己犯的錯,好讓這些錯誤於未來不再發生。相反地,當團隊的成員缺乏心理安全感,害怕犯錯會遭到譴責或報復,就會傾向隱藏自己的錯誤,反而讓組織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而無法進步。

少問「為何」,多問「如何」

我們雖然常將「對事不對人」掛在嘴邊,卻常常針鋒相對地批評別人的不是。作者建議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方法,那就是少問「為何」,多問「如何」。如果我們問某人「為何」要支持某個特定的理念、生活方式或政策,往往會讓他引起防衛心,進而更加堅信自己的信念。然而,如果我們問他們要「如何」實際落實這些理念、「如何」活得更好、政策會「如何」實際運作,這就會讓他注意到自己的知識缺口,進而產生比較正向的爭論。
例如,如果伴侶之間常常問的是「你『為什麼』沒洗碗?」、「你『為什麼』那麼累?」下一秒,往往就是產生因自我防衛而來的衝突。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試著問對方「我們要『如何』整理廚房?」、「你覺得要『如何』提振精神?」至少我們可以開啟新的思考方向與解決方案。

請不要問小孩「長大後要做什麼?」

最後,也是《逆思維》令我最印象深刻之處是,作者鼓勵我們不要太早就決定自己的職業,否則這樣的執著會讓我們傾向「加倍努力」,而失去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心理學家稱之為「認同早閉」,即「太早確定自我感知,卻沒有足夠的實質審查,然後不願思考替代性的自我。」(頁338)他發現,通常在20歲很確定自己職涯的學生,通常在30歲會成為最後悔的那群人。
大人很常會問小孩:「長大後要做什麼?」但作者認為,「職業是要採取的行動,而不是要聲稱的身分。當他們把工作視為他們做的事,而不是他們的身分,他們就會變得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頁339)
職涯不盡然是直線進行的,人生的路也不會因早年的某一決定而全然照著想像走。當我們重視自己做的事情勝過外在的標籤,我們才能更有彈性地去找到新的可能性,而非只是「照著計劃走」。
《逆思維》是一本相當值得閱讀的書,作者格蘭特透過生動的故事與搞笑的梗圖,讓我們認識重新思考的力量與好處。
重新思考讓我們樂於擁抱錯誤,更真實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讓我們可以與人建立有建設性的衝突,彼此成長;讓我們開啟對於職涯與人生的新的可能路徑,擁抱未知。
培養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強化自己的知道,而是樂於去探索自己的不知道。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過度自信與一錯再錯〉2023-08-01   我們往往過度自信。這體現在兩個方面:我們會過度相信自己的對訊息的掌握與判斷能力、也會高估自己成功的機率。如霍布斯注意到的,我們往往會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尤其在一些困難問題上,恰恰因為我們理解到這是困難的、是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對其沒有認識的,我們更容易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談到智慧,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智慧的呢? 是聰明嗎?還是懂得很多道理。 每個人都有他的專長與興趣, 對於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就會讓人覺得聰明,懂很多事。 這樣就是有智慧嗎? 但是當你問他不專精且沒興趣的領域,顯然他知道相關的知識就不多了。 而評價對方智慧者本身,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察覺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Thumbnail
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自我懷疑與恐懼的挑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身體習慣於已知與安全的環境,而任何新的挑戰都會引發防衛機制。然而,我們的內在具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能夠引導我們克服這些障礙。 當面對新事物時,懷疑和恐懼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正在試圖維持現狀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過度自信與一錯再錯〉2023-08-01   我們往往過度自信。這體現在兩個方面:我們會過度相信自己的對訊息的掌握與判斷能力、也會高估自己成功的機率。如霍布斯注意到的,我們往往會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尤其在一些困難問題上,恰恰因為我們理解到這是困難的、是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對其沒有認識的,我們更容易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談到智慧,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智慧的呢? 是聰明嗎?還是懂得很多道理。 每個人都有他的專長與興趣, 對於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就會讓人覺得聰明,懂很多事。 這樣就是有智慧嗎? 但是當你問他不專精且沒興趣的領域,顯然他知道相關的知識就不多了。 而評價對方智慧者本身,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察覺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Thumbnail
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自我懷疑與恐懼的挑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身體習慣於已知與安全的環境,而任何新的挑戰都會引發防衛機制。然而,我們的內在具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能夠引導我們克服這些障礙。 當面對新事物時,懷疑和恐懼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正在試圖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