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這種的才叫想太多|觀點小品 Ep.89

被害者,大事化小的機會其實在你這

我比較想提的視角:關係裡做到了你會做的,再多要收回也不遲

這是什麼意思,像我時常看到有的人在討論區闡述自己開不開口的困擾時,大部分我都會「建議」要講,因為人的問題沒有那種隨著時間不見的,除非對方死了或是你真的已經「有嘴講到無唾」,在那之前不會有任何問題被解決。

一次機會也不給別人嗎,那你的實質表現就是在掐死這段關係。

甚至可以說 98% 以上的問題,與你加入了關係惡循環還是有關聯的,可以請對方安靜些不要打擾到自己,不說的理由何在;談不下去的後續再額外決定,但我真的沒看過有任何「不說」對事態有幫助的案例,尤其人心浮躁的年代。

乾脆一點還不錯吧,不然是嫌生活太無聊了嗎。

對吧,都還沒開始呢


...


溝通?

現在只要看到溝通問題,大部分我都會請事主當面說出來,因為目前還是小事

對吧,在顧慮什麼呢

該說的話如果不去說,通常後續事件中的禮貌就會蕩然無存

不過滿可以理解對方通常都會散發不是很友善的氣息,比方說在圖書館讀書,遇到會摳腳、發出噪音的人,講還是不講呢;你是高鐵對號座,連假一堆自由座的人擋在路中間,你的位子上還有不是購票者佔據上去,一連串如何是好呢。

當然,紙面上談「說出來」很容易,做的時候又會影響到自己以外的人

這麼說好了,通常人際糾結滾到最後要炸鍋的時候,已經是好多個獨立事件纏在一起,越想追究的東西就越大條,你可能就只記得到後來越看他越討厭,甚至興起把對方驅逐出場的念頭。

其實那個最原始的小問題找到了,大事就化小啦


有次直接和親人說:其實你要告訴我的,怎麼會讓我從別人那裡去聽到

我們是生活習慣摩擦導致關係疏離,就直接告訴他:因為我是真的不知道

對我而言即使過年是「回家」,但因為節慶待的時日不長,不像工作期間會久居家中,過年的習慣還是會跑出來;我倒覺得生分不打緊,而是為什麼好像很多人都喜歡去預設別人應該「知道你的知道」

確實會摸不著頭緒影響了你的什麼,你的陰陽怪氣只會讓人想迴避

很多事情開始滾雪球,重點不在於對方覺得你應該懂什麼,而是對方只會接收到你不友善的來意、不屑的神色,這看上去和發神經沒區別;當然有的人會想說好像檢討被害者:其實你應該相信每個人都有基本誠意要解決問題的。

不願意陪你化解問題的那再晾著他也不遲,別人沒必要承受多餘的期待


...


專題推廣

短文一週二集的話沒 ... 沒問題的吧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