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影視作品中有歷史相關元素出現,總是不自覺被吸引注意力的職業病。
《蒼鷺與少年》的故事背景是二戰時的日本,所以誕生出這篇,把電影前半部出現幾個明顯透露出當時大時代環境的場面拿出來解說。
(因為會提到部分的劇情畫面及情節,已看電影的人會比較容易理解。如果還沒看過,想保有無宣傳的觀影體驗請繞道避雷。)
☞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
依據片中描述的時間:主角母親住的醫院被空襲失火、3年後搬到鄉下阿姨老家、再2年戰爭結束後準備搬回東京。
日本開始遭受空襲是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日本正式展開軍事反擊,主要轟炸工廠、軍事設施等,戰爭後期更對人口密集城市空襲,尤其戰爭最後一年,1945年3月10日的「東京大轟炸」,夜晚的東京受到燒夷彈空襲,木造平房起火燃燒,估計空襲死亡人數10萬人,甚至比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死亡還多,但戰後紀念活動的討論度完全比不上。
但推算開場的空襲發生年代,加上珍珠港事件的時間點,片頭應該是發生在1941年。
所以片中的空襲並非1945年的東京大轟炸,而是對零星飛機基地、工廠的周邊轟炸,波及到醫院。
不過主角真人看見火海的記憶,仍然表現出令他無法忘記的驚恐。
「疏開」是日文漢字,意思為:避免空襲、火災等損害,將都市居民及設施疏散的行為。臺語中也沿用「疏開」這個詞,兒時經歷過二戰的老一輩,戰爭記憶也會提到有人從大都市疏開到鄉下的經歷。
台灣的疏開是二戰後期,1944年台灣也開始受美軍空襲後才展開。而日本大城市如東京、名古屋,早在1941年初次受到空襲後就開始擬定各種疏開,也將住宅密集的小巷弄,拓寬道路並稱之為「疏開道路」以避免空襲後失火延燒。以及策略性的將重要工廠疏開至郊區,可能也是因此真人爸爸才會搬到鄉下開新工廠。
夏子帶著真人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個隊伍,年輕男子穿著軍服,肩上掛彩帶,後面家人手拿日本國旗,是收到徵招令送親人出征的隊伍,一群人打扮引人注目,卻非常安靜、表情嚴肅。夏子與真人特別停下車,默默對一行人致敬。
戰爭初期,有人被徵招入伍鄰里就會舉辦慶祝會,當時真的是用熱鬧的方式把人歡送至車站。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場面卻完全不一樣,更多藏著哀戚的氛圍。
經歷過二戰的日本平民兼二,在回憶中提到出征場合的改變:
「那種事情,在中日戰爭的時候還辦過,到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就消失了。為了找尋糧食就得花上許多時間與勞力,大家已經沒有那種餘力,加上召集令也過多。先不說年輕現役士兵的送行場合,已經有相當人生經驗的年長軍人被召集時,即便舉辦盛大的歡送活動,本人與家人都不會開心。送行時如果哭泣,就會被罵是『非國民』,但即便不哭,也不代表人們是開心送家人上戰場的。周遭的人們都了解這種狀況,所以也不再辦什麼送行會了。」*註1
為了支援戰爭,民生物資的生產及分配都產生改變,許多物資變成由政府統籌,再以戰略政策的考量進行配給,以支援戰爭為優先,集中配給軍隊和軍人。
所以一般民眾可取得的物品緊縮,連以往常見的民生用品也變得難以入手。
「物資流通受到管制,因此糖類或菸酒等嗜好品,如果沒有靠關係就無法取得。軍隊還有配給糖類,所以如果有認識的人,還可以從這方面取得。」*註1
可見真人的爸爸,是因為製造飛機設備認識軍隊人士,才有機會取得一整包砂糖和其他罐頭、香菸等物品。婆婆們才會這麼興奮終於可以做甜點來吃了(還有抽菸)。
學校配合日本政府戰爭時期的政策,宣傳戰爭愛國思想,1943~1945年期間出現「國民勤勞奉公制度」,無法出征的平民、女性,包含學童都需以勞動生產奉獻國家,並鍛鍊體魄,所以學校將勞動安排進課程,必須強制配合。
從真人到學校第一天就看見,早上在升旗台插著類似戰時宣傳肥料增產口號的旗子,然後課後學生都被派去割草。
真人揹著書包想直接回家,估計同學是不滿他這種不配合的態度才起口角打架的,甚至最後真人選擇自己拿石頭打傷頭逃避上學。爸爸也安慰說反正學校也沒在教書了,不去也沒關係。
因為電影中故意用遠景,我們沒有聽見他們吵架的內容,回家後真人也完全不說理由,不知道他是因為討厭戰爭而逃,還是因為覺得這些行為太愚蠢呢?
如果是發生在成年人,這是不是一種影射逃兵的行為呢?
只能任由猜想了。
最後講個輕鬆的,電影中連日常生活用品都充滿1940的年代感,雖然商標不能完整畫出來,但從顏色外型還是可以認出一些有特色的復古商品。
例如主角偷偷摸走的「光」香菸,是日本戰前流行的香菸品牌之一,由日本專賣局出品,品質好有保證。
現在有收藏家專門蒐集這些復古香菸盒,網路上可看到不少。
另外,爸爸收拾東西準備去森林尋找真人時,收進包包的包括一塊巧克力。
雖然動畫中的商標英文字有改變,但看過包裝的人都認得出來那個咖啡色包裝和金色字體,是熟悉的明治巧克力。
明治製菓從明治時期開始販售甜食。1926年開發出經典的「牛奶巧克力」,扁平包裝的板狀巧克力,加上包裝上大大的商標英文字MEIJI,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甜食,已持續銷售近100年了。
所謂長輩是歷史的寶庫。
現在的創作者,如果要正確描寫二戰時期的故事,都要找資料才能建立起來,而宮崎駿親身見證過那個時代(宮崎駿1941年出生),雖然比故事中的真人還要年幼,但仍用他的人生經歷創造出這麼多動畫,真的希望他老人家能健康長壽。
至於有人說看不懂電影要表達什麼,我是覺得,《蒼鷺與少年》裡的真實與魔法世界並沒有比《崖上的波妞》難懂(波妞無辜)。
大家放寬心,不用跟影評人一樣非得看出什麼隱喻跟猜測宮崎駿的想法。
就像小時候看《神隱少女》不會去想湯屋的工作背後隱藏被賣到風化店的女孩;也自然接受波妞變成人類的設定、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會引起海洋魔法大混亂還差點淹沒世界的合理性。
所以別擔心!
《蒼鷺與少年》依然是非常吉卜力風格的作品,有著非現實的魔法與純真的童心,大人小孩都能樂在其中。
⌘⌘⌘⌘⌘⌘⌘⌘⌘⌘⌘⌘⌘⌘⌘⌘⌘⌘⌘⌘⌘⌘⌘⌘⌘⌘⌘⌘⌘⌘⌘⌘⌘⌘⌘⌘⌘⌘⌘⌘⌘⌘⌘⌘⌘⌘⌘
註1:
內容引用自 小熊英二,《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2015年,聯經出版。
參考資料:
中央社【東京大轟炸75週年 倖存者痛憶火海吞噬一切】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003100192.aspx
南城市數位資料館なんじょう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https://nanjo-archive.jp/document/?detail=39319&genre=6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典藏網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