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也曾飽受人際的困擾,直到遇見阿德勒:「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要相信人生或生活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給自己的。
自我覺察過去的生命經驗,回想到自己第一次主動購買的心理學課外書即是「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就學期間曾因人際關係的挫折飽受困擾,甚至不想去學校上課。自己是個「共感」很強的人,我認為所謂的共感是一種比同理心更強烈的「感同身受」,身邊人的舉動都深深影響我,尤其接收到他人負面的情緒或對我的評價,便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自我消化。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人類大部分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學習此學派時,將之與阿德勒所提倡的社會興趣與社群感進行連結與反思。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天生的,因為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們的成功與快樂大部分來自社會的互動與連結。我十分認同此觀點,因為不論是在學校或是出社會工作,往往困難的都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身邊相處、合作、甚至有可能敵對的人們。
阿德勒原為精深分析學派的一員,卻因為與佛洛伊德部分理論的看法不同而自創學派,此學派也被稱為個體心理學,強調個體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即便如此,其理論仍有部分受到精神分析的影響,像是認同早期的童年經驗(六歲以前)、相信夢與潛意識……。
阿德勒學派的核心概念包含自卑與超越、生活風格(life style)、全人概念(holistic concept)、出生序與手足關係、家庭星座、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涵蓋各式領域。針對出生序與諮商師所具備的優點與缺點進行討論,以下是自我反思的結果: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便不自覺的叮嚀自己不要犯錯(也很害怕犯錯,倘若有這些行為的發生,我便會內疚、自責不已),期勉自己要成為所有人的榜樣,期望獲得讚賞、喜歡得到讚美,時常把自己活得很累,因為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連結到其理論對老大的觀察,確實有許多相近之處。
阿德勒學派提供多元且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人的無限可能且與社會的關係密不可分,主要治療方式是為協助個案找到自我價值與適應生活。透過此學派,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個體心理學,能理解個體的行為,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改善與他人的互動。至於未來的挑戰我認為有教育領域如何實際應用、提供更多的科學證據來解釋理論、以及當初發源於歐洲文化如何跨文化的來應用。
推薦書單: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 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 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
●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歷程解析。
● 曾端真(2013)。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