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咖啡館:找回最初的你,發現生命答案,敲開幸福之門(精緻新版)
這本是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當時看的時候是2009年,升上大四要出社會,對人生總是充滿迷惘,也知道如果讀研究所不過只是拖延進社會的時間,如果人生只是不斷的消耗殆盡再重新充電,直到壽命終結後,也只是從社會機器上拔下再換上另一顆新電池,那活著也沒什麼意義,所以也可說這本書讓我活下來。
這本書也是我喜歡上閱讀的起點,就像保全警衛會問出的人生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往哪裡去?」,一位送餐的很容易就答道:外送員、麥當勞、三樓之六。但只有書中或少數人會細究:「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而這本書是提出了更接近生活的人生三問:「你為什麼在這裡?」、「你害怕死亡嗎?」、「你實現自我了嗎?」。
「你為什麼在這裡?」幫助你釐清為什麼你人生卡住了、是什麼阻礙了你,書中提到「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你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
而另一方面外在也會阻礙你,很可笑的是如果每個人都知足常樂,只買必需品就很幸福,那經濟就崩潰了,但為了經濟運作所以不斷製造焦慮、勾起慾望,讓人在賺錢、花錢但永遠無法滿足的循環中是良善的嗎?
普世灌輸的價值觀常常是「現在的努力吃苦,是為了未來的享福」,但就如《人生4千個禮拜》中提到:『有「目的性的人」,永遠試圖讓自己的行為具有假想與幻想中的不朽,把那些行為帶來的利益一直往前推遲。』這本書簡化道:人們怕死,常常是因為怕還沒享受到努力的成果前就死了,然而有「目的性的人」並無法享受成果,就如同想享受音樂,而直接快轉到最後一個音符,享受音樂在於播放的過程,而不是播放後的結果。
然後沒有人能告訴你「存在目的」,就像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42?書中以第七天寄來的包裹作為隱喻,而有時引導者也會刻意製造一個彼岸,讓人踏上旅途或停滯不前,但答案只能自己去尋找,這有存在主義的味道,存在主義認為,人類必須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觀。
而「一個人是否圓滿成功,應該是由自己決定,而不是由別人來告訴我們。」這點也有斯多葛主義的味道,斯多葛學派認為「幸福可以全然來自內在的品德。」
最後書中提到:「一個人不可能踏出了第一步,然後就在原地觀望、等待。」這也是許多引領者不會主動的原因,葛吉夫曾說「祝福那些有靈魂的人,祝福那些沒靈魂的人,但對那些擁有未發育靈魂的人,願他們受苦受難!」以我的詮釋是,祝福那些已經找到「存在目的」的人,也祝福那些沒找到「存在目的」的人,所謂無知便是福,已經克服現實痛苦的人很好,完全活在虛幻幸福的人也很好,但當碰上存在意義而且又勇於踏上荊棘之路的人,願他們受苦受難,唯有苦難能使人保持清醒並持續前行。
作者在後記中也提及:「反諷的是,我卻也在這一刻,面臨一生中最艱困的挑戰。……你可能會覺得要做出決定很簡單,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隨著時間過去,我觀察到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這個階段,就終止了他們的探索旅程。」而我過了十幾年再拾起此書,雖然我還沒有找到「存在目的」而且偏向認為有目的的人生是傾向虛無主義,不過這又是另一故事了。
虛無主義因此更接近於樂觀主義、理想主義和同情,而非更接近於悲觀主義、犬儒主義和無動於衷。我們還發現悲觀主義、犬儒主義和無動於衷有助於激發虛無主義,因為這些生活方式的消極性能夠引領人們追求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結論暗示著,比起一種主張生命沒有意義的哲學,一種主張生命有意義的哲學似乎更接近於虛無主義。—《虚无主义》
此書舊版記得插圖很多,新版好像都拿掉了有點可惜,突然想起此書時,也找到作者另一本《重回生命咖啡館》,雖然印象中作者之後的《生命沙伐旅》、《生命CEO》都沒《生命咖啡館》震撼,不過有空就找機會都借來翻翻,有心得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