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成為彼此的光

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不順遂)?二來是覺得作者文筆很好,他的深度調查與「社會學之眼」,可以讓我們用多面向的角度去了解憂鬱症,而非只是將之視為是「個性懦弱」或「血清素不足」的問題。
然而,《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最後帶給我的,遠遠超乎我一開始的想像。其中一位參與者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他是一位讀頂尖大學的高材生,前景一片光明,卻飽受憂鬱症所苦。他在讀書會的時候分享,前陣子在兵役體檢時,診斷出有重度憂鬱症。當下他滿難過的,但不是難過憂鬱症帶來的汙名,而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感受。
「難過的點比較是…我真的需要被治療嗎?醫生告訴我,是我的大腦出了問題,因為遺傳、基因的關係,我腦中的血清素不夠沒辦法讓我感到快樂,他安慰我,這些是天生的,在生活中比其他人還要容易失常,不是我的錯,而這些吃藥就可以解決,失眠就吃安眠藥、情緒起伏太大就吃一些鎮定的藥物。即使可能…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但重要的是讓我變得『正常』有辦法好好讀書嘛。」
我們在讀書會不斷在探問一個問題:憂鬱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將一個人診斷為憂鬱症,然後告訴他有藥可醫,只要定時服藥,就可以改善;這樣「走捷徑」的方式,真的有辦法幫助我們看見憂鬱症背後的社會脈絡嗎?
這位夥伴提到:
「有沒有可能,其實憂鬱,是一個健康的人在對不正常的環境,做出「正確的反應」?是一個正常的人,面對錯誤期待他的環境,而反映出的看似不正常的情緒?在後來的每一次讀書會,我很高興能透過彼此分享的過程,慢慢爬梳出真正憂鬱的原因是什麼。或許那牽涉到我小時候的經驗、也可能是我一直在逃避拖延某些該面對的事情、也可能只是……我昨晚沒睡好。無論原因是什麼,在團契的過程,我慢慢發現,我的憂鬱其實在告訴我好多事情。問題背後形成的原因可能很龐大,如果只是吃藥移除不舒服的感覺,的確或許我能在短時間內回歸生活、好好去讀書,但就會錯過了憂鬱想要告訴我,我的生活到底哪裡出了一些問題的重要資訊。」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告訴我們,憂鬱主要與「失去連結」有關,是對生活的反應,而不是無來由的血清素運作不正常。去找回與人、與大自然、與安全感、與有意義的價值觀連結的方式,才能為我們找到憂鬱的解方。
「我很感謝大專的這些團契,讓我慢慢明白,擁有這些感受的能力,其實都是神奇妙的創造。吃精神科的藥…的確能讓我在社會上當個正常人,但我也失去了這樣珍貴的、能夠感受這一切的能力,無論是開心的、痛苦的,用心去感受、去觀看神的作為,或許就是在追尋真理吧。」
聽著這位夥伴的分享,我更深信讀書會的價值。讀書會不只是帶領人將書本的知識灌給參與者,而是得以透過生命與文本的互動、辯證,去產生新的理解,為自己的生命與信仰追尋新的意義。
人生很複雜,而複雜的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的答案。
願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光,照亮彼此的生命。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