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奪73屆柏林影展的最大殊榮金熊獎。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在一次的血栓急診的意外,萌生想拍關懷生命題材的想法,然而《塞納河上的船屋》誕生了,改編真正在塞納河上,一個叫「堅毅號」的日照中心,專門收容巴黎一區到三區的精神病患,藉由藝術、電影、烹飪、音樂、繪畫,等等方法,來幫助病患走出人生陰影。
這部不是劇情電影,是半紀錄片,沒有演員,全部都真的,真正的病患。拍攝手法雖然普通,但極為客觀的傾聽視角,讓這些其貌不揚、又有年紀的精神病患,有上大銀幕的機會。這種類型的電影,在柏林影展中,竟然打敗了所有劇情片電影,奪了金熊獎,是很勵志的一刻。多虧柏林影展這種藝術接納廣度高的影展,讓這部片有機會被世界看見。
導演的鏡頭,都是很普通的紀錄片採訪鏡頭,沒有劇情,只有不斷地採訪,讓他們吐苦心聲,巧妙剪輯,讓電影還是落入一種故事片的敘述,用很日常的氛圍,沒有任何設計過的刻意,把所有主體都全留給病患的自白。一個又一個的自白,故意剪成沒有邏輯性的敘事,讓他們有完全的獨立空間,想表達什麼就表達什麼? 主要是自己,沒有主題,所有在旁的輔導老師,只有提問,沒有給任何建議與回饋,沒有鼓勵也沒有指教,只有單純的尊重與接納。默默在旁,協助他們運動、聊天、畫畫、烹飪、甚至給他們有辦影展的機會,選片人就是他們自己。
從病患的繪畫、音樂、各種藝術創作中,都能知道他們對於自己的否定感極高,不但要對付心理疾病,還難以接受自己外型上的缺陷,天天要靠藥物來自理。不但否定自己,還不信任別人,一個個封閉在自己的黑暗裡,沒有出口、沒有看開,沒有答案,就是個有缺陷的人。而導演觀點,也沒有任何想治好他們的意圖,因為他們的存在沒有錯。
可儘管有精神病,但他們的藝術創作卻很有深度。文化、藝術、歷史的領域,他們各個都有一套內涵,甚至客觀上還真的挺專業、書本上喝的墨水也很深厚。多次提及梵谷的事蹟,因為梵谷也是病患,但他到死後,世人才恍然大悟他是個藝術天才,然而電影中的精神病患,猶如各個都是梵谷。他們吉他、電子琴、繪畫、創作、小說、寫詩、文學歷史的知識、甚至遠高於一般人。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困在黑暗中。但又或許,就是因為這些黑暗,才有辦法創作藝術。就像梵谷。
藝術都是在苦難中誕生,也不是騙人的道理。
雖然這些病患,一輩子記得的也都是壞的、不自由的、負面的,但身為旁人,若真的要幫忙,直接認同他們現況是有價值的,遠比跳針的治療術語還來的有幫助多,這也是真的。
其實人活著,很多苦惱都是,沒有被人認同現況。而對於人類各種好壞情緒的包容度,有時藝術的包容度還遠大於道德。
有時我們希望的正向能量,不是語言上的鼓勵,而是直接讓他們發揮價值。這部電影如果以輔導來說,是高超的。
很喜歡電影中有一個病患彈的歌,沒有人是活的完美地。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