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土雞論壇,打造城鄉共好發動雞【土雞案例篇】

■文/圖.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整理提供、張雅雲  編輯 


因為,相識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我們真心期待,有⼀天讓台灣土雞保種運動擴散到⼀般農家。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在2018年大家選定中興大學育種的─中興紅羽1982,作為打造台灣土雞CSA社群支持農和城鄉共好的發動雞。2019年1月在農村發展基金會的大力促成之下辦理「台灣土雞論壇」,關注土雞議題的產官學和消費者展開熱烈對話交流。以下是當日論壇精彩內容重點摘記。

  

在森林下奔跑的大武森雞


●主講:彭玉花│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

▲在森林下快樂成長的大武森雞。

▲大武森雞的飼養農友顏明德。

  中興大學陳志峰老師團隊保種的「紅羽土雞」很適合部落養,但據說這種早期雞種不適合商業化使用,而現在商業化的雞也無法適應部落生活,所以「中興紅羽1982」來到部落是很特別的緣份。後來陳志峰老師也將紅羽土雞的種原引入部落,讓雞隻除了可以生蛋也可以讓族人自行繁殖。

  「大武森雞」的飼養工作,最早是由彭玉花的先生負責,女兒在八八風災返鄉後則負責行銷。一開始因為缺乏經驗,最初飼養的五百隻死超過一半,飼養的方式也是採用野放–隨便養,等母雞帶小雞回巢;現在每個月固定有一百五十隻的出貨量,也更掌握穩定化的飼養方式。玉花打趣的說:紅羽土雞野性跟抵抗力很強,可以爬山飛到樹上,就像原住民。

  大武森雞特別的循環飼養方式,也讓玉花很驕傲。餵養小雞的食材來源儘量使用部落種的各種作物以及草料,例如咸豐草可以治便祕,出貨前餵假酸漿可以幫土雞最後的肥育。同時,雞糞可以跟作物的枝桿一起分享,成為山當歸種植的肥料,山當歸藥膳包又能搭配跟雞一起賣。

  彭玉花強調「我們養雞一定要有大武的品牌,讓人家知道這是大武的雞,就像我們是不願搬遷的族人。」但是剛開始的兩年有各種挫敗:雞賣不完、宰殺分切也有問題,但是不敢跟族人說。甚至一開始消費者都說你們的雞那麼小,到底怎麼秤的,「用手抓起來秤啊,哈哈。」玉花開朗自嘲的說。回顧五年來的發展,玉花感性的說「客人不再是散客,都是熟客,我們細心養出來的雞,認真打造自己品牌的心態養的雞,可以被吃出來不一樣。」。

  彭玉花對大武森雞的飼養,越來越有信心。她也帶動族人一起投入,並與部落分享成果,在每個月或安息日、豐年祭時會回饋雞隻給部落,也提供基金給部落課輔班。大武森雞的養雞事業會持續做下去,這是部落互動、可共同參與的在地發展。

▲大武部落重建的關鍵人物彭玉花。


奧萬大原鄉土雞計畫


●主講:林國彰│南投林區管理處技正

▲一個半月的楓紅雞。

▲雞爸爸何道仁解說楓紅雞的飼養。


  林國彰回想十五年前跟陳美惠老師一起工作時,還聽不懂林下經濟,現在卻用上了,是特別的緣份。

  奧萬大著名的楓葉景緻,讓當地每年十月到一月人滿為患,但其他月份真的就沒有吸引力了嗎?如何讓遊客穩定、四季都能來奧萬大,這是林國彰到南投林區管理處後積極思考的。

  初來南投林管處工作時,林國彰發現林務局的業務跟原住民密切,但是衝突也特別多,就開始思索怎樣建立好的關係。自己因為野生動物保育的契機認識了陳志峰老師,於是靈機一動想到,購買興大動科系育種的土雞,送給部落飼養,藉以建立關係,結果發現大家對土雞的飼養很有興趣。

  奧萬大地區短短二十公里便有親愛、萬豐、法治三個部落,有豐富的部落文化。過去當地的生計主要是種植短期蔬菜─高麗菜、敏豆等,為了增加種植的面積,就會發生開墾森林種植蔬菜的情況,看在森林背景出身的林國彰眼裡,覺得很痛心;加上有越來越多平地農業進入,使用大量農藥,讓情況更惡化,連附近的昆蟲也會死亡。

  面對去森林化的擔憂,如何提供部落族人不同經濟來源的可能性,又能避免森林持續被開墾,他想到了結合中興大學的資源,進行土雞的飼養,這也是奧萬大「楓紅雞」比較有規模飼養的開始。從啟動飼養計畫開始,林國彰串連了很多朋友,湊足第一批雛雞的購買費用及飼料錢,也幸運地找到從都市返鄉的何美欄願意加入,美欄協助在地溝通,美欄的二哥則負責養雞。半年後開始賣雞,也因為有很多朋友的幫忙而順利銷售。過程中,他發現到養雞不難,難在如何變成一個產業鏈,讓養雞可以部份取代農耕,成為部落經濟來源的另種可能。

  林國彰細算了成本與販售收入,如果一個月販售三百隻雞可以養兩個人,月薪三萬,就可以達到前述的目標。奧萬大雞第一年就從這樣的目標開始,飼養場地則選擇有樹的山凹、或找果園分區經營,省了除草,雞屎又可以就地變肥料。第一批雞肉預屠宰前,農友也認真試雞,從110天開始吃,吃到129天覺得最好吃。屠宰包裝則是將雞送到埔里電宰,以符合相關的雞隻宰殺及衛生規範。

  2018年是奧萬大楓紅雞飼養開始,林國彰對外來充滿期待與目標,希望透過土雞飼養提供新的生計可能,減少去森林化的現象、實踐林下循環農業經濟生產的可能;並逐步發展生態旅遊與食農教育,擴展奧萬大旅遊軸線與內涵。

  

谷關里山雞


●主講:謝伯娟│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秘書長/詹東運│谷關里山雞班長

▲奧萬大楓紅雞的產地旅行結合部落風味餐。

▲透過產地旅行讓消費者更了解楓紅雞的故事。


  2018年大谷關地區––斯可巴社區、松鶴部落、裡冷部落、南勢部落,「里山森林保育」的夥伴們配合土雞保種計畫,開始在社區內、農園裡、蜂場中飼養「中興紅羽」土雞,希望在飼養自用之餘,還能保存這早期的品系,也能藉由飼養的過程,了解土雞在社區聯合產業化的可能。

  擔任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秘書長的謝伯娟提到,因為谷關里山森林計畫而上山。里山倡議的「三摺法」––集中智慧、促進創新、新的共管系統等,對原民來說很抽象模糊,但卻對於林下養雞很有興趣,因此養雞就成為計畫裡的一部分。之後,帶部落族人參訪過大武森雞之後,農友又更想養雞了。

  後來,伯娟接到中興大學和台北畜產電話,提到有一批「中興紅羽1982」的雛雞可以送到部落飼養,也會協助販售,便決定加入這個有生產性又能保種的行動。

  2018年5月,夥伴們從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用迎娶的心帶回第一批雛雞飼養。參與飼養計畫的夥伴們,為了更瞭解「中興紅羽1982」土雞的特性,開始採用科學化記錄,統一飼料配方、定時秤重、記錄每一個階段的問題,包含雛雞的死亡率、成長率再到屠宰率,同時也試吃足重時的肉質特性,再改良飼料配方與副食品的比例,就這樣「中興紅羽」出現在夥伴的生活裡,成為生活在谷關的「里山雞」。

  「谷關里山雞」是個社區夥伴團體合作飼養的計畫,每位夥伴依據家裡農場的狀況而有不同的飼養數量,有人飼養20隻,有人飼養50隻,但統一飼料配方。因此,儘管每隻雞的生長環境不同,卻都一樣頭好壯壯,都一樣在寬闊的山區跑跳,曬滿充足的太陽。

  谷關里山雞班長詹東運接著分享夥伴們各自在不同的環境養雞的經驗。自家的雞是養在柿子園,原本是要吃落果、昆蟲、除草,但曾經遇過落果的柿子不夠吃,雞隻還會飛上去果樹吃的狀況。其他的夥伴則有主業是養蜂的蜂農,因此蜂蛹與虎頭蜂是雞的零食;有些雞家養羊,雞吃了很多牧草。當土雞成熟後,農友們還舉辦了試吃會,結果發現四隻飼養於不同農家的雞,味道都不同。就這樣山上生活的作物成就了谷關里山雞的特殊風味,讓谷關的「中興紅羽」加了里山味。

  因為有固定的遊客,谷關里山雞在谷關地區的餐廳就能被料理、販售完畢,所以有農友都開玩笑的說「谷關雞不出關」。農友對繼續飼養很有興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雛雞不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