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上的船屋》: 永遠不要忽視缺口,沒有缺口我們將無處可去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勇奪73屆柏林影展的最大殊榮金熊獎。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在一次的血栓急診的意外,萌生想拍關懷生命題材的想法,然而《塞納河上的船屋》誕生了,改編真正在塞納河上,一個叫「堅毅號」的日照中心,專門收容巴黎一區到三區的精神病患,藉由藝術、電影、烹飪、音樂、繪畫,等等方法,來幫助病患走出人生陰影。

 

這部不是劇情電影,是半紀錄片,沒有演員,全部都真的,真正的病患。拍攝手法雖然普通,但極為客觀的傾聽視角,讓這些其貌不揚、又有年紀的精神病患,有上大銀幕的機會。這種類型的電影,在柏林影展中,竟然打敗了所有劇情片電影,奪了金熊獎,是很勵志的一刻。多虧柏林影展這種藝術接納廣度高的影展,讓這部片有機會被世界看見。

 

導演的鏡頭,都是很普通的紀錄片採訪鏡頭,沒有劇情,只有不斷地採訪,讓他們吐苦心聲,巧妙剪輯,讓電影還是落入一種故事片的敘述,用很日常的氛圍,沒有任何設計過的刻意,把所有主體都全留給病患的自白。一個又一個的自白,故意剪成沒有邏輯性的敘事,讓他們有完全的獨立空間,想表達什麼就表達什麼? 主要是自己,沒有主題,所有在旁的輔導老師,只有提問,沒有給任何建議與回饋,沒有鼓勵也沒有指教,只有單純的尊重與接納。默默在旁,協助他們運動、聊天、畫畫、烹飪、甚至給他們有辦影展的機會,選片人就是他們自己。

raw-image

從病患的繪畫、音樂、各種藝術創作中,都能知道他們對於自己的否定感極高,不但要對付心理疾病,還難以接受自己外型上的缺陷,天天要靠藥物來自理。不但否定自己,還不信任別人,一個個封閉在自己的黑暗裡,沒有出口、沒有看開,沒有答案,就是個有缺陷的人。而導演觀點,也沒有任何想治好他們的意圖,因為他們的存在沒有錯。

 

可儘管有精神病,但他們的藝術創作卻很有深度。文化、藝術、歷史的領域,他們各個都有一套內涵,甚至客觀上還真的挺專業、書本上喝的墨水也很深厚。多次提及梵谷的事蹟,因為梵谷也是病患,但他到死後,世人才恍然大悟他是個藝術天才,然而電影中的精神病患,猶如各個都是梵谷。他們吉他、電子琴、繪畫、創作、小說、寫詩、文學歷史的知識、甚至遠高於一般人。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困在黑暗中。但又或許,就是因為這些黑暗,才有辦法創作藝術。就像梵谷。

 

藝術都是在苦難中誕生,也不是騙人的道理。

 

雖然這些病患,一輩子記得的也都是壞的、不自由的、負面的,但身為旁人,若真的要幫忙,直接認同他們現況是有價值的,遠比跳針的治療術語還來的有幫助多,這也是真的。

 

其實人活著,很多苦惱都是,沒有被人認同現況。而對於人類各種好壞情緒的包容度,有時藝術的包容度還遠大於道德。

 

有時我們希望的正向能量,不是語言上的鼓勵,而是直接讓他們發揮價值。這部電影如果以輔導來說,是高超的。

 

很喜歡電影中有一個病患彈的歌,沒有人是活的完美地。沒錯~~

 

avatar-img
33會員
178內容數
犧牲自己的人生時間,跑去別人的人生裡面看,你以為你的人生延長三倍了,但其實沒有,因為每次兩小時的都在犧牲自己的時間。看電影而日損,不日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AI創世者是一個標準的Cyberpunk風格的電影。不夜城、仿生人、探討AI是否有靈魂這種議題。所以喜歡《銀翼殺手》、《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的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找到相似影子,也難不喜歡。然而AI是否有靈魂,早已是Cyberpunk一大宗旨,也很契合現在世界的AI趨勢。   我接觸過很多的Cy
記得自己在小學一年級時侯,看了航海王第一集的動畫,就很陌名被吸引,感覺就是個,我應該要一直看下去的東西。 一直到現在年紀有了,我真的都沒有棄坑過航海王過。但說他沒有讓我覺得膩跟討厭地方,一定是騙人,但總是還會讓我想看下去。因為他就是這麼老少咸宜。裡面劇情,大概小學生,就能完全知道他在演什麼?
我覺得我現在要釐清一下DC宇宙的進度。緊接著《閃電俠》之後兩個月,藍甲蟲登場,這是濱田時代DCEU的倒數第2部作品,最後一部是《水行俠2》。但是! 藍甲蟲故事線卻是閃電俠閃點事件之後的故事,也就是說~~假設閃電俠是把DCEU世界過渡到岡恩宇宙DCU的一部交接電影,那這部藍甲蟲....
葛莉塔潔薇不曉得會不會成為現代女性主義導演的代表,但如果要把芭比定義為女性主義,好像又有點聞不對題。整部片更像哲學電影,探討造物主,男女為何而生? 而不單單只是兩性。   從開場的《2001太空漫遊》,放著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描述著進化論,描述超人論,結果這超人就是芭比,女性從一個只會照
Nolan一直都是很做自己的導演,當然這世界上做自己的導演非常多,但哪個導演可以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又能同時賣到上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在好萊塢能跟他一樣票房與自我藝術雙贏的導演,我想只有卡麥隆而已了。這次奧本海默,更能證明他完全只想拍自己東西,從不跟商業妥協,甚至近期還透漏絕不拍超級英雄電影。  
這部怪物,跟我所認識的是枝裕和不太一樣,沒有繼續講著無血緣關係的家庭故事,而是把焦點放在整個日本社會,那種自我封閉,不想理解彼此的壞風俗。人沒法輕鬆做自己,做自己就會被排斥,所以被迫隱藏自己,永不見天日。
AI創世者是一個標準的Cyberpunk風格的電影。不夜城、仿生人、探討AI是否有靈魂這種議題。所以喜歡《銀翼殺手》、《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的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找到相似影子,也難不喜歡。然而AI是否有靈魂,早已是Cyberpunk一大宗旨,也很契合現在世界的AI趨勢。   我接觸過很多的Cy
記得自己在小學一年級時侯,看了航海王第一集的動畫,就很陌名被吸引,感覺就是個,我應該要一直看下去的東西。 一直到現在年紀有了,我真的都沒有棄坑過航海王過。但說他沒有讓我覺得膩跟討厭地方,一定是騙人,但總是還會讓我想看下去。因為他就是這麼老少咸宜。裡面劇情,大概小學生,就能完全知道他在演什麼?
我覺得我現在要釐清一下DC宇宙的進度。緊接著《閃電俠》之後兩個月,藍甲蟲登場,這是濱田時代DCEU的倒數第2部作品,最後一部是《水行俠2》。但是! 藍甲蟲故事線卻是閃電俠閃點事件之後的故事,也就是說~~假設閃電俠是把DCEU世界過渡到岡恩宇宙DCU的一部交接電影,那這部藍甲蟲....
葛莉塔潔薇不曉得會不會成為現代女性主義導演的代表,但如果要把芭比定義為女性主義,好像又有點聞不對題。整部片更像哲學電影,探討造物主,男女為何而生? 而不單單只是兩性。   從開場的《2001太空漫遊》,放著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描述著進化論,描述超人論,結果這超人就是芭比,女性從一個只會照
Nolan一直都是很做自己的導演,當然這世界上做自己的導演非常多,但哪個導演可以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又能同時賣到上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在好萊塢能跟他一樣票房與自我藝術雙贏的導演,我想只有卡麥隆而已了。這次奧本海默,更能證明他完全只想拍自己東西,從不跟商業妥協,甚至近期還透漏絕不拍超級英雄電影。  
這部怪物,跟我所認識的是枝裕和不太一樣,沒有繼續講著無血緣關係的家庭故事,而是把焦點放在整個日本社會,那種自我封閉,不想理解彼此的壞風俗。人沒法輕鬆做自己,做自己就會被排斥,所以被迫隱藏自己,永不見天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癌症倖存者對於魏德聖導演的新作《BIG-讓孩子拯救世界》的觀後感。文章中提到了電影的主題以及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從癌友的身份和作為一位母親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己的觀影體驗,以及在病房的生活和對治療的感受。整篇文章情感豐富,充滿正能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五十六、精神疾患的優勢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人蔡尚穎在《躁鬱奇才》這本書的序寫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精神疾病患者,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真正震撼是去德國看到新天鵝堡的那一刻,這樣的建築物令人嘆為觀止,卻是一位思覺失調國王魯道夫二世所建造。音樂家舒曼、文學家狄更斯,甚至英國首相邱吉爾都受此病所困。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癌症倖存者對於魏德聖導演的新作《BIG-讓孩子拯救世界》的觀後感。文章中提到了電影的主題以及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從癌友的身份和作為一位母親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己的觀影體驗,以及在病房的生活和對治療的感受。整篇文章情感豐富,充滿正能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五十六、精神疾患的優勢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人蔡尚穎在《躁鬱奇才》這本書的序寫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精神疾病患者,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真正震撼是去德國看到新天鵝堡的那一刻,這樣的建築物令人嘆為觀止,卻是一位思覺失調國王魯道夫二世所建造。音樂家舒曼、文學家狄更斯,甚至英國首相邱吉爾都受此病所困。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