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分辨主動付出、奉獻,甚至是犧牲的「義」,與內耗的差別?
答案就在於「思而不學而殆」裡。 「學而不思則惘」可以透過「學」的本質來端倪便曉真意,學的本質對我來說就是讓所有的一切透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若有發現到有別於自然的其他感受 - 如: 喜悅、興奮、沮喪、挫折等等,就是認知到了其對我產生的影響,以及那個人事物的本質,進階知道該如何與之相處時,就是學到、學會了。 所以學的意思,對我而言,其實是透過溝通與交流,讓最單純純粹的自己,去認識之後的相處之道。
至此! 便可以看見拼了命絞盡腦汁的「殆」,卻只會換來停滯的內耗,與犧牲奉獻的「義」之間的差異 - 就是明明我在這裡,你卻停在自己的世界裡揣測我。 也因此知道,如果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也絕對會建立在動態的生活裡,以此為基準,再在的來建立出無止盡地由「學」與「思」構成的模擬世界。
那麽這樣一來是不是說,打坐、冥想、心流,甚至是寂靜涅槃等靜態模式構成的生活,等同於內耗?
其實不是! 在大腦高速運轉、善用並保護良善好心地,要達到兩者的條件,必須把感知能力開到最大。 在對不好的感受,產生極限的忍耐與包容的同時,學會如何製造保護層;在取用真善美的感受,產生極限的嚮往與追求的同時,學會如何給予新世界。 看似打坐、冥想、心流,甚至是寂靜涅槃等靜態模式構成的生活,是在「思考」,但實際上卻是在「學習」。
這就是「義」與內耗的差異,至此! 自然遠離了「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的陰錯陽差,因為自然無為的無用之用,已經在運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