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在〈中國學術思想之分期〉與〈兩漢博士家法考〉裡提出「王官學」與「百家言」的先秦學術二分模式,「王官學」主要是供社會上層的貴族用於治政和教養,「百家言」則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平民對「王官學」的回應與轉化。
如今的人文學科也回到了王官學與百家言的情況:
以中央研究院為首的研究機構,並各大專院校內的研究人員、教授,屬於王官學。百家言則是由許多受了人文學科教育訓練的學生,卻因種種原因無法進入研究機構,甚至無法完成碩博士課程,轉而在各社交平台開設專頁進行學術普及、文化普及。
進行學術普及的好處,是能像教授一樣向一般人解說比較深奧的原文、典故,自由地開課開講,而不必有教授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績效,以及面對各種繁瑣的審查與評量。學術普及門檻頗低,只要一個人有興趣、有時間去鑽研學問,讀書讀出一點心得,又能用淺白的文字加以說明,就能進行學術普及。
相反,要成為全職研究人員或者大專院校的教職員,門檻就很高了。首先,在人文學科領域裡,除了要完基本的四年大學教育,接下來就是六至十二年不等的碩博士研究生生涯,既要修學分又要寫論文,畢業後又不保證能穩穩妥妥地當教授,現代沒有家人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基本上是不可能讓你參與在這個燒錢遊戲裡的,因為第一關:「金錢」,你就過不了了。
回到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之所以是諸子百家,就是因為他們生來不在貴族家族裡,單就孔子而言,雖有殷貴族血統,但家族早就不在權力核心了,因此受了一些貴族教育,不能把這些知識有效落實運用,只好去收徒、講學。同樣地,人文學科的王官學正是無法落實運用在生活裡,寫的論文沒有人看,反而是學術普及的百家言,既能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又能作為冷知識,稍微提升個人文化素養,最終成為現今大行其道的文科學生出路了。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