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樹的憂鬱:一直走吧,入提一盞燈,有燈自有人,有人就有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樹的憂鬱 #梁莉姿
書中介紹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臺灣兩地的小說。但其實這是給離散者以及與離散者共居的族群的作品,讀者群不限於香港與台灣,而是所有離散群體離開舊地、進入異地時,到底該如何自處。這種以香港為背景的題材常強調創傷,失去自由、幻滅、身份危機之類,但大部分作品都顧著在創傷下迫切書寫,而忘卻了創作的藝術性、未能了解到「怎樣翻譯我們的語言,才能抵達遠方?」

樹的憂鬱|梁莉姿

樹的憂鬱|梁莉姿

「這一代的憂鬱,是樹的憂鬱;上一代的憂鬱,是鹿的憂鬱。一隻動物上路,四蹄一躍,光溜溜,幾近無法回頭,無太多行裝,因而遷居至此,忍痛割捨。」

留守與離開,除了是現實層面金錢與能力的考量外,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掙扎與理智的角力。很多人認為事態未到非走不可的需要、切斷多年來在香港建立生長的根代價過於昂貴。人們對現在的城市抱有過去的記憶和過去的情感,人活在現在的城市但根卻停在過去。人們眷戀著過去所累積的,而對眼前的種種逼害視而不見。

「如今他們卻被養得猶豫而奢侈,如一棵棵埋根極深的樹,枝間交錯,害羞,被動,遲滯。直至森林大火,不得不把根與枝幹拔削,裁成移行工具,許多包袱、負擔與傷感,無從抉擇。」

/紮根也好 旅居也好 也許你 還未知道答案/

「飛機啟航,一切越來越小越來愈小。你凝睇窗外原本平視的周遭開始後退、模糊、變形。雙腳離地,窗外的板塊變得越來越細,香港縮消成一片被撒上螢光粉的拼圖塊。」

機場大廳裡滿滿的降落與起飛、充斥著重逢與離別。有一群被離散的人,他們除了分離別無他法。曾經我與友人對話,他曾說過如果他要離開,他會把這最後一次俯瞰香港的畫面牢牢記下,因為這會是最後一次凝視長久以來的棲息地。然而,還未來得及整理離別的傷感便要回歸現實應對移民的焦慮。

對於離散者,堅守自身文化而圍爐抑或是融入當地而丟失部分自己的選擇總是感到困惑。離開原本棲息的大城市,離開一切熟悉的事物,抵達未知。出走並非是為了要抵達,而是逃離。手握著不能回頭的單程機票,孤注一擲的流浪。那些從前累積了許久的記憶在這城市不再是集體回憶,在這座城市並沒有任何記憶。在陌生的異鄉大家都迫切的拼命想要抓緊甚麼,千絲萬縷互相交迭,到最後卻在兩者間徘徊剩下破碎不堪的自己。

在四下無人的街道、我曾經迷失在這未曾知曉的國度裡,面對著荒蕪的雪窖冰天。但我知道我必須往前走,不能回頭。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落地生根,不斷地灌溉著自己、走在自己的路上,「發芽、植根、開花與否。我一概不知,但做下去,總是該當的。」坦白說,也許我們每個人對於目的地都還未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我們都在這條路上被時間推著走。

一直走吧,入提一盞燈,有燈自有人,有人就有光。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樹的憂鬱

作者: 梁莉姿 出版社:木馬文化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就像好像一點光,我們每個人照到的地方有限,但若我們每人也照亮一點地方,這個世界就不可能全由黑暗支配。由此,每個人都可以踏前一小步,而當你發現身邊的人都踏前一小步時,你就夠膽在踏前多一小步,最後鼓動有更多人走出來,社會政治運動才有可能發現同路人,讓我們可以繼續抱持希望,讓我們能堅持下去,最後才有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的身份政治概念溯源自柏拉圖的靈魂三分:指出靈魂分別由,理性、慾望和激情組成 - 而當中的激情是靈魂渴望尊嚴的部分。而尊嚴的狠心意義是尋求認同。激情的部分則可以再細分為「凌駕他人的激情」(相信特定階級天生優越)以及「平等的激情」(承認人人價值平等,被視為跟其他人「一樣好」;而現代民主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脫北者和人權倡議者朴研美在上一本著作《為了活下去》講述了她逃離北韓的經過,而這次她則把焦點轉向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身分認同政治和威權主義傾向,挺身對大眾敲下警鐘。 ❃ 群體思考與取消文化|寡頭政治與自製矛盾|捍衛自由 ❃
每個人就像好像一點光,我們每個人照到的地方有限,但若我們每人也照亮一點地方,這個世界就不可能全由黑暗支配。由此,每個人都可以踏前一小步,而當你發現身邊的人都踏前一小步時,你就夠膽在踏前多一小步,最後鼓動有更多人走出來,社會政治運動才有可能發現同路人,讓我們可以繼續抱持希望,讓我們能堅持下去,最後才有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的身份政治概念溯源自柏拉圖的靈魂三分:指出靈魂分別由,理性、慾望和激情組成 - 而當中的激情是靈魂渴望尊嚴的部分。而尊嚴的狠心意義是尋求認同。激情的部分則可以再細分為「凌駕他人的激情」(相信特定階級天生優越)以及「平等的激情」(承認人人價值平等,被視為跟其他人「一樣好」;而現代民主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脫北者和人權倡議者朴研美在上一本著作《為了活下去》講述了她逃離北韓的經過,而這次她則把焦點轉向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身分認同政治和威權主義傾向,挺身對大眾敲下警鐘。 ❃ 群體思考與取消文化|寡頭政治與自製矛盾|捍衛自由 ❃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那座花園住宅下的商場,是全港我最熟悉的地方,搭上香港快線或巴士,咚咚咚地進城,機場以外第一個迎接我的,就是那座商場。 第一次拿到香港的發票(收據),有一點興奮,當時還看不太懂香港字,總覺得這個和我們的文化背景相似、卻又大不相同的國際大都會,很是迷人。
燈光璀璨繁榮的城市,被人美名為「東方之珠」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亦是令我失望、絕望、充滿希望、真切地感受到喜怒哀樂的地方。作為九十年代、回歸前出生的孩子,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變化。
當年董建華及葉劉淑儀為廿三條國家安全法立法,那時是我第一次上街遊行,我和同學穿著黑衫,在銅鑼灣出發,看著逼滿街道的人,結果五十萬人上街,最後田北辰請辭,政府在沒有足夠票數下,廿三條只能徹回。 我想就是從那時起,開始留意政治,意識到港人治港只是一個笑話。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坦白說,我對香港這塊土地,或說,對香港這個「對象」,是沒什麼特別感覺的。直到去年的反送中抗爭發生時,看著一支又一支影片陸續播送,報導與照片接二連三輸出,一股不明所以的情感在心底顯著發酵著...
《堅守原則 自由與本土》鄭松泰 主編 讀《香港制度腐敗研究》前就想,鯨讀 要不要包含政治書? 當時就提過,我不會講對政治書感受 內容該由讀者先讀再吸收、思考,形成自己見解
那座花園住宅下的商場,是全港我最熟悉的地方,搭上香港快線或巴士,咚咚咚地進城,機場以外第一個迎接我的,就是那座商場。 第一次拿到香港的發票(收據),有一點興奮,當時還看不太懂香港字,總覺得這個和我們的文化背景相似、卻又大不相同的國際大都會,很是迷人。
燈光璀璨繁榮的城市,被人美名為「東方之珠」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亦是令我失望、絕望、充滿希望、真切地感受到喜怒哀樂的地方。作為九十年代、回歸前出生的孩子,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變化。
當年董建華及葉劉淑儀為廿三條國家安全法立法,那時是我第一次上街遊行,我和同學穿著黑衫,在銅鑼灣出發,看著逼滿街道的人,結果五十萬人上街,最後田北辰請辭,政府在沒有足夠票數下,廿三條只能徹回。 我想就是從那時起,開始留意政治,意識到港人治港只是一個笑話。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坦白說,我對香港這塊土地,或說,對香港這個「對象」,是沒什麼特別感覺的。直到去年的反送中抗爭發生時,看著一支又一支影片陸續播送,報導與照片接二連三輸出,一股不明所以的情感在心底顯著發酵著...
《堅守原則 自由與本土》鄭松泰 主編 讀《香港制度腐敗研究》前就想,鯨讀 要不要包含政治書? 當時就提過,我不會講對政治書感受 內容該由讀者先讀再吸收、思考,形成自己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家庭革命、心灰意冷》 波瀾起伏了半輩子,長期鬱抑,林立蓮的想法有些偏執。 人最怕孤立無門,沒窗口可以訴苦傾聽。沒了依靠,心靈無法寄託,還有每天處於備戰狀態,最後產生幻覺,就已病入膏肓。 往往會有這樣的人,就是自尊心強,風骨倔強。對錯自己擔,不服輸。林立蓮就屬這類型。 母親一路陪伴,千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我是個大多數時候都活在過去的人。對於過去有著太多依戀的代價,就是會在自己希望向未來前進時,被過往的人事物,尤其是傷痛,絆倒在地。《莊子》裡寫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那些對人生有著重大意義的時刻,恰恰是兩條擱淺的魚之間的相濡以沫。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有人不合時宜,唯有下沉、唯有跌跌撞撞,最終摔成泥、輾做塵、化為渣,被時代拋棄,受眾人訕笑。
Thumbnail
方格子建議,可以在討論區發點東西讓外星人討論,我不知道要發什麼,就發發廢話吧。 前些日子因希拉雅的無心插柳,我陷入「阿龍宇宙」,療傷過程被擴大成第二本書的內容,我覺得蠻奇幻跟精彩,讀者說很像台灣版《少女布莉達的恩賜》。 和希拉雅相遇,我突破人界權威跟天界權威,明白恐懼跟愛並非雙生。
最近學到一個耐人尋味的新詞:「近鄉情怯」 ──遊子離家鄉越近,心情反越不平靜。不單擔憂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又懷有半分惟恐愧對親朋的意味。就如當初自己要在IG上出post說要回到香港常住時,總有份逃兵要回營自首的不安蠕動至脊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家庭革命、心灰意冷》 波瀾起伏了半輩子,長期鬱抑,林立蓮的想法有些偏執。 人最怕孤立無門,沒窗口可以訴苦傾聽。沒了依靠,心靈無法寄託,還有每天處於備戰狀態,最後產生幻覺,就已病入膏肓。 往往會有這樣的人,就是自尊心強,風骨倔強。對錯自己擔,不服輸。林立蓮就屬這類型。 母親一路陪伴,千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我是個大多數時候都活在過去的人。對於過去有著太多依戀的代價,就是會在自己希望向未來前進時,被過往的人事物,尤其是傷痛,絆倒在地。《莊子》裡寫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那些對人生有著重大意義的時刻,恰恰是兩條擱淺的魚之間的相濡以沫。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有人不合時宜,唯有下沉、唯有跌跌撞撞,最終摔成泥、輾做塵、化為渣,被時代拋棄,受眾人訕笑。
Thumbnail
方格子建議,可以在討論區發點東西讓外星人討論,我不知道要發什麼,就發發廢話吧。 前些日子因希拉雅的無心插柳,我陷入「阿龍宇宙」,療傷過程被擴大成第二本書的內容,我覺得蠻奇幻跟精彩,讀者說很像台灣版《少女布莉達的恩賜》。 和希拉雅相遇,我突破人界權威跟天界權威,明白恐懼跟愛並非雙生。
最近學到一個耐人尋味的新詞:「近鄉情怯」 ──遊子離家鄉越近,心情反越不平靜。不單擔憂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又懷有半分惟恐愧對親朋的意味。就如當初自己要在IG上出post說要回到香港常住時,總有份逃兵要回營自首的不安蠕動至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