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忙碌之餘,我們該暫停一下,想一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年,各行各業都吹起一陣 AI 風。在教育圈,除了將 AI 結合既有的系統與平台外,應該要有更多想像。回到公立學校後,行政工作與教學並行時,更能深刻感受一個學校在運作與發展教學時的困境。我想提出一個可行並可發展提案—「優化校園工作流程」。

這幾年,一直都很關注台灣學校的「工作質與量」。離校園越近,越接觸到政策端,就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這個好,不是關注在政策推行的用意,而是政策在推展的「執行方式」。在一層層的關卡打通時,到了末端(也就是學校的學生)到底剩下什麼?

上行下效讓政策好比末梢神經,漸漸無感

在公部門,公文就好比是公司的 Email。但公文因為期待(aka. 要求)學校要「辦理」也要確保學校有辦理,背後是有一個系統在追蹤與紀錄整個過程。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公文系統時,我感覺有一種被監督的感覺,似乎整個校園環境中充斥者害怕某個環節犯錯,所以長出層層的「流程」來確保你“不會出錯”。

在你進到這個被設計好的流程中,人的大腦會漸漸適應它,進而發展出一個機制來順應它。所以當你第一次看到一個與教師增能相關的研習,原來希望這樣的增能能夠讓老師們持續學習與應用在教學上(但學習與應用是兩個層次的事),但依一個行政人員收到公文時,要面對的是要先關注與回應那個(被設計且有時間限制)流程—制式的做1, 2, 3... 的步驟然後「歸檔」以表完成。因歸檔是一個「結束的Sign」-> 代表你完成,可以放鬆了,你的大腦會不知不覺的學會如何處理它。下次只要相似的公文又來了,大腦會很習慣性的省時、省力的來 K.O. 這樣的問題。

但,這是教育期待前線人員的處理模式嗎?仔細想,如果教師研習的相關公文可以透過每個老師本身有興趣的領域,分流推播與通知,然後直接帶入相關研習資訊與報名,為何需要行政人員在中間卡了一關被「檢核」有無處理?

延伸兩個問題思考:

  1. 公文原來的用意與目的是什麼?是告知、通知、提醒、推廣、找合作夥伴,還是政策發展?每份公文應該都要有它的 Key Value (核心價值)然後分流處理。
  2. 是否允許也可以接受學校自由選擇執行的時機與時長?我很喜歡談時間。因為教育是最應該讓大家有空間與時間發展自我的場域。但深入一層層看,大人們在處理的校園工作中,時間是最常被壓縮與討價還價的。更遑論我們常要在這討論孩子的教育。所以當所有學校都要規定的時間內處理與回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會進入到「最快解」而非「最佳解」。

優化提案

  1. 用科技的開放 API 來設計所有的系統(無論軟硬體),讓使用者(學校/老師)自由的去組合、堆疊、串連 API 與共享資訊(或許也可以用Blockchain的概念來設計)。
  2. 讓「流程」加入吸引人並在意問題解決導向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長出一個新的思維來解決複雜的問題(註1:我關注的是流程設計,包含問題討論流程、工作分配流程、掌握進度的流程、以及決策的流程等)。


工作量在無法減少時,可以怎麼做

校園行政壓力與日俱增,但仔細看,許多東西是重複、重疊的。談工作量時,我比較想要談「量背後的意義」。因在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時,大問題總需要被分成小問題來探討與處理(這其實也是運算思維的一環:讓校長們 Aha! 的「運算思維」課)。若在複雜問題下,無法減少工作與思考的量,那剩下可以提升的—就是「質」,也就是解決問題的策略。

優化提案

  1. 從上層開始重新規劃因組織而被切割的分工問題,以橫向串連來取代垂直(Top-Down)分工。在總工作量不減的狀態下,整併處理問題在不同單位間重複處理的 Deadlock (死結) (註2:在教育行政單位中需要知道內部不同組織、科別的分工上的狀況,可以多運用專案管理工具,其實就會有很多數據量表產出,並能從中找到關聯性,整併與有效的處理關鍵問題)。
  2. 有 AI 的自動化(automation)工具可以開始開發與導入。讓各單位/學校訓練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客製化 AI 管理員」,自動分流與判斷哪些資訊/資料是本校需要花時間與關注(註3:這也是運算思維裡的「模式識別 」與「抽象化思考」) 。
  3. 政府機關僅需要關注:「學校自然而然產出的數據與資料來對症下藥與協助學校。」

勇敢的去掉多餘吧,並接受那些不完美

以上可能提案的上位思考與變因 x 軸是「時間」。在人機共作與 AI 時代下,我認為人佔有優勢的是時間,而劣勢也是時間。

因為時間,讓你的能力、體力有所限制;因為時間,讓你需要比機器花更多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與該把力氣投注在哪;因為時間,你會更專注在你擅長的事物上,也比機器有選擇的權力。也因為時間,你需要休息、平衡、放鬆、修復,但人卻因此再生長出更多豐富與寶貴的想像。

想到這,不免轉個彎思考,如果今天 AI 自動化還沒到位, AI 客製化也尚未進入校園工作流程中,身為一個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面對 Routine 的 Daily 工作時,能做的似乎就是:「去掉那些不需要的,接受某些時候的不完美,讓自己從繁忙、繁雜與繁複的工作中,找到那個你最需要花力氣的點上。)

在 2023 年的教師節,請各位辛苦的老師們在工作崗位上,找到自己的價值與目標,並時時刻刻的關注與善待自己!
教育就好像這樣,互相扶持、等待、陪伴與前進。 Photo From

教育就好像這樣,互相扶持、等待、陪伴與前進。 Photo From

持續思考與學習。我真心希望有天,教育單位中的 AI 科技,不是在討論 AI 如何運用在教學上而已,而是真正導入到組織管理中,把人工產「質」提升,人才釋放出來,才可能「產(出)(作)業」升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視界 · 識界 · 市界 · 世界
18會員
7內容數
從個人的「視」界的看見與對視。到對外的「識」界的辨明與識別。到接地氣的接觸真實社會的「市」界吸取經驗。才能創造與連結整個「世」界。這裡是一個在臺灣 K12 教育蹲點觀察的教育工作者。科技與資訊背景,但卻在最需要人性的教育產業服務。所以我要用有溫度的方式讓大家認識「科技教育」。
2024/11/11
本文探討了在聚會中分享實質內容的重要性,並介紹即興分享與閃電講的概念,以促進自然的互動與討論。還涵蓋了高中階段的疑惑、自我覺察課程的優缺點等主題,強調了急救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對新校長策略的看法。透過這些主題,參加者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經驗與反思,增進自己的交流技巧。
Thumbnail
2024/11/11
本文探討了在聚會中分享實質內容的重要性,並介紹即興分享與閃電講的概念,以促進自然的互動與討論。還涵蓋了高中階段的疑惑、自我覺察課程的優缺點等主題,強調了急救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對新校長策略的看法。透過這些主題,參加者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經驗與反思,增進自己的交流技巧。
Thumbnail
2024/09/28
探討教師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需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過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自我。透過反思教育體制、調整教學距離和給予學生犯錯的空間,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特性。隨著AI迅速發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以適應變化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Thumbnail
2024/09/28
探討教師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需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過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自我。透過反思教育體制、調整教學距離和給予學生犯錯的空間,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特性。隨著AI迅速發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以適應變化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Thumbnail
2023/05/24
出社會工作後,常常喜歡逛網路,但不是購物,而是喜歡看一些文章與Follow一些人。特別鍾情於特別會「寫」的人。一直覺得人是流動的,每個階段、每日、每小時,甚至每分每秒,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與想法流竄在你的身體與心靈,且有趣的是,追逐久了,看多了,會發現只要是能持續說和寫且都有一定受眾的「人」,都一定會有
Thumbnail
2023/05/24
出社會工作後,常常喜歡逛網路,但不是購物,而是喜歡看一些文章與Follow一些人。特別鍾情於特別會「寫」的人。一直覺得人是流動的,每個階段、每日、每小時,甚至每分每秒,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與想法流竄在你的身體與心靈,且有趣的是,追逐久了,看多了,會發現只要是能持續說和寫且都有一定受眾的「人」,都一定會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在某次行政會議上,我看到校長代辦事項清單中一長串的「XX教育」時,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老師真的不好當!」
Thumbnail
在某次行政會議上,我看到校長代辦事項清單中一長串的「XX教育」時,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老師真的不好當!」
Thumbnail
今年,各行各業都吹起一陣 AI 風。在教育圈,除了將 AI 結合既有的系統與平台外,應該要有更多想像。回到公立學校後,行政工作與教學,我想提出一個可行並可發展的方向—「優化校園工作流程」。 這幾年,一直都很關注台灣學校的「工作質與量」。離校園越近,越接觸到政策端,就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這個好,
Thumbnail
今年,各行各業都吹起一陣 AI 風。在教育圈,除了將 AI 結合既有的系統與平台外,應該要有更多想像。回到公立學校後,行政工作與教學,我想提出一個可行並可發展的方向—「優化校園工作流程」。 這幾年,一直都很關注台灣學校的「工作質與量」。離校園越近,越接觸到政策端,就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這個好,
Thumbnail
從外人看來,學校貌似單純,但事實上不同職務的核心能力大不同。
Thumbnail
從外人看來,學校貌似單純,但事實上不同職務的核心能力大不同。
Thumbnail
透過讀寫,深刻覺知關於「我」的一切,面對自我也面向世界,在只有自己能寫出的獨特形狀中,好好傳達及溝通。
Thumbnail
透過讀寫,深刻覺知關於「我」的一切,面對自我也面向世界,在只有自己能寫出的獨特形狀中,好好傳達及溝通。
Thumbnail
我們總是常說:先想好、再行動!但是,通常就沒有行動的那一天了。因為我們的「想」,用的是本來的思想,既然是原有的,就很難再想出新的想法了。書中提到,如果要真正改變思考的方式,其實是要「先改變做事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總是常說:先想好、再行動!但是,通常就沒有行動的那一天了。因為我們的「想」,用的是本來的思想,既然是原有的,就很難再想出新的想法了。書中提到,如果要真正改變思考的方式,其實是要「先改變做事的方法」。
Thumbnail
在私校工作之後,學校文化上是許多事情都給導師負責,班導師在學校會有許多需要做的事情,剛開始實在很不適應,總有很多瑣事,丟三落四,壓力很大,大約經過兩三年才漸漸適應學校每個時間固定的例行公事,便開始關心如何優化我自己在工作上的流程,達到更有效率的完成各種事。
Thumbnail
在私校工作之後,學校文化上是許多事情都給導師負責,班導師在學校會有許多需要做的事情,剛開始實在很不適應,總有很多瑣事,丟三落四,壓力很大,大約經過兩三年才漸漸適應學校每個時間固定的例行公事,便開始關心如何優化我自己在工作上的流程,達到更有效率的完成各種事。
Thumbnail
【網友的問題】 第一個是,學校行政工作的環境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差?我還蠻希望有機會可以商調到學校的。 第二個就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選擇留停然後創業?以及在後來回到體制內會不會有不適宜?畢竟雖然身為公職,最近也在思考斜槓的可能。 一、以目的性來看 1.選擇「不忙」的工作 2.學校裏是否有「不忙」的工作
Thumbnail
【網友的問題】 第一個是,學校行政工作的環境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差?我還蠻希望有機會可以商調到學校的。 第二個就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選擇留停然後創業?以及在後來回到體制內會不會有不適宜?畢竟雖然身為公職,最近也在思考斜槓的可能。 一、以目的性來看 1.選擇「不忙」的工作 2.學校裏是否有「不忙」的工作
Thumbnail
台灣教師面臨的四大問題,首先是「行政流程繁複」。除教學專案之外,還有各種非教育本科的要求,行政職變成畏途,常找菜鳥跟代課老師兼任,經驗很難傳承,換人後常常重來,結果是積不完的案子。這真的超多超複雜,但不解決,任何良善的改革都會被耗損光。
Thumbnail
台灣教師面臨的四大問題,首先是「行政流程繁複」。除教學專案之外,還有各種非教育本科的要求,行政職變成畏途,常找菜鳥跟代課老師兼任,經驗很難傳承,換人後常常重來,結果是積不完的案子。這真的超多超複雜,但不解決,任何良善的改革都會被耗損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